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逻辑体系建构
——以《共产党宣言》为研究文本
2018-02-07李娟
李 娟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关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一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首次有针对性地从生产力、分工、交往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但相比《形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已经不囿于从生产方式到世界历史的单线逻辑,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上,以宽广的视野完整地表述了世界历史形成的立体逻辑,从生产力、资本、上层建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五大方面建构了世界历史图景。也正因此,《宣言》成为社会主义文献中最具全球性的著作〔1〕。
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基础
历史由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不是来自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推动,根本的是由现实的物质生产力来决定。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交通变革、大工业、世界市场三方面奠定了世界历史大厦的生产力基石。
(一)交通的变革是人类历史展露世界性的开始
作为现实变革的直接体现,交通变革是中世纪末期欧洲生产力积蓄后推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形态》中就已经敏锐地观察到了“交通”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在《宣言》中他们则以结论式的笔触在第一部分多处谈到交通发展给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落后民族带来的开创性进步。“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2〕401,为资产者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扩张与资本积累创造了基本前提。当然,无产阶级的事业在这一时期也由于交通的便利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发展,“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2〕409。此外,对于世界上偏远野蛮落后的地区而言,交通的变革也将它们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2〕404。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性得到增强,世界历史首次被浓缩到得以初见全貌的程度。
(二)大工业是奠定世界历史大厦的根本基石
17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生产开始采用机器大工业以实现更加广泛细致的分工,为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普遍交往提供了物质承担条件。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借助于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大工业与世界历史之间的直线关系,“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2〕404。从历史发展来看,也只有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确切性的分工才能快捷地得到精细化和社会化的发展,由此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实质性的世界历史也才得以生发出统一性,愚昧才不得不服从文明,东方才不得不服从西方。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切生产力所没有的历史张力,这也正解释了中国早在15世纪前半叶就已经在海陆上涉足众多远方国家,但却始终没能拉开世界历史序幕的原因。
(三)世界市场是拓展世界历史空间范围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2〕401也就是说,大工业造就的更为广泛的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物质内容,而世界市场是对生产社会化不断得到加强的一种表达方式,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深化着世界历史。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广泛的世界性经济联系在生产力的支持和需要的喷涌中建立起来,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地,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也只有在这一世界性经济联系中,资产阶级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其产品才能找到销路,而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2〕404。于是,历史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至少首先在经济上获得了一致性、统一性。
二、作为现代生产关系的资本是世界历史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于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除了揭示生产力的根本作用外,也发现了在现实社会里存在着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可感觉但又超感觉的物”——资本。资本是现代生产关系的核心体现,是世界历史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在封建社会成为现实的内在动力。
(一)资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地逐利
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对于利益的追逐并不满足于本国市场,而是把一切可能的地方变成资本增殖的地方,因此,“就世界历史的开创而言,当然是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的结果”〔3〕,其实质是资本奔走于世界的结果。一方面为了使资本遍地开花,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资本家贪婪地坚定地冲破地域范围的限制和民族偏见的束缚,使缩短生产时间和扩展资本生长空间同时实现。如《宣言》中所讲,“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404。在此,“文明”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按照资本增殖的要求疯狂地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普遍的资本一统天下的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时期关于资本驱动世界历史的阐述,主要借助于交往的不断扩大来实现,在《资本论》中则以相当成熟的经济学口吻指出,资本这一天生的国际派“用时间消灭空间”。总之,生产力能够推动世界历史的契机就在于,蜗牛爬行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其他历史时期遇到了资本这一撬动世界的支点。
(二)资本联合世界是其内涵属性的反映
作为驱动世界历史的资本尽管是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但驱动历史迈向世界历史不是一朝之力,而是资本经历了两次内涵升华,从自然继承的等级资本到摆脱行会束缚的商人资本,再到消去自然属性的工业资本,从而实现了资本的世界性联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此作了详细分析,《宣言》则是以资本发展的现实内涵即工业资本阐释其对世界历史的内在驱动,重申了文明时代资本内在不可剥离的世界属性。工业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这种劳动结果会供给出新的资本,而资本的本性是生利,进而要求扩大并榨取更多的雇佣劳动。由此能够看到资本的命脉在于“工业资本—生利—雇佣劳动—新的工业资本……”直至将世界各地分散的工人有意识地雇佣但却无意识地联合起来。这种联合本质上是资本的联合,一方面为贪婪无度的资本增殖服务,另一方面它在试图凝结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能力,从而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推向极致,“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2〕415,也正是在这一联合的基础上,为世界工人的革命联合准备了战斗力量和物质前提,“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2〕415。所以,从资本的内涵看,可以说,它在和雇佣劳动的不断对抗中实现了二者之间的逐步和解,为无产阶级储蓄革命力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上层建筑是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与重要支持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偏执的经济决定论者,在强调物质生产实践对世界历史的根本决定作用时,也兼顾了上层建筑的世界性生成及其对建构世界历史的反作用力。关于“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并没有作集中系统的论述,而是以“上层建筑”“国家 ”“ 宗 教 ”“ 道 德 ”“ 法 律 ”“ 政 治 ”“ 文 学 ”“ 同 盟 ”“ 制度”“上层”“思想”“观念”等诸多分散的形式来加以诠释的。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上层建筑对于世界历史的推进诚然不可或缺,同时也需注意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其中一些形式如政治上层建筑时,并不表明他们抛弃或否定了另外一些形式如观念上层建筑。
(一)上层建筑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作为物质生产的表达方式,上层建筑由生产实践产生,受生产实践影响,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宣言》中,基于交通的历史性变革、生产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的世界性掠夺以及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图式更明确地呈现出来,敏锐地将这种新的生产文明所决定的上层建筑称之为作为意识形态公共财产的“精神产品”“世界文学”。当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的世界性生成外,也必然离不开由此产生的“政治的集中”(即政治上层建筑),如代表着现代民族共同阶级利益的“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的形成。
