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应注意的问题

2018-02-07廖富洲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廖富洲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0)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各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严格。但是,随着脱贫期限的接近,一些地方在操作中出现了注重表面形式和短期效应的现象,使得扶贫的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影响了脱贫攻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1.农村基层党支部是脱贫攻坚的第一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坚强的、过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贫困地区得到具体落实,就不能把党员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向贫困和落后宣战。“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我们的农村党组织能否发挥这样的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的强弱”[1]。贫困地区基层党支部是脱贫攻坚的第一核心力量,“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必须把扶贫工作首先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

2.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第一,要选好带头人。要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稳定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实践中,要注重鼓励和选派那些思想好、觉悟高、作风正、能力强、真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干部到贫困村当支部书记,把带头人队伍培育好、选配好、使用好、管理好。带头人,能在当地选尽量在当地选,如果在当地选不出来,可以派人去当,派不成的可以先由工作队代管,然后再逐步考察挑选。对不能胜任工作、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要及时调整。第二,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配好支部成员和村委干部,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可以通过引导乡村本土人才回流,用以充实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根在乡村的扶贫工作队”。对于班子不团结搞内耗、扶贫思路不清、无所作为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要及时整改,制订工作方案,抓好整改落实,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第三,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基层党员干部后备力量,打造脱贫攻坚“主力军”。农村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发挥战斗力的重要基础,鼓励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走在前,勇当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引擎,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干事创业的激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第四,要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学习先进,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第五,要建立和完善对乡村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适当提高他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待遇,坚持奖优罚劣,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充分调动他们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特色产业扶贫为抓手

1.特色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生存的根本手段。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证明,特色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在发展特色产业上狠下功夫。如果能够通过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扶持,让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人口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实现稳定脱贫,那么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因为脱贫的核心是增收,增收的条件是就业,就业的前提是产业。没有产业发展和好的致富门路,仅靠拨资金、给补贴,这相当于只输血不造血,只是权宜之计。发现、抓住并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激活其内生动力,才是治本之策。因此,必须以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特色产业,实现产业扶贫的全覆盖,不断增加就业岗位,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活干、能挣钱、才能脱贫。

2.特色产业扶贫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特色产业扶贫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比较优势资源为基础,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因地制宜地选择立项一批区位优势明显、规模效益较高的产业扶贫帮困项目。例如,河南省可以根据《河南省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中明确的重点,大力发展投资少、带动大、风险小、见效快的特色农产品、畜牧养殖、优质粮食、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加工、电商流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八大产业,采取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企业帮扶、股份帮扶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切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精神脱贫

1.精神贫困。现实中,总有少数贫困人口长期陷入贫困难以脱贫。究其原因,关键是人穷志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懒惰成性、好逸恶劳,坐等救济,缺乏自强自立、勤劳苦干的精神,缺乏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斗志。比如,随着中央以及各地对扶贫帮扶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地方竟然出现了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有的为了争当贫困户、低保户,争吵不休,装穷叫苦,以穷为荣,不惜上访闹事,不惜邻里反目;有的贫困户整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有点现金就买酒喝,帮他找个工作他不想干,或者以吃不惯外地饭为由不去干;有的甚至认为扶贫就是政府责任,帮助自己脱贫是干部不敢不完成的任务,进而提出过分要求。

2.扶贫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讲:“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强调:“贫困地区不能完全躺在国家和社会帮扶上。如果是这样,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2]在脱贫攻坚战中,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是必需的、应该的。没有外部的帮助,有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很难在短期内摆脱贫困。但是,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精神脱贫,必须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自我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自强自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斗志。只有有了志气,才有可能战胜贫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因此,在扶贫实践中,我们除了给予适当的财物帮扶外,更要重视扶志气、扶思想。要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能苦熬”的思想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第一,对贫困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我们的工作队员和基层干部,要切实深入贫困群众的家中,真正走进贫困群众的内心,准确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找准“志短”的病灶,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增强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脱贫的信心。第二,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形成勤劳致富光荣的氛围。对那些不等不靠不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的群众,可以树立为先进典型,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大张旗鼓地宣传、支持和鼓励其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却好吃懒做、坐等救济的个别群众,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形成勤劳致富光荣、好逸恶劳耻辱的社会风气。第三,把发展教育培训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一要努力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创造更好地接受教育的条件。二要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素质和致富能力。三要有针对性地为当地扶持对象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四、力避“两个不平衡”现象

