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有企业坚持职工主体地位的研究与思考*
2018-02-07舒印彪
舒印彪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 10003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依靠力量和发展目的,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为新时代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们党执政的坚实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发挥着“六个力量”重要作用。深入理解和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国有企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也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关于“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1]的本质要义。这一提法于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并作为制定和落实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设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其后,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建党95周年大会和“7·26”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进行了深刻论述。
党的十九大承续这一思想观点,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立党之本,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集中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从本质上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以人民群众主体论为核心,强调人民群众参与的伟大事业构成了社会历史活动,而且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牢把握这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因具体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结合中国实际形成指导实践的具体举措,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祖国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依据。从党的七大开始,我们党就正式在党章的总纲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强调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新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明确指出党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党的传家宝。[3]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背景与实践基础上,强化人民地位至上的理念。[4]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民群众观。[5]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在充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核心观点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依据。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是以人为本思想孕育的文化土壤,而其中的民本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朝出现“敬天保民”思想,《尚书·五子歌》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认为“为政以德”,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把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这些均指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样对中华文明史上形成的民本思想进行了吸收和借鉴,促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是一套严密完整的实践体系,也是一个体大思精的思想体系,更是党的宗旨观、群众观、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是让人民生活更幸福。以人民为中心强调通过大家诚实劳动、勤勉工作,在经济上过得幸福,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只有让大家在物质和精神上实现双丰收,才能充分激发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化大生产中,从而创造出更多丰富的产品,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因此,必须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首位。只有这样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才会提升,大家才会拧成一股绳,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创新实践,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以人民为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基础,千方百计发展经济,无疑是每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发展经济的目的应是改善民生,一味的强调发展经济而牺牲民生的做法,已经不适用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因此,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明确发展经济的重点和要点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不仅仅是在没有落实到民生的情况下把经济搞上去。
以人民为中心突出共建共享原则。国家建设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少数人参与创造并分享成果,只会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不利于维护和谐稳定局面。只有全员参与共创幸福,才能做到全员共享幸福,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主人翁地位。
(三)国有企业必须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上作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用“六个力量”明确了国有企业新的历史定位,并强调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念,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国有企业必须走在前面、作出表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突击队和生力军。履行好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各项重大战略部署,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和业绩的根本标准,全面履行承担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在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现代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和谐中发挥关键作用,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国有企业必须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广大职工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企业发展最终要靠广大职工群众来实现。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鼓励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必须树立科学的群众观,牢牢坚持职工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公开透明的经营管理方式,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同时主动接受职工民主监督,引导广大职工理解企业、参与管理。必须切实关心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在感情上贴近职工,在生活上帮助职工,在工作上支持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充分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劳动热情,促进职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是以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的国有特大型企业,经营区域覆盖88%的国土面积,为超过11亿人提供供电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公司必须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紧紧依靠广大职工办企业,尊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新时代伟大进程中奋发有为、奋勇担当。
二、坚持国有企业职工主体地位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国有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将群众路线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牢牢把握“国企姓党”这一根本属性,牢牢坚持职工的主体地位。
(一)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注重发挥党领导的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紧密团结广大职工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了卓越力量。
