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中国化在南疆农村地区的表现
——以焉耆县××清真寺周边社区为例
2018-02-07马雪梅
马雪梅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一、焉耆县××清真寺周边社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体现
伊斯兰教之“源”在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传入中国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的核心信仰理念和基本礼仪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它又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民族群体、文化习俗等发生各种各样的密切关系而逐渐实现中国化。实际上,伊斯兰教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中国化的过程,但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其中国化的表现有所不同。下面以焉耆县××清真寺周边社区为例,从穿着服饰、生活习俗、宗教仪式这三个方面来探究分析伊斯兰教中国化在南疆农村地区的表现。
(一)穿着服饰中国化
服饰在完成其御寒、蔽体等最基本的功能外,它是人类最初表现其文明进步的象征。因此穆斯林传统的衣装都是遵循伊斯兰有关教义,形成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约定俗成的规范标准,讲求“服饰净,居处净”。伊斯兰教信徒在开斋节、古尔邦节、主麻聚礼日等对穆斯林来说比较重要的日子里,就会穿上自己最洁净、最体面的衣装;而在其他场合,原则上可以在保持衣着洁净的前提下灵活变通。在调查中发现,当今穆斯林信众的服饰呈现出一种本土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是穿着服饰的多样化。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受访者提到,刚来这里的时候大家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会戴盖头,身上穿的衣裳颜色单一,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人们一年到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质量和款式都不尽人意,穿的鞋也是自制的方口或圆口的布鞋,部分老人还有扎绑裤腿的习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商场里可供挑选的商品琳琅满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会到商场购置各式各样的头巾、服饰、布鞋、牛皮鞋和凉鞋等,但仍然忌穿有人像或动物像的衣服、猪皮鞋等。此外,最初这里超过三十岁的女性教民们都不会穿戴颜色比较艳丽的服饰,现如今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三四十岁的妇女也穿红色的漂亮衣衫。
其次是穿着服饰的地方化。男性教民们平时去清真寺时习惯头戴“小白帽”①新疆穆斯林习惯将穆斯林穆斯林戴的无檐小白帽,称为“小白帽”也有地方称为“回回帽”“礼拜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黄、绿、红、黑等颜色,基本上都是纯一色,各种帽子的颜色以及质地,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进行选择。一般春、夏两季戴白色帽子的最多,秋冬季戴灰色或者是黑色帽子,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戴的帽子一般用涤卡、棉布、绒面等布料制作的,但由于南疆冬天的气温较低,尤其是教民们凌晨和晚上还要去清真寺礼拜,因此这里的人们在秋冬季节一般会在小白帽外面套一个有防寒功能的棉帽。在整个过程中,为了适应南疆严寒的气候,教民们由最初的“小白帽”演变为棉帽,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入乡随俗的中国化。
最后是穿着服饰的本土化。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妇女共同生活的缘故,这里的回族妇女在服饰上也逐渐接受和吸取了维吾尔族妇女穿裙子、戴披巾的习俗,这些现象都足以证明,当地伊斯兰教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更多的引入时代的和民族的特色。在进入近现代后,由于受到时尚潮流的冲击,信教群众的服饰则更趋于大众化和平常化。②马明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两个层面》[J].《中国宗教》,2015年,第4期:第54页.伊斯兰教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话语,并没有固定化、一体性、整合性的模式,包含了多民族中国的中国化。其要点在于穆斯林根据所在地域的文化,采用适合本土的方式呈现、理解、解释伊斯兰,而不是去宗教化、去伊斯兰化。已有的中国化成果是中国穆斯林的生活智慧。在解释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观察外显宗教文化符号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内在的精神和气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对于宗教的影响所怀有的是一种包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也不再是拘泥于传统和形式,人们认识到信仰不应该是必须要遵循些什么,而关键是在于人们内心的信仰和认可。
(二)生活习俗中国化
首先是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地方化。笔者通过一些田野个案将有关表现归类如下;食材的种类多了,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从最初的土豆、大白菜、玉米面做的馍馍和“偶嘛食”③当地人把玉米面直接倒入有水的锅里,搅拌的非常稠,类似于粉块的做法。到如今各式各样的菜和博湖(临县)的海子鱼(指在河里抓的鱼,不是在渔场喂养的),村民们的餐桌越发丰富;吃饭的时间有所不同,因为村民中大多数是从青海移居而来,他们在老家的吃饭时间一般要比这里早两个小时;当地的饮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在访谈中寇某(家住在3小队的63岁男性教民)就提到在来新疆之前从没见过馕,后来受同队维吾尔族的影响变的喜欢吃馕;当地的回族妇女农闲时间喜欢用海娜花染指甲,但是刚开始人们叫这种花为“凤仙花”,后来随着与维吾尔族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受维吾尔族妇女的影响,都称之为“海娜花”;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人们也会在像汉族一样全家团圆,过年时人们更倾向于买红色的衣服,大年三十晚上的人们都会围着电视看春晚,如果有时间的话也会包饺子。这说明教民们虽不会像汉族一样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但也会有过节的氛围,只是过节的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其次是婚姻礼俗与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融合。通过调查,不难发现随着现代社会对南疆农村人民生活习惯的影响,穆斯林婚姻礼俗又呈现出明显的现代色彩。如在婚礼举行过程中,诸如化妆、婚纱、结婚彩照都很普遍;穆斯林的婚姻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保护,人们的恋爱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年男女在得到父母的支持的前提下可以自由恋爱选择对象,并且大多仍按照传统的办法,要进行提亲、定亲和迎娶等几个合法程序才能成为家庭、长辈、亲友所认同的合法夫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婚姻就给与中国传统的现代的文化相适应相融合。
