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8-02-06李春喜
李春喜
【摘要】 目的:觀察尿激酶与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尿激酶组和链激酶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尿激酶、链激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5周病死率。结果:链激酶组血管再通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083,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5周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尿激酶,采用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再通率高,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尿激酶; 链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1-005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急症,静脉溶栓治疗AMI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段,其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通过溶栓通血管处理,实现梗死心肌的再灌注[1-4],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预后水平,对于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意义重大。不同的溶栓药物其在治疗AMI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尿激酶和链激酶治疗AMI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尿激酶组和链激酶组,每组35例。排除入组前2周内伴有活动性出血、行手术治疗、行活体组织检查、行大动脉大静脉穿刺的患者,均无外伤史及溶栓禁忌证,排除疑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急性心包炎患者,排除存在脑血管疾患、心源性休克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半年内有链激酶或尿激酶溶栓史、近期有流产或分娩史者。尿激酶组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2~70岁,平均(53.2±7.2)岁;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6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4例,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1例,前壁合并高侧壁心肌梗死2例。链激酶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1~68岁,平均(51.6±6.4)岁;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7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3例,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2例,前壁合并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立即口服300 mg阿司匹林,维持剂量,口服3 d后剂量调整为100 mg/d,给予高流量吸氧,4~6 L/min,待患者胸痛症状缓解后改为2~3 L/min,并给予止痛剂,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硝酸甘油静脉点滴和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等。患者溶栓治疗前给予血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检测患者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血小板计数及肝肾功能等,明确患者血型,常规备血备用。
尿激酶组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3290)150 U与5%葡萄糖溶液(大理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3020343)100 ml的混合液,于30 min内滴注完。链激酶组患者静脉滴注链激酶(青岛国大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20096)150万U与5%葡萄糖溶液100 ml的混合液,于1 h内滴注完。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均常规给予消炎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营养心肌等常规稳定治疗。治疗后持续检测患者凝血时间至达到正常值1.5倍水平。给予患者5 000 U低分子肝素皮下肌注,每隔12小时注射1次,连续给药5~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改善时间,监测患者心电图,判定其血管再通率;溶栓开始后每2小时监测肌酸激酶(CK)和同工酶(CK-MB)1次,之后每2天监测1次;溶栓后4 d内复查尿常规、血小板计数、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患者出血、低血压、过敏反应、心律失常、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记录患者发病5周的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
1.4 血管再通判定标准
(1)心电图检查示:ST段抬高于溶栓后3 h内下降超过50%;(2)患者胸痛症状于溶栓治疗后3 h内消失或明显缓解;(3)溶栓后2 h,患者出现加速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延迟消失或束支传导阻滞消失、下后壁心肌梗死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窦性传导阻滞等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现象;血清CK、CK- MB于发病后14 h内达到峰值;除外(2)(3)组合外,以上4项符合任意两项即可判定为再通[5-8]。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临床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5周病死率比较
链激酶组血管再通率为85.7%,明显高于尿激酶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链激酶组5周病死2例,1例死于心力衰竭,另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尿激酶组5周病死3例,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致死各1例,室颤致死1例,两组5周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出血、低血压、过敏反应、心律失常、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病基础为患者冠状动脉性病变,在此基础上患者出现冠脉血供急性下降及血流中断现象,导致缺血心肌发生严重坏死,从而诱发疾病病变。大多数AMI患者冠状动脉有血栓形成或伴有冠状动脉痉挛[9-10],一般认为,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PA)减少造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能力减弱是导致AMI的主要原因。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溶栓可尽早、充分持久地使梗死的血管再通,恢复血运,限制心肌的坏死,保护心室功能,从而达到治疗AMI的目的。endprint
溶栓藥物目前发展到了第三代,其中尿激酶和链激酶均属于第一代溶栓药物,其可有效激活机体内源性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溶酶原催化裂解生成纤维蛋白溶酶,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可有效降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纤维蛋白凝块,同时对血液循环系统中凝血因子Ⅷ及Ⅴ形成有效降解,起到显著溶栓效果[11-12]。尿激酶在人体中主要是由肾脏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质,临床上使用的多为高分子量尿激酶,其半衰期在18~22 min,可通过水解Arg560-Val561肽键有效裂解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进而降解患者血栓主要成分纤维蛋白。同时尿激酶对于凝血因子的讲解进一步稳定其溶栓效果。其应用可提高患者血管ADP酶的活性,有效降解血管ADP,从而阻滞血小板聚集,有效预防再次血栓的发生。链激酶提纯于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是一种精制高纯度酶。其半衰期在18~33 min,其可提升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前体转化为具有活性的激活因子,间接性激活纤维蛋白原,生成纤溶酶。促进血栓的表面溶解及内部崩解,有效治疗血栓性疾病。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说明尿激酶和链激酶的安全性均较高,而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链激酶在实现梗死血管再通方面的效果优于尿激酶。
综上所述,可知相较于尿激酶,采用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再通率高,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云江.用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2):174-175.
[2]陈明云,熊莉娟,李新宪,等.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血管再通率的对比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6):5115-5118.
[3]张海峰,高冶,石纪萍,等.尿激酶及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3):64-65.
[4]张宁,苏文军,高雯,等.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与重组链激酶急诊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3):137-138.
[5]于荣华.尿激酶、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0):23-24.
[6]郭长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3,13(36):67.
[7]龙岩,陈湛洲,何建文,等.尿激酶院前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69-71.
[8]张燕,彭卫平,陈小设.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2):44-47.
[9]张正光.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J].生物技术通讯,2013,25(6):886-891.
[10]张艳春.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J].医学信息,2012,25(9):139.
[11]罗卓卿,石兵,许柳珊,等.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卧床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训练的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85-88.
[12]刘统南,宁学玲.肌红蛋白检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5):31-34.
(收稿日期:2017-0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