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在古诗整合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06郑曦
郑曦
古诗教学,无论是分析意象还是艺术手法,都是为了真正理解诗歌所反映的情感。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其实选入教材的几首同主题诗歌就可拿来比较。基于此,笔者在公开课中尝试通过比较《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过零丁洋》,将两首诗词整合起来,定课题为《困境与绝境中的悲剧英雄》,并整理出课堂实录,在此与同行分享。
师:同学们,有位著名作家说: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今天我们学两首诗词,也正是大家课前就非常喜欢读的两首,是?
生:《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过零丁洋》
师: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两首诗词,一同感悟古人的爱和悲。(板书:爱 悲)
师:现在,请大家大声朗读诗词,注意有什么相同点。
(生自由朗读)
生: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
师: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词句读出这份情感的吗?
生:辛词第一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由这一句当中的“神州”一词可见词人一心想收复中原。
生:文诗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感受到诗人为国舍生取义的热情。
师:前一位同学说词里的“神州”是国,那文诗呢?
生:山河。
师:好,“神州”“山河”就是诗人词人眼中的国。(板书:国)
生:老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角度供大家比较,请看多媒体。
(多媒体出示:题目 作者 时代)
生:从题目的角度看,辛词里出现地名:京口北固亭,文诗里出现地名零丁洋,都以地名为题。
生:从作者的角度看,辛弃疾是有名的爱国词人,文天祥也是有名的爱国志士。
师:请看下面的资料,再做补充。
多媒体出示:辛弃疾(1140—1207)南宋抗金 辛词写作时间:1204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抗元 文诗写作时间:1279
南宋(1127—1279)
生:我补充,他们都是南宋人。
生:从时代的角度看,当时的南宋很软弱,所以两位爱国志士才会写出这样悲伤的诗句。
师:哦!南宋先是抗金后又抗元。南宋的软弱其实在诗中就有体现,谁来说一说?
生:辛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表面上看来是赞赏孙权,实则批判南宋朝廷的退让、软弱。
生:文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意思是抗战烽火逐渐稀少,可以理解为抵抗元军的南宋势力渐弱。
师:由此看来,南宋是个软弱无能的朝代。但越是在这样的朝代中,越会涌现像文、辛这样一心主戰、一心效忠国家的人。接下来请两位同学朗读,听完后,请大家说说你认为哪首诗所表现的爱国情感更加浓烈?
师:我觉得文诗《过零丁洋》表现的爱国情感更加浓烈。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怎么认为?
生:当然是《过零丁洋》。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里听出强烈的爱国情感的?
生:文诗末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读起来慷慨激昂,有一种为了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我觉得没有比这种爱国情感更强烈的了。
师:好那你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表现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呢?
(生朗诵)
师:这位同学的声音有点小,达不到到强烈的效果。现在咱们全体同学一起将这句千古名句呐喊出来。
(全体师生朗诵,声音响亮,教室里余音回荡。)
师: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看下面的文字。
(多媒体出示:在写这首诗之前,南宋已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但文天祥仍坚持抗元不动摇,不幸被一支偷袭的元军俘获。元统帅张弘范统军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同时被押解到零丁洋。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抗元残余势力张世杰,文天祥拒写,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师:这首诗就是《过零丁洋》。请大家在了解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谈谈对上面那个问题的看法。
生:文天祥是在国运衰微的时候写下这样的诗句。
生:我认为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国运已经衰微了,因为资料所示南宋已经散了架子。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继续。
生:文天祥其实是在国家破亡,又在敌人逼迫的情况下立下的誓言。
生:是绝境当中的呐喊。
师:同学们思考得比老师都深刻。
(板书:绝境)
师:好,同学们请把自己当做文天祥,让我们一起喊出这绝境中的心声。
(生再次齐声朗诵)
师:老师从大家的声音里听到了坚定不移,看到一位壮士宁死不屈的身影。
(板书:壮)
师:接下来我们看辛词,体会体会辛弃疾在词中抒写的别样的爱和悲。老师对这首词做了一些改动,大家一看便知,请读,读的时候想想改了好不好。
(多媒体呈现:何处是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成败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不能如刘琮。)
生:把“望”改成“是”,就缺少了词人站在北固亭遥望中原的动作。
生:不仅少了遥望的动作,而且表现不出词人收复中原那种迫切的心理。
生:改成“是”,好像爱国之情也打了折扣。
生:如果用“是”就不能与后一句的“满眼”呼应,“满眼”的风光是“望”见的。
师:词人“望”到了什么?
生:北固楼的风光。
师:其实词人想说......
生:望不到中原。
师:这就是词人和他的国家所面对的困境。
(板书:困境)
师:大家说得非常全面,好,再看下一个词。
生:把“兴亡”改为“成败”也不好。兴亡多指国家,成败多指个人。
生:“兴亡”的程度要比“成败”深,而且“亡”就不禁使词人联想到南宋的命运,是不是也要面临着亡国。
师:想到这儿,词人不禁......
生:悲伤
生:忧愁
师:词人为南宋当下的困境,为南宋堪忧的前途命运而悲而忧,还是“亡”字好。
生:我说最后一句,改成“生子不能如刘琮”一不押韵,二来这句话是引用曹操的话,如果引用后半句当然也能表达对当朝执政者软弱无能的讽刺,但还是不如引用前半句,既能直接颂扬勇于抵抗的孙权,又能委婉讽刺南宋当朝者实如猪狗。
师:说得好,“猪狗”是骂人的话,词人却用在当朝执政者的身上,胆儿好肥呀!可见词人是多么......
生:气愤
生:愤慨
(板书:愤)
师:好,同学们思考得很深刻。有时候不明说反而比明说的讽刺效果更强烈,就是这个道理。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词,文诗悲中有壮,辛词悲中含愤。大家觉得文诗比辛词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更加强烈,也只不过所处环境不同,一个身处绝境,一个身处壮志难酬的困境。但,他们都是悲剧英雄、爱国诗人,才能在历史的长卷留下不朽诗篇。让我们再次忘情吟诵这两首爱国诗篇。
这一个平平常常的课在师生饱含情感的吟诵中结束,爱国情感却在每一个用情朗诵的人的胸膛里升腾。这一课采用比较的教法,将两首诗整合起来。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吟诵中比较。我们教师要在古诗教学中反复采用比较的方法,无形中锻炼学生的对比思维,在不断的比较中丰富积累、谈古论今、开拓视野。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榆次东赵中学 0306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