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桐梓古驿道
2018-02-07文丨
文丨 徐 飞
600年前新站名为桐梓驿
绵绵春雨中,一条长长的老街宁静而又悠闲,就连一些巷道也充满了古朴的气息。这里就是渝黔古驿道上的新站镇。
自古以来,新站即为四川、重庆入黔的交通要道。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设桐梓驿于桐梓坡(即今新站)。
古时的新站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之地,过去新站乃至桐梓各地的盐都靠四川、重庆提供,当时因交通及运输工具落后,只能靠水陆两路保障。
“水路”从松坎河至新站河,其运输工具主要是小木船,过激流、险滩时,靠纤夫拖船而行,至今在新松河道地段的一些石头上仍有当年拴小木船纤绳的缆桩坑痕迹;“陆路”即松坎至新站的古驿道,运输工具为背夫和马帮。
随着食盐供求量的不断增加,盐号也就应运而生。当时位于新站老街的“刘家盐号”是本地最大的一家盐商,水陆两路运来的盐均存放于“刘家盐号”,该盐号批零兼营,桐梓、楚米等地的食盐都靠这家盐号提供。
据镇上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这里就是“盐茶古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以前客栈、茶馆、饭铺一应俱全,每逢赶场天,往来集镇的背夫、船夫等成千上百,白天车水马龙,人群熙攘,来往的背夫马帮人背马驮、川流不息;夜晚则桅灯高照,人声嘈杂。
出新站老街,沿着古驿道来到一个名叫山坡的小村子。
村民刘强告诉我们,前面过了官田坝后,有三个坡道,一坡长,二坡陡,三坡险,自古以来被称为“滴泪三坡”,意思是说坡道险峻陡峭,背夫们都会被累哭。
一行人从山脚拾级而上,开始翻越三坡。头一个坡的路况还好,青石板大都裸露出来,到了第二个坡,当真是迤逦陡峭,青石板在野草覆盖下,只露出了青黑色的一角,而第三个坡,青石板级级叠起,如同上天梯一般,加上下雨路滑,走起来更加费力。
爬完滴泪三坡,前面便是石壶关。由于这一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平播军主力与播州军、清初吴三桂与南明李定国部(也是张献忠余部)、民国初年护国军、1935年红军长征都在这一带作战和驻扎。因而渝黔古驿道既是官道,也是盐道、商道,贵州境内也称为红军路。
蒙渡故事多
数百年时光转瞬即逝,如今,马帮早已消失,但蹄印深深刻在了青石板上;“盐巴老二”虽不复存在,可他们的故事还在流传……
距新站镇数公里远的虽然是一个小村落,但却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
蒙渡自古便是渝黔古驿道上的重要渡口。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出使西南夷,打通西南与中原的通道。唐蒙曾在这一带的小河渡河,故此得名蒙渡。
据当地人讲,蒙渡还有一特别之处,就是它的摩崖石刻。这里现存明代年间摩崖石刻两处,其中一处刻有“司委官狐曾赵下义正统十一年八月分”;另一处刻有篆书三字,但因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已不能辨识。
除此之外,在210国道蒙渡大桥北侧岩石之上,还有一清代摩崖石刻,字迹完好无损。考察队一行走近一看,上面刻有“蒙渡——汉元光五年武帝遣中郎将唐蒙通南夷道此得名”。落款为黎庶昌题。黎庶昌是禹门沙滩人,清同治年间,以禀贡生上《万言书》,获应召面试,后历任知县、知州等职。光绪二年(1876年),任驻英、法、德、西班牙四国参赞,游历了比、瑞、葡、奥等国,写成《西洋杂志》一书。光绪七年(1881年),派任驻日本国大臣。1891年,黎庶昌任满回国,任川东道员。1898年,黎庶昌病逝于禹门沙滩家中,时年61岁。
不见夜郎驿
在绵延千里的大娄山脉中段,横生出一条支脉——蒙山,其横亘于桐梓县境中部,山峦起伏,沟谷交错,是数百年来渝黔古驿道上的一道难隘险关。