中国工人阶级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巨大历史贡献。中国工人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而产生,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自发的工人运动,例如先后发动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工人同全国人民一起抗战救国,赢得了胜利。此后,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积极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改造道路,工人阶级始终站在改革和发展的时代潮头,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显著提升了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民主素质,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广大职工中坚持主人翁精神,通过多种渠道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切实保障了职工的各项权利得到落实。
传统意义上“工人”的概念发生改变,工人队伍规模加快壮大。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人队伍发展迅速,数量急剧增多,并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制造类产业,也广泛分布在工业、商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根据2013年10月新修订的《中国工会章程》,工人队伍范围不仅有传统上的“工人”,也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与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科技相连的广大知识分子逐渐成为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现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为工人队伍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生力军;在城乡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数亿农民工进入各种所有制企业务工。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新生事物快、思维活跃的“90后”职工大幅增加,“00后”也逐渐进入职场,为工人队伍增添了新的血液。[6]
产业工人作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支撑作用。据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统计,当前职工队伍总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总数已达3.91亿左右,产业工人有2亿左右,其中超过八成集中在第二产业。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不断迈向中高端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一批国家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一批超级工程成为标志性符号。在这些领域中产业工人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凝聚智慧力量、挥洒辛勤汗水,铸就了工人阶级的时代新辉煌。
(二)国有企业坚持职工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拥有4000多万在岗职工,近80万个党组织、1000多万名党员,是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骨干力量。包括国有企业职工在内的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在国有企业树立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观念,始终坚持职工主体地位,意义极为重大。
一是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战略性课题,体现了党将民主贯彻落实到基层的决心。国有企业坚持职工主体地位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有企业坚持职工主体地位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其现状决定了必须要加强职工主体地位落实措施的研究,以丰富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
二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提升,核心途径就是发挥人才价值。坚持职工主体地位能够促进企业高度重视人的管理,加速推动企业的人力成本转化为人力优势,合理有效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鼓励职工主动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坚持职工主体地位是构建企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是企业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导向和目标。
三是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现代社会要求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的终极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必然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职工主人翁地位,让职工在民主的企业氛围中,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造的奋斗意识,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四是促进职工民主意识的全面提升。广大职工是企业民主实践的主体。加强民主建设、落实职工主体地位有利于将职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自觉联系起来。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实践的热情高、能力强,企业的经营发展就会持续进步,同样职工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回馈也就会更加丰厚。通过充分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进一步落实职工主体地位,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搭建一个积极向上、自我突破、不断创新的平台,促进企业与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共担发展责任、共创美好未来,实现职工的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三)坚持国有企业职工主体地位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情,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坚持职工主体地位,不断探索和完善民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是牢牢把握职工主体地位的实质内涵。国有企业坚持职工主体地位主要包括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做到“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组织实施、职工当家作主、纪委审查监督”四位一体。职工参与企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密切相连,确保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规范实施。职工参与民主选举。通过民主选举促使职工选举出普遍信任的、真正代表民意的权力的行使者。同时,有利于培养职工形成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思维。职工参与民主决策。国有企业民主决策是指企业内部全体职工决策过程的民主化,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愿和实践,防止企业决策违背职工普遍意志、损害职工合法利益。通过职工参与民主决策,全面、理性、科学地反映职工的合理诉求,促进企业依法、民主决策。职工参与民主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业绩的提升以及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迫切需要实现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要求将职工民主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经营体系。企业的民主管理与企业的发展壮大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的纵深发展是保障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基石,企业民主管理能够满足职工对合法权益的真正诉求,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职工参与民主监督。通过国有企业民主监督的实践,促进管理者权力的规范行使,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实施民主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应当将权力、民主与监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确保国有企业民主监督的群众基础。
二是推动职工成长成才。一方面,广泛搭建职工成长成才的平台。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把职工的培养工作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统一起来,把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定位统一起来,为职工搭建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工会的“大学校”作用,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模式、改进人才的评估方式,切实提高职工岗位技能和专业素养,打造高素质人才,确保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新审视班组在企业中的定位,全面激发班组成员的活力和价值。另一方面,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2018年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回信,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确保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积极培养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突出宣传效果,让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社会上有更深的认知、更高的认同。
