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龙山:见证历史老人的记忆
2018-02-06杨文寿
杨文寿
坐落在湟中徐家寨村的会龙山,堪称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在他的记忆里,羌汉的太阳早已落山,伏羌堡、倚郭城以及徐氏后裔都成了远方的故事。他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视野,风雨兼程,见证了几千年光阴里的沧桑轮回,抚慰着依偎在他怀抱里的一座座建筑和一棵棵苍松翠柳,直至地老天荒。
沿西宁至塔尔寺的高速公路南行,约20公里处,东面有一座山,曲折蜿蜒,此起彼伏,宛如游龙。龙行至此,见两侧山清水秀、林木郁郁、鸟语阵阵,于是想喝口水、喘口气,这不要紧,要紧的是这里的水很甜、空气很鲜,便乐不思蜀,从此定居下来,一驻足就是千百年的光景。后来者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会龙山”,这么吉祥的名字,一定寄托了这里的子民期盼有龙常常播云布雨,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
从伏羌堡到徐家寨
据史料记载,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将赵充国率军打败羌人主力,基本安定湟水流域后,给汉宣帝三上《屯田奏》,终于得到允准,便率领一千多名兵卒,从临羌(今湟中通海一带)至允吾(今民和川口一带)屯田2000余顷,开军屯绥边先河。他还在湟水沿岸兴修水利、开筑道路;伐木60000余棵兴建驿舍、桥梁,治理道路70余处。不少汉人随屯卒迁徙河湟一带,把中原先进的技艺带到这里,民族融合,社会进步。东汉建安年间,析金城郡西部各县新置西平郡,辖六县为临羌(今湟中通海一带)、西都(今西宁市)、破羌(今海东市乐都区一带)、安夷(今海东市平安区一带)、白土(今海东市民和县一带)、浩门(今海北州门源县一带)。
当时把今天的徐家寨命名为“伏羌堡”,属临羌县管辖。“伏”,有服输、归顺之意,伏羌堡意为“归顺了的羌人居住的堡子”。此后的朝代更替中,不同姓氏的汉族陆续定居于伏羌堡。会龙山西侧山脚下曾经出土的汉代砖室墓里的画像砖、玄武铜灯、古钱币等,传达着中原汉族迁徙至此的信息。今天,汉墓遗址所在的“源源田野农庄”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农庄主谈贵贤投资数万元,修筑穹窿形墓室对汉墓予以保护,里面陈列着一些坛、罐等,其中有六七块褐色的柏木棺椁板,掐一小块,轻轻一拈,就成了面末,印证着时间的久远。
伏羌堡既然是羌人居住的地方,那么就应该了解一些羌人的来历。据历史记载,公元前476年左右的秦厉公时,一位名叫无弋爰剑的河湟羌人被秦国掳去为奴,为奴期间,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后思乡情切,逃回故里,把农耕技术授予父老乡亲,自此湟中(湟水河流域)在史书上有了稼禾的记载,丰富了湟中人文明程度较高的定居生活。无弋爰剑受到了同胞的尊重和爱戴,被推举为首领。《后汉书·西羌传》载:“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译成白话就是:约公元前384年,无弋爰剑的玄孙“忍”和“舞”,留恋上了湟中这块美丽的土地,看上了美丽健康的湟中姑娘,情不自禁娶了很多湟中老婆,忍生九子分为九个部落,舞生十七子分为十七个部落,一直生活在湟水流域。无弋爰剑是否在伏羌堡生活过,史书无记载,谁也不敢胡说,但他两个强壮的孙子繁衍的二十六个部落之一部,一定在伏羌堡里生息过,在今天徐家寨人的骨子里一定有羌人的血脉汩汩不息,这是不容置疑的。在今天的徐家寨已很难找到羌人的蛛丝马迹,在整个湟中县甚至青海省也难寻觅,是饥荒使他们背井离乡,是部落间的征战使他们远走天涯,还是他们发现了比这更美丽的地方便心向往之?其实这样的猜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羌人在历史的潮起潮落中融入汉、藏、蒙古、鲜卑等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是在对西南羌、彝、景颇等少数民族来源史的阅读中,发现他们都有来自青海河湟谷地或“古湟中”的解释,一个“羌”字千里牵手,延续着共同的血浓于水的生命图谱。
让我们继续品味悠悠史料吧!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北宋王朝决定夺取吐蕃一脉唃厮哕控制的青唐地区。命令王厚任经略使,统兵1万进湟中,6月攻占湟州(今海东市乐都区一带),崇宁三年4月攻取青唐城(今西宁市)。王厚令部将苗履、姚雄、高永年等率军继续向南,在溪兰宗堡(今湟中县上新庄镇黑城村)与青唐王子溪赊罗撒带领的青唐兵决战,双方激战数日,宋军大胜。溪赊罗撒“挈其长妻逃入溪兰山(今拉脊山)”,再从溪兰山退至青海湖。宋王朝遂改青唐城為西宁州(“西宁”一名在青海历史上首次出现),溪兰宗堡改为清平寨。之后,因伏羌堡南通马脊沟峡,西接蚂蚁沟,北通西宁,扼南川要津,故在伏羌堡设倚郭县,倚郭县管理着捏耳朵峡一带的防御事务。并在会龙山下筑起了一座南北长约400米、宽约300米的城堡,开东西两门,城内马面斜坡直上城墙,墙上垛堞俨然,与门楼角楼密切合作,共同构成防御体系。会龙山上岿然屹立的烽火台与周边的七十二烽墩遥相呼应,警惕着周边的风吹草动。宋元时期,汉、藏、蒙古、鲜卑族等势力在城堡里相继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历史的轮回。