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门诊输液患儿满意度的影响
2018-02-06王爱平
王爱平
【摘要】目的 对门诊输液患儿采用护理干预后,观察探讨患儿的满意程度。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月在我院门诊输液的200例患儿,根据输液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与合作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合作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能提高门诊输液时患儿的配合率,患儿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门诊输液;护理干预;满意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6..01
儿童在门诊输液时常会有紧张、恐惧以及逃避的表现,对静脉穿刺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患儿身体健康的恢复。因此,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月在我院门诊输液的2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护理方法进行干预,护理结果较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月在我院门诊输液的200例患儿,根据输液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兒一般资料比较(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心理干预方法为:第一,针对患儿的年龄及性格采用合适的心理干预,在进行门诊静脉输液之前,为患儿和其陪同亲属讲述输液的过程,缓解患儿的恐惧及紧张等不良情绪。第二,在输液穿刺时,仔细观察患儿的动作和表情,琢磨其心理特征,必要时以轻松柔和的语气抚慰患儿,或者以其他方式转移患儿的精神注意力,最终达到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的结果。第三,输液穿刺完成后,患嘱咐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动作幅度,以免动作幅度过大进行第二次静脉穿刺。此外,患儿如果还有哭闹表现,耐心对其进行抚慰,可转移患儿注意力。第四,输液完成后,为患儿树立坚强的心念,减少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增加信任感。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经护理后,对照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合作率比较
经护理后,对照组和医护人员合作140例,合作率为70%;观察组和医护人员合作194例,合作率为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上大部分儿科疾病都具有发病快和病情发展迅速的特征,并且儿童正处于发育期,采用药物治疗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发育,故而静脉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一般在门诊输液时,患儿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比如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静脉穿刺以及穿刺成功后乱动等,这对患儿身体的健康恢复有不利的影响。常规护理没有要求护理人员需和患儿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只要求护理人员将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对静脉输液穿刺帮助不是很大[1-2]。
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同患儿的年龄和性格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6个月~3岁的患儿需满足其日常习惯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对4~6岁患儿可以通过举其他小朋友输液时的表现减少其对输液的恐惧心理,对7~12岁的患儿需通过坦诚交流加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增强患儿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此外,对性格外向的患儿医护人员需时常对其进行鼓励并充分的沟通交流,对于性格内向的患儿医护人员需市场注意其面部表情,如有不正常表现时应立即停止穿刺,待其恢复过来时再重新进行静脉穿刺[3]。
本文得出,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合作率方面,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比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低(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能提高门诊输液时患儿的配合率,且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 蕾.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输液患儿静脉输液效果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06):528-529.
[2] 高雯雯,王 娟.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输液患儿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8):196-197.
[3] 高 航,苗杰雪,张方方.护理干预对门诊学龄前期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6):3720-3721.
本文编辑:张 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