史书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征服西南诸多少数民族部落,曾经拜唐蒙为中郎将,命其出使偏于西南一隅的夜郎国。唐蒙进入桐梓境内后,曾在今桐梓县大河镇石牛村夜郎组驻扎停留。后人为了纪念唐蒙,便称此地为蒙山。
一路上,古驿道悠然地静卧于密林和草丛里。斜风细雨中,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的青石板,加上绵绵不绝的如黛青山,让大家一不经意之间就走进了“古道西风”的意境里。
不多久,来到一处隘口,地势十分险要,脚下的青石板路也变得很窄。当地人说,这里就是石壶关,而这一带的古驿道既窄小又陡峭,因此古称五尺道。
据《桐梓县志》记载,石壶关又叫石虎关,在县北五十里,历来为渝黔古驿道上的险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平播战役中,杨应龙的部队在石壶关前设排栅、挖深坑,布置防御阵地,以阻挡明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明军兵分八路进攻播州(今遵义),其中一路由总兵刘綎统帅,从綦江沿渝黔古驿道南下,连拔滴泪三坡、瓦窑坪诸隘后,在石壶关前掘堑对峙。
后来两军交战中,明军势不可挡,一举攻克石壶关,接着又攻占娄山关,与其余七路大军齐集海龙屯,并最终攻陷海龙屯,平定播州。
此外,清初吴三桂与南明李定国部,以及红军长征时与川军、黔军,都曾在石壶关发生过激战。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以前石壶关周围的军事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无迹可寻,仅有地名还隐隐透露着历史的印记。
过了石壶关,再往南走便是夜郎古驿站了。明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在桐梓县境内共设松坎驿、新站驿、夜郎驿、播川驿四个驿站。这也是我们一行人从松坎、新站过来的第三个驿站。
夜郎驿又称为夜郎箐,民间传说夜郎国灭亡后,有一支夜郎人逃亡到蒙山,从此便在蒙山繁衍生息,夜郎驿便因此得名。这则民间传说史书也有记载,并称后来建立的夜郎县也是因为这支夜郎人在蒙山站住脚以后,逐步向北发展的结果。而唐宋时期也相继在此设立夜郎县既今桐梓县夜郎镇。
离开石壶关不远,山腰间有一片开阔地带,当地村民说这里小地名叫闷头箐,是以前古驿道上的幺店子。
实际上,幺店子跟我们在綦江境内路过的一处茶店子类似,均为“盐巴老二”和贩夫走卒歇息打尖的地方,只是各地的叫法不一。过去人们在幺店子还刻有石碑,记载有修筑驿道的过程和人工名单。
继续往前便是夜郎古驿站了。然而,除了散落在山间的几户农舍外,根本看不出这里曾是驿站。当地村民说,以前夜郎驿很繁华,由于居桐梓县境内驿道要冲,客栈、饭馆一应俱全,因此南来北往的商贾、马帮和“盐巴老二”等,都会在此食宿。
随着时代变迁,当年的人喧马嘶早已渐渐远去,夜郎古驿站也已消失殆尽,只留下一块块被踩踏得光滑的青石板路,见证着昔日的繁华。
离开夜郎古驿站,一行人又踏上征程。山间浓雾弥漫,不时见到一两处农舍,只见脚下的古驿道或凿山为路,或就地取材,厚厚的青石板顺着山体一路延伸,与周边的景致相映成趣。然而,过不多久,山势又骤然变陡,古驿道也随之盘曲险峻。
走了数里路后,大家在路边看到一独特景观,原来是一头大石牛矗立在草丛里,其牛头、牛角、牛身等栩栩如生,就跟真的一样。
附近村民说,这里叫石牛栏,属于桐梓县大河镇境内。
相传以前这里有一头水牛精,栖息在不远处一个叫二坡沟的山洞里,经常在夜间出来偷吃老百姓的庄稼。百姓遭受其苦,但又无可奈何,于是请来一位法术高明的道士,将水牛精收后,再用石栏镇于驿道旁边,以儆效尤。所以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石牛栏。
古人还作诗云:“怪石巍巍恰似牛,山中独立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洒浑身若汗流。青草齐眉难下口,牧童敲角不回头。本来项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