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建立可持续化的儿童福利和保护体系
2018-02-07范一明
◎ 范一明 刘 英
2014年,江苏省张家港市被民政部确定为第二批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试点城市。试点工作以来,张家港市不断探索儿童保护的干预方法。2015年1月,张家港市出台了《张家港市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张政办〔2015〕4号),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和完善分类别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分层次社会保护机制、建立和完善专业化、可持续的社会支持网络”。时至今日,张家港市通过健全工作机制、补助载体建设、开发关爱系统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可持续化的儿童福利和保护体系。
一、建立有效的干预模式
张家港市双管齐下,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实施有效的保护服务,全面构建起儿童安全保护网。
健全工作机制,实施保护措施。2015年,张家港市率先设立了“市——镇(区)——村(居)”三级儿童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市级层面成立了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部门的保护力量。目前,已累计召开联席会议6次,合作开展教育系统、公检法司、医务人员、儿童福利和保护督导员等各专业培训达1600人次。各镇(区)设立了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站,各村(社区)设立一名儿童福利和保护督导员,以动态监测儿童监护情况。三级儿童保护机制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作用呢?举例即可说明。就读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小康,几年前随单身父亲来张家港定居生活,2016年1月,小康的父亲因偷窃获刑入狱,小康面临无人监管的窘境。公安部门将小康的情况报告至市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随即召开联席会议,协商安置小康的办法。通过信息收集,社工了解到,小康有个姑母嫁在本地,与小康姑母取得联系,在与姑母协商一致后,协助小康父亲与小康姑母签订委托监护协议,使得小康得以寄养在其姑母家中,进而发挥出部门联动使得无人监护的儿童得以妥善安置的关键作用。
开展服务项目,完善保护措施。根据儿童保护“预防——报告——回应”三个层面,张家港市分别制定具体的服务措施。预防层面主要指家庭、学校、社区等,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做家长”“安全友好校园”“亲子嘉年华”等活动,改善儿童的成长环境,预防针对儿童的暴力事件等发生。报告层面则是通过张家港市儿童福利院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开设两条公开发布的儿童保护热线,畅通儿童受伤害事件的发现报告渠道,已累计接听电话案例42例。回应层面是在市儿童福利院设立庇护中心,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庇护服务,截至目前庇护儿童数量达20名,并在后续工作中,通过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对热线个案进行跟进服务。成长在离异单亲家庭的小仁,长期依靠爷爷奶奶照顾,随着爷爷过世,奶奶因为悲伤过度回到乡下,只留下小仁与聋哑的父亲居住于市区,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曾经生活学习都比较正常的小仁开始变得易怒、封闭,不愿走出家门,也不再去学校,张家港市儿童保护热线接到热心市民的报告后,及时联系社工介入服务。社工介入后,一方面耐心地开导小仁,倾听他的心事,开解他的烦恼;另一方面,由社工牵头,组织小仁的家人召开家庭决策会议,在与小仁家人沟通协调后,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帮助小仁重返校园,生活也恢复了常态。
二、形成精准的递送方式
张家港市积极推动儿童服务载体建设和儿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发展,逐步实现了儿童福利服务的全面覆盖和精准关爱。
自2015年起,张家港市通过鼓励各镇(区)在距离中小学或社区200米以内的范围中选择合适场地,建设“少儿驿站”“儿童之家”等场所作为儿童福利的载体,提供困境儿童托管、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疏导等服务,以解决儿童放学后真空期的管理、儿童发展存在的各类问题。目前,共补助建设的儿童福利载体共52家,累计发放补助金234万元。有这样一名儿童,出生于父母均为聋哑残障的家庭中,上学后,因为功课没有人辅导,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导致其性格越来越自卑,见到人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社区的工作人员将他介绍到其居住地附近的“小木屋”(市儿童福利载体之一)参加社会组织开展的“暖巢5+2”项目,周一至周五由志愿者给他辅导功课,而在暑假和周末等假日则参加绘画、声乐等艺术培训课程以及一些有助于其融入社会的小组活动,他慢慢变得开朗起来,时常与小伙伴、社工们聊天,也愿意通过纸笔与父母进行交流。
在推动儿童福利服务载体建设的基础上,张家港市不断探索更好满足困境儿童个性化需求的工作方法。常规的助困服务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困境儿童的状况,治标不治本。通过调研困境儿童的不同形成原因,比如突发疾病导致的贫困问题、意外人身伤害、监护人刑事犯罪、离异弃养等,进而探索更有针对性的关爱方式。基于此,张家港市着手制定更为个性化的精准服务模式。2016年8月,张家港市开发出困境儿童关爱系统,通过服务平台、宣传平台、呼叫平台、微信平台4个平台,1个服务APP,帮助解决困境儿童帮扶过程中存在的福利过渡、福利遗漏、福利依赖等问题。2017年7月起,张家港市94名高风险困境儿童、3名委托服务儿童、1名社会资助儿童开始进入关爱平台,总计37个工作室、15个社会组织、168名持证社工在平台提供专业服务。今年,张家港市计划将20%的困境儿童纳入关爱平台,并通过对儿童服务等级进行分级,进一步提高服务的精准度。残障女孩小悦,长期以来由四级智障的爷爷照顾,由于父母也是残障人士,基本不过问小悦的生活及学习,市残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小悦的个案交由社会组织的社工跟进,社工在了解了小悦家庭的详细情况后,制定了增强父母监护能力、激发家庭动力、促进家庭成员沟通等家庭服务计划,在三个月的社工服务后,小悦父母开始陪伴小悦参加康复训练课堂,对小悦的关心关爱明显增多。
三、探索多元的儿童关爱形式
近年来,张家港市研发的公益产品和开展慈善项目有效地支持了儿童关爱服务,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为了资助有康复需求的困难家庭儿童得到有效的康复治疗,自2015年起,张家港市开展了“走在阳光下”脑瘫儿童康复援助项目。小菲是个年仅10岁的小姑娘,因为突发脑出血,手术后运动功能受限,而她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务工人员,她的家庭无力承担昂贵的康复费用。村里的儿童福利和保护督导员协助小菲父母申请了“走在阳光下”援助项目,所有康复的自费费用都由市慈善基金会进行全额补助。经过了一年多的康复训练,小菲才得以重返校园。“走在阳光下”援助项目通过链接社会资源、提供资金援助等方式,减轻特需儿童家庭经济压力。截至目前,共计援助特需儿童24名,援助金额69.77万元。同时,张家港市还探索将商业保险引入儿童福利保障内容,自2017年起,统一为困境儿童购买了包含意外身故、意外残疾、疾病身故、住院医疗、意外医疗等内容在内的综合险 种,至今已赔付4人,赔付金额达4.38万元。
“共享阳光”慈善助学活动也是张家港市的儿童福利品牌项目,至今已运行十三年,累计发放助学金7193万元,帮助贫困学生30849人次顺利就学。
张家港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由市困境儿童关爱中心依据“互联网+”“社会+”的概念,根据儿童需求定制开发了“爱呼计划”(为困境儿童配置安全腕表)、“一平方米未来”(为困境儿童提供独立学习空间)等关爱困境儿童的公益产品,通过社会各界认购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目前,公益产品共计收到认购金12.7392万元,已使用3.303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