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与党员干部教育
2018-02-07张民省关多义
张民省,关多义
(1.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 030006)
形成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由太行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太行精神,蕴藏着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早在2009年5月,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就对我国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并提出要做到四个“始终保持”〔1〕的要求。笔者认为,挖掘太行精神中所蕴藏的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例,有利于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2〕,对于丰富新时代党的干部教育的内容、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太行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事例,激励党员干部勇挑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在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时间里,党造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它们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解决不同历史任务而形成的革命精神,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相结合的产物。太行精神首先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最明显的特征。一方面,太行精神是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并在太行军民身上得以展现的力图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太行精神的创造主体也远远超越了太行山这个特定的区域而体现出广泛的人民性,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与太行人民一道共同培育了这支绚丽的革命精神之花。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最坚定的传承者,在他们身上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极大弘扬。1937年7月7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强渡黄河,挺进山西前线。之后,朱德、彭德怀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转战在太行山区,指挥了对日作战并建立起多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数以万计的八路军将士在这里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抗击着日军的疯狂侵略,有效地牵制和阻滞了日军对中国全境的推进速度,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谱写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光辉篇章。在抗日战争初期,战斗装备极为落后的八路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一次次对日军发起进攻,“数月之中首战平型关、夜袭阳明堡,组织了雁门关、七亘村、黄崖底、广阳伏击战,在邯长公路和汾离公路分别三战三捷”〔3〕189,为开辟太行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接着御敌四路、五路、六路、八路、九路围攻,并取得了一系列战斗、战役的胜利,以机动灵活的敌后游击战给予日寇以沉重打击。正如作于1938年7月的《在太行山上》的歌词中所写:“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歌曲生动地反映了出没在高山密林中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歌颂了当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战斗生活。每每听到这首充满抗日军民革命激情的旋律,就仿佛进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使每一个中国人心潮澎湃,激起一腔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
其次,太行抗日根据地上聚集着一群不畏牺牲的中华民族爱国英雄。当年,日本侵略者依仗其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军事武器,企图一举“征服”中华大地及其人民。在中华民族面临最深重的民族危机之际,华北各地的抗日民众没有被日寇的疯狂进攻和残虐暴行所吓倒,而是依托太行山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不屈抗争的英雄活剧。如正面战场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官兵与日军血战忻口,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祺、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第一九六旅旅长姜玉贞等高级将领为国捐躯。八路军一二九师英雄团长叶成焕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英勇殉国,营长赵崇德在夜袭阳明堡战斗中血洒疆场,有的部队甚至有整营、整连、整排战士在与日军的搏斗中悲壮阵亡。更有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指挥总部和北方局等党政军群机关突围的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不幸中弹为国捐躯。在笔者看到的一份“抗战期间国共死亡将领名单”上,记录了共产党武装将领死难者名单197位(国民党阵亡将领200位),可以想象,在他们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百折不挠、英勇抗敌的故事。