(二)上层建筑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并非历史附属品,在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不可或缺。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2〕409,“同盟”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初显,其突破民族狭隘性坚持和代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2〕411,因此无产者必须同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国家机器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共产主义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在一定时期里需要通过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和传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等一系列的“上层建筑”,才能一步步消灭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并消灭无产者自身联合起来的阶级统治。但“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2〕421,最终取而代之的将是消灭了阶级本身、消灭了政治性质、消灭了传统意识形态的全世界自由人的联合体。
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现实的人的经验活动是历史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资产阶级用火与剑、血与恶编织着人类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历史上革命性地开创了新的世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产物,其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和革命行动也创造着世界历史。在此岸世界中,作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几乎同等程度地推动和深化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丰富着世界历史的内涵。
(一)资产阶级革命性地开创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资产阶级挣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后,通过广泛的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文化教育,全面地维护、巩固和发展了本阶级利益,但也不自觉却极其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资产阶级每一阶段的发展,也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现代的代议制国家政权从17世纪后半叶开始逐步建立起来,成为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的事务委员会。《宣言》中尽管没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的世界历史意义,但其在用语修辞上,“现代的”“整个资产阶级”“共同的”“政治的集中”等词语足见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政治统治方式新生合理性和广泛适用性的辩证认同,因为这样的统治反映的是当时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要求,在同年紧接着发表的《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中,马克思也详细阐释了这一观点。在政治统治的保障与支持下,利益不断驱动资产阶级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迫使资本家纷纷寻求海外市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曙光普照到世界各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文化教育是资产阶级“精神生产”的必然产物,尽管它归根结底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整体意志,但其所倡导的一系列现代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留给人类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推动各地在政治革命中推翻封建制度、在工业革命中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无产阶级运动最直接地改造着世界历史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生产的最直接承担者和推动者,其反抗资产阶级的过程也是世界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最初,无产阶级以单个人或某一地方的工人为单位与资产阶级相抗争,这种分散状态下的工人集结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压迫。工业的大踏步发展带来了日益深重的阶级压迫,代替了以往那种由于狭隘竞争造成的分散的状态,他们开始成立反对资产阶级的同盟,“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多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2〕409,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抗的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断得到确定,将资产阶级的“法律”“道德”“宗教”等虚伪面纱撕下,“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2〕411,无产阶级庞大有力的世界联合呼之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洗礼、资本的世界吮吸、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在全世界的笼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世界对立,都将使得无产阶级的革命联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宣言》正是在世界意义上为把全世界的无产者作为反抗资产阶级的同盟军联合起来作准备。
五、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
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但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历史并不完整。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地预判了世界历史的彼岸——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与本质要求,是对以往一切历史的颠覆性变革。
(一)所有制变革是共产主义社会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尽管世界历史已由资本主义社会开场,但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无法摆脱其逻辑自反性。因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将绝大多数人排除在外,使之在自我演绎中最终不可避免地靠近毁灭,它越是发展,离埋葬自己越近。“所有制”问题是每一次历史变革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2〕414,不是要以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代替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而是要根本地变革所有制的属性,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独立自由的占有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对立最为彻底,所有制关系最为虚伪,被统治者自始至终地都“自由得一无所有”:明明是自由的,却要靠资产阶级来养活,自身的贫困比资本家的财富增长的还要快。“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2〕411。因此《宣言》在结尾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消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归还生产资料的社会属性,由每一位社会成员在事实上占有生产资料,实现共产主义。唯此,世界历史在实质内容上才称得上是世界历史。
(二)人类的彻底解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实意义的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全部的人都是不自由的,包括资产阶级这一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经济统治后,在政治上获得了属于自己的阶级自由,并且给予了无产阶级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在经济上,实现了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买卖,并且使劳动者成为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人”。而在事实上,“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2〕407,他们活的劳动只是增值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2〕415,他们纯粹地只是作为机器的附属品而出现在生产中。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他们是自由的,但也是不自由的,至少在“资本”面前无法自由,正是“资本”刺激着资产阶级的贪欲,驱使着资产阶级奔走于全世界。所以,资本层层束缚着所有人的自由、独立与个性,自由只是“资本”的特权,人的解放在资本主义社会几乎不可能,只能在消灭了私有制、消除了阶级对抗、消解了“资本”生存的社会关系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将是扩大、丰富和提高每一个人生活的手段,人不再屈服于外在的力量,整个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任平.论《共产党宣言》的当代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