1.“两个不平衡”。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伴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地方出现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发展不平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扶持攻坚期,各地都很重视扶贫工作,但一些帮助和扶贫政策主要是针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而设计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的发展问题,从而导致贫困与非贫困之间产生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有的贫困村能够得到很多优惠政策、资金和项目的帮扶,而非贫困村却什么都没有,使得贫困村的发展远快于非贫困村;有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本来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入围贫困户后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迅速超过了非贫困户,从而出现“贫困村吃撑了,非贫困村却饿得不得了”“辛辛苦苦几十年,贫困村(户)一步超过咱”的不平衡现象。

2.协调解决“两个不平衡”现象。这种“非贫困村喊饿,非贫困户叫屈”的“两个不平衡”现象[3],是脱贫攻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揭示了一些地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误区,折射出了部分群众对扶贫政策在基层执行走形变样可能产生新的不公的担忧。“两个不平衡”一旦处理不当,会使整个脱贫成效大打折扣,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脱贫攻坚必须兼顾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协调发展及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共同富裕。要解决这两个不平衡现象,第一,树立统筹兼顾和一盘棋的思想。要以全面脱贫为战略目标,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和重视非贫困村、非贫困户的发展问题,注意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提高对非贫困村帮扶的组织化程度,防止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被忽视、被“边缘化”。第二,强化“一揽子”扶贫措施。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要灵活利用各项优惠政策,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尤其是一些具有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安排,如道路、水利、电力、网络等要做到同向发展,防止出现新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对扶贫资金的使用也要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可以按照贫困人口数来核发扶贫专项资金,保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享政策支持,共同走向小康。第三,完善一体化扶贫机制。一要根据不同贫困户、贫困类型,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帮扶措施,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二要建立和完善贫困户脱贫后的后续帮扶长效机制,民政、人社、教育、扶贫、卫生部门要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三要完善责任机制,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四要完善财政扶持机制,在合理统筹扶贫项目的基础上,精准扶贫资金要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并对按时脱贫的乡村给予奖励。第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乡村振兴的前提是摆脱贫困,打好脱贫攻坚战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乡村振兴战略为精准脱贫攻坚提供了新的目标和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只有如期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全国农村共同实现了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新形势下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既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保证现行标准下所有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同时,又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认真谋划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前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互促进。

五、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1.严格考核评估,保证扶贫质量。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于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扶贫脱贫考核问题,多次强调扶贫考核的重要性,强调要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让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越是到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越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考核机制,才能达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终目的。中央多次强调,扶贫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严格就扶贫工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行严密监督,绝对禁止扶贫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统计数据和现实情况不一致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各地各级政府为了落实中央精神,真扶贫,扶真贫,取得实实在在的脱贫效果,实施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监督考核、核查评估、明察暗访等工作,有效地推动了精准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了脱贫攻坚的质量。

2.用好考核结果,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时,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了新要求[4]。不仅对考核评估做了进一步阐释,而且要求用好考核结果,对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对差的进行约谈整改,对违纪违规的要严肃查处。提出要结合脱贫攻坚进展和考核情况,改进完善考核评估机制,通过较真碰硬的考核,促进真抓实干。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精准扶贫的各项要求扎扎实

实落到实处,更加完善考核机制,加强督察问责。

要注重发挥贫困地区的省际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媒体暗访、各级政府督查、资金绩效考核审计等形式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检查督查、考核评估,定性定量有机结合,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制度、督查巡查制度,强化问责,奖惩分明,充分发挥出考核“指挥棒”的作用。通过严格的考核结果,对那些真正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进行褒奖,对那些只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进行约谈,

对那些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的干部进行问责,严肃处理,从而纠正扶贫实践中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不精准,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等现象,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提供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