再次,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坚持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保证了抗日兵员补充和物资供应。同时,有成千上万的根据地群众自觉地加入了为抗日部队送情报、救伤员、做被服、做战勤的工作,保证了抗日战争所需的粮食、武器、弹药供应。在当年的根据地群众中也涌现出了大批的劳动英雄、战斗英雄、支前模范、拥军模范等。如武乡县禄村的李改花,先后送三个儿子参加八路军,并一个个叮嘱他们要“精忠报国”,被誉为具有“岳母遗风”;窑湾村的妇救会员胡春花,组织广大妇女成立部队接待站,不仅给八路军烧水做饭,还多次带领全村妇女组成担架队冒着生命危险从前线运送伤员;监漳镇的暴莲子,组织和带领妇女做军鞋、缝补军衣、站岗放哨、护理伤员,其爱兵如子的举动使其被誉为“八路妈妈”〔4〕。另外,还有一批“太行奶娘”也广为人知,她们曾冒着全家人被日军砍头的危险,用自己的乳汁奶养了一批在疆场杀敌的八路军将士的后代。如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行的奶娘韩春花,罗瑞卿大将之女罗峪田的奶娘王巧鱼,晋冀豫边区李雪峰书记之女李晓林的奶娘玉江娘,邓小平政委之子邓朴方的奶娘郭金梅等人,她们用不同的方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用太行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事例,引领党员干部时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革命的理想信念,是一种情怀和境界。太行精神的产生、发展和丰富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地从迷茫困惑走向坚定成熟,从自在自发转为自信自觉,从追寻真理、坚持真理到不断发展真理的过程。在太行山八年抗战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将士身上,上演了数不清的壮怀激烈、生离死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无不散发着革命信念的力量。“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5〕。这首朱德总司令作于1939年冬的诗篇,今天读来仍觉句句都有泰山压顶之势,字字皆有千钧之力,充满了磅礴豪壮的气势,令人平添无穷的力量。
1937年7月7日,日军公然发动“卢沟桥事变”,狂妄地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当时执政的国民党因为采取了错误的抗战路线,导致其数十万大军不断败退,城市沦陷,国土沦丧。值此中华民族严重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发出通电:“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6〕。在一个多月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的八路军三个师就挥戈东向,渡过黄河,开到了山西抗日前线。先是携手国民党军队发起忻口会战,血战日寇,谱写了共御外侮的悲壮乐章;而后独立组织平型关战役,粉碎了所谓“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接着又发动“百团大战”,破袭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同时也召唤了一批批、一队队的热血青年、抗日志士纷纷加入到全民族抗战的队伍中来。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太行根据地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恶进攻,同时又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顽强抗争。一方面,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着坚决、顽强的军事斗争;另一方面,大力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条件。曾在太行山坚持多年抗战的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当年在太行山上坚持抗日的老战士、原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也说到:“那个时候,太行山根据地的人民,只要一听说朱德、彭德怀来了,一听说八路军来了,心里就踏实了,信心就增加了……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是我们夺取革命胜利的法宝。”〔3〕24可以说,太行根据地人民群众正是从八路军将士的身上,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的高尚品格,从而才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最终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铸就了共同抵御侵略者的铜墙铁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发生的故事,至今仍然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如左权将军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他在生前留下了给母亲和妻儿等人的十多封家书。其中1937年9月18日他在哥哥去世后写给远在湖南醴陵的叔父的信中写到:“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我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愿以我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报我林哥对我的培养!”〔8〕1942年是太行山根据地最为艰苦的一年,为了活跃全体抗日军民的斗志,邓小平报请中央批准,于同年12月16日为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组织了一个50岁祝寿活动。在祝寿会上,刘伯承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愿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12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9〕还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他本是一名来自加拿大的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于1938年3月率医疗队来华援助抗日战争,救治了大量的八路军伤病员,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不幸殉职。为此,毛泽东专门撰文《纪念白求恩》予以悼念,赞扬白求恩身上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的。
类似以上的事例不胜枚举,其无不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当年的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到了哪里就把铁的纪律带到哪里、把好事做到哪里,从而得到太行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使八路军的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如“一一五师留守五台山的部队,在根据地初创时只有3000人,经过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扩展到3万余人。一二○师东渡黄河时兵力为三个团8200人,1938年初扩建整编后,全师主力增至六个团2.5万人。一二九师的总兵力也达到3万人。到1938年初,三个师的主力由入山西时的3万余人增加到近10万人,同年秋进一步扩展到25万人,成为在山西和华北坚持持久抗战的主力军”〔10〕。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依靠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心,取得了抗日战争及随后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他们身上迸发着追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灿烂光芒。
三、用太行精神蕴含的艰苦奋斗事例,训诫党员干部永葆执政为民的革命本色
