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或逆转的影响
2018-02-06陶振荣谢永富邹秋红赵志青
陶振荣+谢永富+邹秋红+赵志青
【关键词】护理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逆转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4..02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根据医疗诊断数据统计,在因脑卒中死亡的患者中,超过62%的患者都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发现,有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患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要大大提高,同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致病因素。本次研究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护理,分析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稳定或逆转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到本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1例进行研究,其中男44例,年龄46到88岁,平均年龄(65.3±5.2岁)女7例,年龄38到71岁,平均年龄(58.3±5.2岁)。按照入院就诊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系统化护理组和一般护理组,其中系统化护理组25例,一般护理组26例,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病症情况等临床资料基本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一般护理组的患者采取一般的治疗方式,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康复健康教育。系统化护理组的患者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慢性病情况,把握引发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逆性高危因素[1]。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为每一位患者定制个性化的健康实施计划,并督促患者按计划实施。
对已出院患者进行定期上门随访,了解患者健康计划的实施情况,为患者进行血压、血糖等基础检测。
为患者制定复查计划,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检测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利用“x±s”表示,利用t檢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利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及服药依从性变化
在实施护理期间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经过护理干预之后,系统化护理组的患者在服药依从性、生活规律性等方面要明显优于一般护理组,能够主动控制自己饮食,坚持健康锻炼,绝大部分患者都已戒烟[2-3],饮酒量显著减少,两组患者情况对比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之后,系统化护理组的患者TC、LDL、TG、GLU等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的结果要明显地优于一般护理组,两组患者情况对比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病征变化情况对比
经过护理干预之后,系统化护理组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和IMT变小幅度明显要高于一般护理组,两组患者情况对比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关系,通过系统化护理干预,患者在服药依从性、生活规律性等方面改善明显,能够主动控制自己饮食,坚持健康锻炼,绝大部分患者都已戒烟,饮酒量显著减少。护理后对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以及斑块面积、斑块性质、IMT的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有助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华连.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或逆转的影响[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4).
[2] 李福霞.系统化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或逆转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7.23(8).
[3] 杜迎春.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7,44(9):36-40.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