三是提升职工服务水平。一方面,加强职工诉求服务中心建设。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职工诉求主要包含职工不满申诉、潜在需求表达、组织发展建言等3个层级的内容。应坚持“着力解决职工难事”与“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并重的指导思想,加强职工诉求管理研究,系统分析职工诉求管理现状,并围绕职工诉求产生、处理、改进的全过程,构建标准化、常态化的职工诉求管理体系,主动服务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关注职工诉求行为的产生及作用机理,把握职工诉求过程的关键环节,围绕事前主动服务、事中系统管理、事后跟踪反馈,创新性建立一套涵盖诉求管理前端风险防范超前、中端诉求处理完备、后端结果反馈及时的综合性管理体系,健全以“预、通、管、督”为核心的职工诉求管控模型,建立良好的诉求风险防范机制和预警机制,构建多种形式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促进职工合理表达诉求,并规范、合理、及时解决职工诉求。另一方面,全面推进“职工之家”建设网实一体化发展。工会组织是党的群众组织,有自身工作的特点,认真研究把握工会工作规律和工会工作特点,切实增强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秉承服务职工无小事理念,从细节入手,以务实有效的服务手段,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解决好职工的身边事、烦心事、急难事。推广职工生活网络化,推进“互联网+”环境下工会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把“职工之家”“娘家人”的称号做得更加名副其实。
近年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牢牢把握促进企业发展与职工成长成才的交汇点,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把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工作方式不断创新,牢牢维护了职工主体地位。搭建“双创”平台,发挥职工技术创新团队、劳模创新工作室作用,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职工队伍,凝聚起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把加强职代会建设作为联系职工群众的重要纽带,在特大型中央企业中率先建立集团公司层面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科学设计集团、省(直属单位)、市、县公司4个层级职代会联动机制,把广大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牵住民主管理“牛鼻子”,深入开展《职工民主管理纲要》规范化实施,构建了“双路径、三保障”(职工代表参与、职工自主参与的双路径,组织、制度、文化的三保障)的职工民主管理体系,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全面实施标准化班组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命体”班组建设,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作业和管理制度,推广完善积分制等基于科学量化标准的班组绩效考核机制,推进班组传统作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不断激发班组的活力。开展职工诉求课题研究,总结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性别职工的重点诉求,促进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解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基层和一线选树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涌现出“时代楷模”张黎明、“电力雄鹰”吕清森、“爱心使者”韩克勤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力。
三、坚持国有企业职工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群众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原则,对国有企业而言,就是要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加强对新时代坚持国有企业职工主体地位、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研究分析,必须从源头上把握工会发展脉络,牢牢把握新时代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定位,积极探索和建立完善落实职工主人翁地位、实现职工当家作主、充分调动和切实发挥职工主力军作用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会理论基本论述
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是对当时的西欧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工会运动实践分析总结的理论思考,是从工人阶级的运动斗争中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工会组织产生的主要目的是组织工人反抗资本家,产生的主要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在根源。马克思、恩格斯不但亲自参加和指导了工人运动,同时也对工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逐步形成了他们关于工会的理论体系。1847年12月马克思在《工人联合会》中提出,“工人联合会的目的是消灭竞争,而代之以工人的联合。”[7]马克思针对工人联合会对工人队伍的影响状况,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工人阶级头脑,并号召组建工会不只是为当前经济利益而斗争,还必须为工人阶级实现政治解放而不懈奋斗。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8]从中可以看出,工人阶级不断地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并且其力量日益增长,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使工人运动纳入共产主义的轨道。
(二)列宁关于工会理论表述
列宁在全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时期的工会理论,同时结合俄国实践的基础上,创建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会理论。列宁对工会组织作用的观点主要包括:在经济建设方面,号召工会承担起组织动员职工群众加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大军中;在政权建设方面,工会组织是国家政权的“蓄水池”,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站在党和国家之间的“传动装置”。[9]基于上述理论,列宁提出了利用工会来实现管理国家的思想:从地位上看, 工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将发展成为全体劳动群众的无产阶级组织,成为人民自治的主要载体,“工会国家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从作用上看,工会承担着培训和教育工人群众增强管理技能的职能,工会建设与实现人民管理国家息息相关。列宁社会主义时期工会建设思想既有理论建树又有实践应用,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及其实践经验与教训,是探索和构建中国工会理论的理论源泉。
(三)中国工会的性质、地位及作用
中国工会理论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工会理论及中国自身的实践理论,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探索完善而得来的。它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在历史前进过程中逐渐得到进步和发展。
工会的性质。工会是工人阶级的鲜明阶级性和广泛群众性相统一的组织,是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工会的本质属性是具有鲜明阶级性和广泛群众性,两者缺一不可。群众性是以阶级性为前提,是在工人阶级范围内的群众性;而阶级性则是以群众性为基础,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阶级性,它不同于党和国家的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工会是阶级性与群众性辨证结合的统一体。工会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和社会角色,是中国工会性质的本质属性。
工会的地位与作用。工会的地位与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工会所维护的是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维护公平的作用。工会是根据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来的,团结动员职工投身社会生产是主要使命。工会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工会组织的地位得到充分保障,工会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工会最大限度地集合工人的智慧和力量,投入到社会文化生活中,有利于职工在生产实践中提升文化素养和发挥个人才能,也会促进工会组织提升服务职工的能力和水平。
(四)新时代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发展趋势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并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用“六个力量”对国有企业作出新的历史定位,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内在要求;强调要健全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
1.党的十九大为做好新时代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贯穿“以人民为中心”[10]的发展思想,其中涉及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内容很多,主要为:
一是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明确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重申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更是工人阶级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历史使命所在;三是明确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强调人民民主的真谛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向广泛、多层、制度化推动协商民主发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是明确产业工人建设改革方向,要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五是明确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六是明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努力方向,强调工会参与协商协调机制建设,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七是明确工会组织改革创新的安排部署,强调增强工会的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职工听党话、跟党走。