毛泽东曾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11〕。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把艰苦奋斗视为共产党人发展壮大的法宝。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旧中国,人民的生活极为贫困,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着与人民群众共患难的情怀,才同人民群众结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在太行根据地,八路军和地方党组织通过艰苦奋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得淋漓尽致,将全国各界抗日民众的力量紧紧地团结在自己周围。太行根据地抗战的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分不开的,党的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艰苦奋斗的历史。
今天的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菜园村,在抗战前并不叫菜园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麻田期间,鼓励军民开荒种地、度过荒年。当时朱德和部队官兵在该村开荒建菜园,还亲自下地种菜。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朱德,就把村名改成了菜园村。至今,左权民歌《朱总司令在太行》仍然颂唱着朱德在太行根据地期间的生动情景:“朱总司令在太行,勤劳俭朴好榜样。白天同咱去劳动,晚上炕头拉家常。”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也是艰苦奋斗的模范。“1942年秋天,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部队生活异常艰苦,总部首长和战士们一样,每天吃着黑豆,喝着高粱糊糊,穿着打满补丁的土布灰军衣。彭德怀不抽烟不喝酒,但因从小生长在南方茶乡,有喝茶的习惯,买不到茶叶时,就采集酸枣叶子代替茶叶泡着喝”〔12〕。
20世纪40年代初,鉴于连年的抗战消耗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整个太行根据地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此状,党中央作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13〕的指示。按照中央精神,太行根据地政府认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了“生产自救、抗灾渡荒”的大生产运动。随后,在偌大的太行山上出现了热火朝天开垦荒地的场面,从八路军的总司令到普通士兵,从地方干部到全体百姓,大家一道勒紧腰带、厉行节约、共度难关。如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对全体官兵提出了“白天多干事,晚上少点灯”的要求,而且自己坚持“一张纸用四次”。政委邓小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支着一台纺线车,有空时就带头纺线,他身上穿的就是自己动手缝制的深一片浅一片的灰土布棉衣。“黎城四桥”(伯承桥、小平桥、秀峰桥、省贤桥)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和边区政府为了抵御旱灾,组织黎城柏峪、上遥等十多个村的民工所修建的,长达11千米,是当年党政军民共同克服困难的象征。1943年,邓小平对太行区的经济建设经验作了如下总结:“我们在敌后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经济战线的斗争,而且获得了不小的胜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经济战线的胜利,我们才有可能坚持敌后抗战六年之久,并且还能继续坚持下去。”〔14〕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根据地上,没有出现长官意志和上下尊卑的封建社会气息,而只有百折不挠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如当年一名美国战地记者深入太行根据地采访时所言:“官员们像农民一样穿着棉布衣裤,像农民一样说话,像农民一样生活。他们基本上就是农民。从他们身上看不出他们与普通人有什么两样。他们也不称作‘长官’‘老爷’,甚至也不称作‘先生’。”〔15〕众多此类事例告诉我们,在抗战期间,正是因为有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坚持抗日,时刻为人民着想,艰苦奋斗、荣辱与共,才赢得百姓的拥护与衷心爱戴。
四、用太行精神蕴含的开拓创新事例,鼓舞党员干部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精华。而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一个先进群体,她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了实现国家振兴的伟大使命。在太行根据地的八年抗战岁月里,八路军和根据地人民群众在开辟、巩固根据地的进程中,努力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广泛开展军事斗争、经济生产、民主政权、文化教育的路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经验,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早在1944年,邓小平在山西黎城南委泉村召开的太行区杀敌英雄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就概括了太行根据地军民身上包括“创新意识”在内的众多特征〔16〕。可以说,太行精神就是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实践创新的成果,她让我国的民族精神之树更为枝繁叶茂。
在军事斗争方面,山西特色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和运行就堪称别具一格。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准确把握当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国民党内部集团之间的冲突和群众运动的方向,以高超的斗争艺术与地方实力派阎锡山进行了积极的周旋,最后成功接管和改组了以阎锡山为会长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后来又建立了战动总会和山西新军,形成了山西在全国独一无二的统一战线模式。山西这种特殊的统一战线的形式及其有效活动,为后来八路军主力挺进山西并以此为战略支点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再如,在太行根据地,广大军民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思想,发明、改进、丰富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战术,把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创造了防不胜防、千变万化的地雷战,昼伏夜出、全面开花的破击战,坚壁清野、日夜骚扰的围困战,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等游击战形式。太行根据地军民因地制宜、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而且充实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理论。
