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及实践路径
2018-02-07袁晓妹
袁晓妹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哲学党建教研室,江苏 南通 226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初心和使命”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从本质上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有什么样的初心就有什么样的使命,说到底就是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以此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一、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历史发展
价值观是指主体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意义的评价和根本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进而言之,共产党人价值观是无产阶级站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高度,对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选择的根本看法和回答。当然,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也就是说,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绝大多数人,即广大工人阶级谋利益的,这一观点的提出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而诞生的。成立之初,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民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出发,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毛泽东将其概括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毛泽东明确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并确定了共产党人的出发点就是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之后的历届领导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标准。邓小平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如何,从而把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邓小平强调:“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3]要求广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他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创造性发展,全方位地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实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
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导向始终以服务于人民为中心,人民成为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最终目标。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具体化要求也仍有一定的差异。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整个历史时期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让遭受过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至上”为价值准则来规范党员的言行。第二阶段,让中国人民迅速富起来,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以“为人民造福”作为价值目标。第三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中国强大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也就是意味着“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成为我们党新时代的价值目标。显然,“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这一价值目标更加具体,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又能结合历史性实践对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二、准确理解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具体内涵
(一)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具体内涵的内在逻辑
1.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共产党人并不排斥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普通社会成员,共产党人有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有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但是,当成为一名共产党人那一刻起,自身的利益就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在联系在一起。共产党人把个人利益融合在社会利益中,把个人的价值实现融合在社会价值的实现中,可以说,社会价值的实现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样个人价值实现也是社会价值的实现。“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8]共产党人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完全与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保持高度的一致。
2.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统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最根本的价值观,党的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始终以为人民服务这条主线为核心,一切工作都以人民为主体,实现人民利益至上为目标。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现实目标,实现中国梦是理想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目标,为了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即中国梦的实现。正如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建设,现实中“人民……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10]现实目标是具体的实践,为理想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现实目标使理想目标逐步实现,理想目标是现实目标的自然生成。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所以,共产党人的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在逻辑上是辩证统一的。
3.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当前,共产党人的物质追求就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提升产业效能,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精神追求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政治身份、坚守政治立场,弘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以思想政治建设和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与之相适应的是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侧重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强调实现人的物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的,必然要求共产党人实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11]“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12]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内表现为一种理想信念、精神动力,支撑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在外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实际行动。物质追求为精神追求提供了基础,精神追求为物质追求明确了方向,二者互为一体。
(二)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1.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必然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可以说,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秉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同时突显了政党优势的价值取向,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有别于普通群众的价值观,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党价值观必然具有先进性、示范性、阶级性和合人民利益性等基本特征。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应当具有普通群众的价值观。但仅此还不够,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作为这个先锋队的成员,“共产党员,是整个人民群众中间比较更觉悟的一部分人,是无产阶级里面比较更觉悟的一部分人。”[13]因而,同普通群众相比,中国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表现出更高的精神境界,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等方面应当高于普通群众的价值观。反之,如果把共产党人和普通群众等同起来,把共产党人的价值标准降低到普通群众的水平,这实际上就是对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否定。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专属某个群体或阶层,它展示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总体特征,维护着社会价值观念的统一性,在众多价值观中占有主导地位,规范其他价值观的存在方式和引导其他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具有稳定性、系统性、持久性的特点,因而,对其他价值观起引领作用。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政党价值观,属于共产党人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必然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值得注意的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政治品质决定其在作用发挥上必须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显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从而倡导广大党员及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三、践行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一)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建立在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基础上,二者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如今,个人主义成为党内产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个人主义的影响下,个别党员干部产生了投机取巧的从政心理,主观臆断的办事风格,以权谋私、拉帮结派的行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严重脱离群众,威胁党的执政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总之,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与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必须从共产党人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待和反对个人主义,纠正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之源。