(三)宗教仪式中国化
首先是命名礼的本土化。有些地区的命名礼先由家庭的主人把孩子抱到门槛里,阿訇站在门口或门槛外进行命名。据这里的人说,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显得有些不尊重阿訇,所以本地的命名礼都是阿訇在室内进行的。由此看出,这是宗教仪式结合所在地的民俗文化、生活习惯而进行的本土化改变,是使宗教与本土文化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交互融合的体现,同时也是南疆的农村地区老教穆斯林命名礼的本土化表现。
其次是葬礼的地方化。当地人将葬礼称为“埋体”①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遗体、亡人,当地人把参加葬礼称为送“埋体”。,值得一说得是作为整个“埋体”的部分过程的“接经”仪式,有的地区称为转“费达”仪式。二者的仪式目的都是代替亡人②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已经去世的人。赎罪,仪式过程却大有不同。这里的“接经”仪式是由亡人的直系亲属,如儿子、侄子、孙子等男性亲属端跪一排,轮流头顶托盘,托盘上放着《古兰经》,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无价之宝,因此,无论亡人有多大的罪都可以赎清。这个仪式有个主持人,专门叫念“览甩福”(《古兰经》中的某个章节),主持人每用阿拉伯语念一次“览甩福”,就上来一个阿訇把顶在丧家子嗣头上的《古兰经》拿起来,放在嘴边亲吻下,此时顶《古兰经》的子嗣会用阿语说“我出散这本尊贵的《古兰经》是为了还补亡人今世所欠的拜功、封斋、天课及一些未实现的承诺,请接受我把《古兰经》当做罪赎的替代物”,上来接经的阿訇会把这本《古兰经》放到嘴边亲吻下,用阿语回复“我接受了”。之后又会把这本《古兰经》放回到丧家子嗣的头顶上,而旁边主持的人会同时递给接经的阿訇一份“海贴”(酬金)。然而有些地区,比如青海门源的穆斯林则是转“费达”仪式,参加葬礼的人跪坐成一个大圈,亡人的后代双手捧着钱或《古兰经》,顺时针方向恭敬的把盘子里的钱或《古兰经》递给圈里的人,对方用右手接过后,在嘴上挨一下,念着“清真言”后又传递给亡人的后代。因此可以看出这一仪式在不同的地区和门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也是宗教仪式结合所在地的民俗文化、生活习惯进行本土化改变,使宗教与本土文化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交互融合的体现,是宗教仪式仪轨与本地接轨的体现,是本土化具有地域性差异的明显表现,同时也是南疆的农村地区老教穆斯林送“埋体”仪式的独特性的重要表现。
总而言之,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一直都在不断的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与中国思想相对话,并且已经形成了优秀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历程也错综复杂,仍然在途中,因此还需要今天的继续和努力。
二、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穆斯林很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吸收一些切近、适用的思想资源,作为自己注释伊斯兰教信仰和文化的基础。③杨凡.《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演进》[N].《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四期.现在所讲的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其重点就是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诠释伊斯兰教,展现中国伊斯兰教的表现方式。正如在调查中当地阿訇所提到的那样,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中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与和谐思想。当教民们在诵读《古兰经》和学习圣训时,就发现了经训中讲这24字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数不胜数。如,关注社会、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及崇尚自然等思想。这些思想内容皆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相符合。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质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发扬伊斯兰教教义中与之契合的精神,加强各族穆斯林的国家认同,坚定政治方向,注重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树立作为中国穆斯林的自豪感。从这一视角分析,伊斯兰教在中国千百年来没有反社会、反国家的运动,至于少部分民族分裂势力借用伊斯兰教鼓吹民族分裂主义,从事分裂活动,这并不是宗教中国化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的要求。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即穆斯林在呈现、理解、解释伊斯兰教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所在地域的文化,采用适合本土的方式来呈现、理解和解释伊斯兰教的问题,而非强迫改变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宗教仪轨,使之去宗教化、非伊斯兰化的问题。这一点,正如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的解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是要“改造宗教、改变信仰”,而是要使各宗教更好地适应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党和政府要支持宗教界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阐释,努力从各个层面不断实现自身的中国化,但决不能用强制命令的方式,不能搞运动,不能瞎折腾。
参考文献:
[1]金宜久.《探讨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J].《穆斯林研究》,2012年,第3期:第15页.
[2]李剑锋,时江铃.《关于我国宗教中国化问题的几点思考》[N].《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