在经济建设方面,太行根据地最早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并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一方面彻底废除高利贷和苛捐杂税,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集市贸易,鼓励发展小商品经济。1940年1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制定《统一累进税暂行税则》,废除了以往国民党统治下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将之前在边区征收的田赋、公粮、营业税、烟酒税、牌照税、印花税等六税合一,统一为农业统一累进税。这一政策的实行,是我国财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确保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税收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间涌现出了不少先进事例,较为典型的有:1943年2月,山西平顺农民李顺达与六户村民在太行区组建了全国最早的劳动生产小组,互助生产,支援抗战,做到了一家一户单干难以办到的事情,使多少年来分散零乱的农民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和好处。更为重要的是,“互助生产打破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封闭、零散、个体的农业生产体制,孕育了社会主义生产体制的胚胎,开创了农村、农民、农业改革的先河”〔17〕。
在政权建设方面,太行根据地军民也进行了许多有创新价值的探索。如1939年冬到1940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太行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工作中,开展了大规模的村选运动,共产党的干部和农民一起创造了世界上前所未闻但却生动鲜活的选举办法,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烧洞法等,使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农民也能够以自身独特的方式积极参与边区政权的民主选举。再如从194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广大的敌后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即在根据地政府的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1/3。可以说,此举不仅保证了太行根据地各种抗日力量的联合,而且实现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在局部地区执政的有效尝试探索。1944年春,太行根据地面对日寇最后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封锁和破坏,加之连年的旱灾和蝗灾,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与前方参谋长滕代远、副参谋长杨立三经过认真研究,颁布了《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这一方案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对“公私兼顾”经济政策的一次大胆尝试,是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体运用于战争环境的一大创新。此举“不仅在当时正确处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推动根据地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201。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以山西为中心所进行的抗战活动是中国抗日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太行抗日根据地也由此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由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在这里保家卫国、浴血奋战铸成的太行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积淀和延续。依靠这种精神,太行儿女不仅支持配合八路军一道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而且此后又全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现如今,深入发掘、系统研究以山西抗战为主线的太行精神文化,用其中所蕴藏的宝贵教育资源充实领导干部的培训和教学工作,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亚杰.习近平山西调研强调结合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建〔N〕.人民日报,2009-05-27(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9.
〔3〕胡苏平.弘扬太行精神加快转型发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4〕魏春洲.太行丰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08-111.
〔5〕伍夫楹.读朱德的“赠友人”〔J〕.语文教学通讯,1980(8):4-5.
〔6〕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EB/OL〕.(2015-07-08).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708/c85037-27270355.html.
〔7〕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8〕左权将军的抗战家书故事〔EB/OL〕.(2016-01-28).http://www.scio.gov.cn/32621/32629/32755/Document/1466694/1466694.htm.
〔9〕敏光.一次特殊的祝寿〔EB/OL〕.(2013-05-12).http://www.jcszgdsxh.com/h-nd-796.html?groupId=3&m12pageno=1.
〔10〕李茂盛.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战略支点〔N〕.山西日报,2005-06-23(05).
〔11〕毛泽东文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
〔12〕孟红.彭德怀在太行的故事〔J〕.党史纵览,2008(10):4-10.
〔13〕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1.
〔14〕邓小平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7.
〔15〕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邱应觉,杨海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102.
〔16〕王斌.太行山高可以呼远——太行精神的理论特质和时代价值〔J〕.前进,2010(10):31-34.
〔17〕李苏娥.在太行山创办互助组曾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EB/OL〕.(2015-11-24).http://sx.people.com.cn/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