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咽成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鼾症的疗效分析
2018-02-06于超
于超
【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对腭咽成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鼾症的疗效进行具体的讨论分析。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鼾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回顾式分析,将其随机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腭咽成形术,并对比治疗总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 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则为7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复发率方面,观察组复发率为27.5%,对照组则为42.5%,即观察组较低,治疗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鼾症患者采用腭咽成形术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腭咽成形术;鼻中隔矫正术;鼾症;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R76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6..01
鼾症属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睡眠过程中常发生的一种情况,且容易被忽视。但是,据相关研究显示,由于打鼾导致的呼吸短暂性的的停滞,主要会引起患者大脑缺氧[1],继而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类型的疾病,需要受到重视。而腭咽成形术、鼻中隔矫正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能够针对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起到缓解效果。本次实验选取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鼾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探究临床效果和该疾病的复发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鼾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回顾式分析,将其随机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患者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2.1±5.4)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6.5±1.2)年。在临床症状上均表现为打鼾、惊醒、胸闷,且伴有白天嗜睡、记忆力减退等情况,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比较,差異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治疗方式则选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腭咽成形术,即需要切除患者双侧的扁桃体,并对咽、舌腭弓粘膜厚者进行部分的切除以及悬雍垂肥大部分的切除[1],随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了解复发情况,帮助患者更好的缓解病情,在严重时就医治疗。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在评价的标准上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可归纳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具体而言,显效主要是指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退,且其鼻腔的通气问题得到了缓解,表现良好;有效指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存在不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治疗;无效则指患者临床病症无明显改善,仍维持原状,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据悉,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则仅为7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此外,在复发率方面,观察组较低,治疗效果更佳,即观察组复发率为27.5%(11/40),对照组则为42.5%(17/4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从本次试验的治疗方式上看,观察组患者采用的腭咽成形术主要是治疗狭窄、阻塞部位在口咽部的呼吸暂停综合症,而对照组所采用的鼻中隔矫正术则多用于由鼻腔病变导致的呼吸暂停综合征,因此针对鼾症患者病情差异进行选择,提高治疗有效性。
此外,多数患者的打鼾问题是由于自身的阻塞性疾病而导致的[2],特别是夜间睡眠阶段,神经兴奋性降低,并有可能导致气道阻塞[3],继而出现鼾声。对于该类情况,患者需要提高警惕,而气道狭窄部位主要为口咽部和鼻腔部,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术。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分别采用腭咽成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能够在一定程度的缓解病情。其观察组患者在打鼾、白天嗜睡、口咽干燥等问题的缓解上更佳,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率方面,腭咽成形术也有较好的表现,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鼾症患者采用腭咽成形术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齐志勇,李 赞.鼾症患者采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腭垂腭咽成形术治疗的疗效对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16):53-56.
[2] 董保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腭垂腭咽成形术在鼾症治疗中的效果比较(优先出版)[J].河南医学研究.2016,6(15):320-323.
[3] 陈才军,谢允平,何建平.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加中鼻甲成形术治疗鼻睫神经痛疗效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6(28):120-122.
本文编辑:刘欣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