2.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当前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和新机遇,对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出更多任务,对职工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并且科技进步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产业模式和职工职业发展提出变革挑战。根据全总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分析,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持续深入,对一些简单低效重复的低端技术岗位带来较大冲击,面临岗位转型升级、职业更新换代的新情况;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拥抱新科技、提升能力水平、拓展发展空间的新需求。这些变化都对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全面提升职工素质、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工人发展,强调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工人阶级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体力量。党中央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对充分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激发国有企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主要制度为:2017年出台《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8年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强调职工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突出向“高精尖缺”技能人才政策倾斜,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2018年出台《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强调建立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央出台这些重大举措,再次表明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符合工人阶级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对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必将给广大职工带来更大的福祉。
3.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企业改革发展任务以及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职工需求与期盼,企业工会工作亟待加强和改进提升。
一是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给工会工作提出新挑战。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质量强国等重大举措,为国有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广大职工提供了施展才干、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同时,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涉及企业改革改制和职工岗位调整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为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
二是满足职工美好生活给工会工作提出新使命。迈入新时代,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安全和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顺应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针对职工需求呈现出的特点和变化,提升工会服务品质、满足职工更多新需求,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
三是构建新时代工会工作体系提出新任务。新时代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伟大时代,也是彰显工会工作价值的重要时期。工会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目标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工会工作定位,努力构建满足企业发展和职工需求的新体系,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五)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落实职工主体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一是牢牢把握工会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最基本原则。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行动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研究工会内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职工队伍的情况变化,把工会工作贯穿于国有企业发展大局之中,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承担起引导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新道路。
二是牢牢把握工会工作的主阵地。工人阶级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积极性的发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工会工作要围绕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聚焦“十三五”规划目标,深入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劳动和技能竞赛,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参与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有力有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三是牢牢把握竭诚服务职工的宗旨。工会要赢得党政支持、职能部门认可、职工群众信任,必须牢固树立顺应职工美好生活向往也是服务职工的重点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认真履行维护职责,加强民主监督,征集企业职工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把涉及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相关重大问题提交职代会审议,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深化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推动“送温暖”等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加大对特殊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帮助一线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牢牢把握工会改革创新的活力源泉。改革创新是推动工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坚定政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坚守价值取向,按照增强“三性”、去除“四化”、做强基层、着力创新的总体思路,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创新工会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改革向基层延伸、向纵深拓展。开展“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行动,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进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增强企业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五是牢牢把握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工作优势。紧密联系和团结职工群众是工会工作的最大优势。必须转变对工会工作的认识,把工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进行研究,科学合理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科学合理地深入研究“人”的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提供精准对路的服务,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强化联系服务职工的意识、能力和效果,尤其是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工作行政化倾向,始终贴近职工开展工作,多从职工角度思考问题,多从职工需求开展活动,努力用工作成效赢得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建立健全基层联系点制度及调查研究制度等,探索建立职工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深入一线,同职工手拉手、心连心,把工作做在基层,打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把工会建成“职工之家”,使工会干部成为“娘家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当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力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要求,着力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积极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奋力开创电网发展新局面。
做好新时代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立足工会的性质、特点和职能,着眼于大局意识,牢记宗旨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作风,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实际行动,以竭诚服务职工的饱满热情,以富有工会工作特色和成效的扎实工作,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突出业绩赢得职工信赖和拥护,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谱写中国梦的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