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18-02-07周静
周 静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 科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他还描绘了未来30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构想具体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的重要内涵,积极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高度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谋划和实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近代以来,所有的国家都希望实现现代化。而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不尽相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必然独具特色。中国的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一个落后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模式,一举突破了西方对于现代化道路解释权的垄断,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对十三大确定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具体安排: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则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根据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两步走”“两个十五年”的发展战略部署。这既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深化,也是“三步走”发展战略在新形势下的提升。新的战略谋划将提前15年实现我们党过去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到2035年实现原本在2050年要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样一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就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国情了。
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步走”“两个十五年”目标与之前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安排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5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阶段,1991年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阶段,200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阶段,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五阶段,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高歌猛进,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实现了经济增长、贸易增长、投资增长、消费增长的伟大突破,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幸福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从经济领域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上中等收入国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全面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万亿,达到82.7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660元,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跃升到2017年的14.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些数据实实在在地表明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及国际竞争力的显著增强。从创新取得来看,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科技投资。2016年,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计15677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11%。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科技产品和高端技术开始走向世界。从人类发展水平状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在此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7年的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6年的13432元;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7年的76.6岁。2017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9.3%,历史上首次达到30%以下,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扶贫减贫来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创造性地开展了扶贫减贫工作,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平均每年有1300多万人脱贫。截至2017年末,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3.1%。从城镇化水平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快速,城镇化率上升到57.4%。从社会保障来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2016年末,参加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9981、20751、2864、2879和3022万人。
二、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的重要内涵
我们要全面理解、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的主要内涵,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这些重大判断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实践概括总结出来的。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1.3万亿元,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按照不变价格GDP翻两番的目标。李克强总理曾指出,按照未来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设定为保持在6.5%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90万亿元,完全可以实现比2010年GDP翻一番的目标,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更是有望达到或超过1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标准。根据预期,到2020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消除,我国的经济总量将更加接近美国的水平,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新部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永续发展的要求,突出了发展的质量要求、不再设数量的指标要求,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新目标有两个突出变化,即将党的十七大党章中的基本路线表述的奋斗目标修改了两个字、增加了两个字。首先,从“现代化国家”到“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变。这是由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决定的,并提出要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表明我国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各阶段目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另一方面,表明我们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富起来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充分的自信,体现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表明我国的未来还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具有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其次,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美丽”两个字。新目标的内容在原有的“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文化上文明、社会上和谐”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上美丽”,这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容,拓展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绿色发展”途径,而且还实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无缝衔接,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使整个目标更加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中国过去若干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飞速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这就为新目标的设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充足的信心。
三、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准确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将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人民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齐心协力,扎实苦干,砥砺前行。
(一)坚决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不少短板弱项,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防治污染、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最主要的就是严防系统性的、区域性的金融风险。要警惕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演变成大概率的“灰犀牛”事件,对可能因为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件而造成的大震荡的大概率风险或者小概率风险应保持足够的警惕,防范各种潜在的危机,及时化解重大风险。
2.强调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能动摇,还特别提到农业农村应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党中央强调精准扶贫,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如果不能把几千万贫困人口转化为富裕人口,那么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不会最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3.坚决防治污染,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我们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经济的快速增长给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过去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较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的新老环境问题日益叠加,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高度重视,发布实施了3个“十条”,即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40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改革方案。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了制订、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已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审议程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贯穿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43处提到“生态”,15处提到“绿色”,12处提到“生态文明”,8处提到“美丽”,提出了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举措,明确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在2018年5月19日闭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3],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作出的更为深刻的表述。
(二)不断提升新时代的劳动力素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供给侧来看,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愈发明显;从需求侧来看,为巩固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继续实现经济稳定且高质量的增长,完成经济结构转型等,决定了我国的现在和未来都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此,我们必须破解困扰教育改革发展的难题,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源水平,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
(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既要从做大蛋糕上下功夫,又要在分好蛋糕上做文章。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供给质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其过程将是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因此,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共同富裕,努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进取,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