(二)拜金主义的挑战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然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求利性”原则,使一些党员干部偏离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轨道,投身于对金钱、物质利益的追求。资产阶级以“金钱”为轴心,追逐个人私利。正如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14]资本家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他人的劳苦之上。
在党内,某些官员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以“一切向钱看”的原则为导向,不惜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力寻租,把自己的职权当作商品进行交易,深陷“拜金主义”的泥潭。党章一再强调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共产党人的利益是与人民一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如果以个人利益最大化,追逐资本为目的,就违背了共产党人的本性,否定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这种思想和行为应禁止和惩处。
(三)权力私化的挑战
实现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还应杜绝权力的私化,权力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的领导干部既不是权力的拥有者也不是权力的享有者,只是代表人民使用权力并为人民服务。当前,党的一些干部将权力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无视法律制度的存在,更有甚者践踏法律,挑战制度的权威性,钻制度盲区的空子,肆无忌惮地谋取私人利益。权利私化是对大公无私精神的直接冲击,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人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人民币服务,为政绩服务,为子女服务,为个人的欲望服务等。
显然,共产党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正确对待和运用权力,防止从“社会公仆”变成“社会公敌”。为此,要牢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规定:“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15]新时代,党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就必须祛除一切权力私化,确保权力“公化”,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
四、践行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路径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追求
1.加强党性修养,筑牢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要求共产党必须毫无私心,真情实意的为人民服务。第一,不能三心二意。在为人民服务中,如果是三心二意,极易可能夹带个人利益,假公济私,甚至借为人民服务之名,行谋取私利之实。第二,更不能虚情假意。如果虚情假意地为人民服务,只能是做表面工作、形象工程,甚至劳民伤财,所以,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人民才会高兴,才能答应,共产党人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2.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制度,其优越性就是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这是与资本主义将个人利益至上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个人的极度享乐,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人生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指明共产党人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时刻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心,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生产力、生产水平,让人民的生活好一些。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又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三步走”战略,还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满足人民的需求,让人民幸福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目标,我们党的一切行动都以这个目标为准绳,坚持改革开放,全方位地为人民谋利益,用事实、用成果抵制极端地个人主义的价值追求。
3.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评判,增强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历来崇尚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并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政治主张和政治实践的出发点和价值标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对人民负责。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16]习近平提出自己的执政理念,即“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7]
增强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就要做到“四要”,脑中时刻要为人民着想,心中时刻要牵挂人民,手要为人民办实事,脚要站到人民群众中去。坚决反对“四拍”干部,决策时拍脑袋,表态时拍胸脯,出事时拍大腿,担责时拍屁股,最后留下一堆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增强责任担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反对拜金主义
1.诚实劳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巨大的挑战。然而,市场经济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渗入党内政治生活,扭曲了一些党员的价值观,把党内生活商品化、市场化。尤其是市场经济中的求利性原则,诱发了一部分党员把“钱本位”,“一切向钱看”作为价值追求,崇尚金钱至上。
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就必须正确对待金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进行商品交换活动,从而获得正当的经济效益。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除了享有制度和政策规定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经济效益,坚决反对和抵制“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决不“一切向钱看”,以诚实劳动、服务群众发展市场经济,在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保持价值观的高层次性。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思想交替之际,一些党员受到落后思想的制约,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定位在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立足现实,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把党的根本宗旨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中体现出自我价值。超越现实,就是要摆脱低层次价值追求,在争取正当合理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又不被金钱困囿,不受金钱支配,而是在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奋斗中保持自己价值观的高层次性。
3.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是共产党优于其他党派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显然,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意味着共产党人应当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共产党人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在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发扬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精神。无私奉献是我们党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担当和勇气,是每个共产党人应该追求的价值判断,当然,这也是对拜金主义价值追求的最有力回击。
(三)坚持权力公有观念,当好人民公仆
1.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具有公共性,党员干部只是权力的执行者,并不是权力的赋予者和享有者。以权谋私,既不合法,也不安全,更不道德。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就要将权力与责任同等看待,权力与责任是成正比的,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重。党内一些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只看到权力带来的巨大好处,忽视了责任的担当,极易走向腐败的泥潭。
2.心存敬畏,慎重用权。敬畏感,是我们进入角色和做好工作的心理起点和思想基础。“畏”就是“怕”,只有怕了,才能有所顾忌,才不敢为所欲为。对权力有所敬畏,才会慎重用权、谨慎用权。敬畏权力,就会坚持自警自省,敬畏人民,就会坚持利为民所谋。心中有所畏,做工作时就会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诚惶诚恐的心态,面对诱惑时就能守得住心中的底线。只有坚持权力公有,才能当好人民公仆。
3.经常反思,检视权力。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反思的目的,就是警惕“第一次”累积成“每一次”。反思,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反省,自己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监督。党员干部要把反思作为一种习惯,不断检视自己的权力,在反思检视中保持权力的公有性。保持权力的公有是做好人民公仆的首要条件,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18]事实证明,共产党人如果滥用权力,不维护人民利益,必然容易滋生官僚主义、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和以权谋私等。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根本谈不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只能带来党走向自我灭亡的危险。
总之,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政党就无法前进,更无法发展壮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