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5月),太祖朱元璋封徐勇(其后裔徐彦邦珍藏敕封徐勇诰命:“徐勇洪武二十一年授昭信校尉流官敕命”)为西宁卫前所流官百户,驻守倚郭城。此后,徐勇后裔修葺城堡,居于城内,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后人遂把倚郭城改名为“徐家寨”。明代后期,“西海蒙古”崛起,徐家寨又成了军事要塞,用来屯兵和储备军需物资,为“湟中三捷”之一的南川大捷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切,会龙山上至今高耸的两座明代烽火台可资佐证。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为控制西北,派“左金王”贺锦进军这里。贺锦率军越扁都口南下,攻占了西宁州,后进兵徐家寨。西宁生员胡琏器和西宁土司祁兴周,在徐家寨外“杀大顺军数千”,而后,城下设陷阱和绊马索,诱使贺锦入圈套,贺锦殒命于会龙山下,大顺军败归。贺锦这位农民起义军大将,一路杀来,夺关陷隘,何等人才,却在小河里翻了船。
清乾隆十二年,在徐家寨设立了协路二十四营之一的南川营,常驻马步军198名,设游击1名管理军务,下设千总、把总,仍然是军事要地。后来,南川营移到了黑古城(今上新庄镇黑城村)。endprint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甘肃省奉当时中央命令“一律裁撤绿营”,南川营撤销,兵马归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管束。从此,徐家寨不再驻兵,和平吉祥,成了一座普通的村庄,繁衍生息至今。
据会龙山的谈耀宗会长回忆,据他的爷辈、父辈们讲,解放前后一段时期城池还存在,解放后因为国家一统,其战争意义完全消失,居于城内的人认为高高的城墙遮住了阳光、出入不便,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城外的人也抱怨墙体妨碍了他们与城内的交流,十分憋屈。于是,统一认识,把四面的城墙彻底铲除,墙基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与外界的联系豁然开朗,繁衍生息在这里的540多户2100多人皆大欢喜。
龙福观春秋
会龙山上的龙福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也就是明代中后期,这时明代经过约200年的治理,国泰民安,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气象。伏羌堡里自徐勇及其后裔和他们的亲戚路眷在“移民实边”的国策吸引下,人住的徐、谈、黄、冯、魏、王、李等姓氏的汉人越来越多,徐家寨成了清一色汉族居住的寨子,他们的子子孙孙迫切需要一个地方,安顿他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他们把战火味浓烈的伏羌堡更名为清风化雨、祥和安宁的徐家寨,把会龙山上因战争需要修筑的烽火台(今天的玉皇阁就建在曾经的烽火台上)悉心整理,修建了雷祖大殿。清代佛教鼎盛的康乾时期,在村里又建了菩萨殿,后又陆续建了简陋的斗母殿、财神殿、关帝殿、城隍庙等。
否极泰来,人类在冥冥之中,总是解不了战乱这个心结。(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陕西哇儿叛乱,他们窜至西宁大肆烧杀抢掠,徐家寨横遭人祸,别说寨里财物,会龙山殿庙里也被洗劫一空,还放一把火,把山上的殿庙和满山林木烧了个精光,泉水也随之干涸,一片凄凉。后朝廷肃清匪患。(光绪初年)1875年,寨民放不下念想,倾囊集资,只是国弱家穷,所集有限,仅在山上建雷祖大殿三间,殿外建东西廊坊各三间、山门一间,山嘴石崖上建牌坊一座,祈愿国泰民安。可惜有清一代,天朝自居、闭关锁国、尾大不掉留下的病根,至晚清已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辉煌难再,百姓想扩建庙殿的美好愿望落空。
从1984年起,当地的百姓在会龙山开始兴建殿阁,经过三十多年,建成今日规模的一座道观——龙福观。
每当路过这里,只见山上殿宇嵯峨栉比,总有心怀登临之意。
2016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我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会龙山。会龙山会长谈耀宗介绍说:按道教《道藏》之《历代神仙通鉴》记载,雷神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出生。主供雷神的会龙山,自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日起举行历时一周的雷祖庙会,各地的道教徒慕名前来朝拜,庙会期间还举行物资交流会、“花儿”演唱和民间艺术展演,山上山下,人山人海,蔚为壮观。今天,会龙山绿化面积四百多亩,有松柏榆柳等十余种树木十万余棵,各种花草无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其间掩映着的龙福观有八十多间殿宇屋舍,是一处不错的修仙成道的仙山福地。
会龙山的殿宇显示了道教遵循自然、山水相依的建筑思想。放眼望去,但见龙福观诸殿,依山势从北到南次第而建,汉家歇山、硬山兼收并蓄。殿宇高矗,连廊迂转,龙柱挺拔,画栋斑斓。雕甍绣槛,筒瓦鳅脊,宝塔、金鹿、法轮、倒钟、火焰掌、起翘鸱吻、夔龙“小跑”压阵屋脊。门楼崇闳,翘檐翼振,椽檩悬空,连角叠层,斗拱星环。平板枋,兰札枋,金钱枋,莲瓣枋,蜂窝枋,榫卯巧接。建筑雕刻,工艺美术,鎏金铜饰,不一而足。井藻堂皇,细镂花草。穹窿壁绘,嘉木精雕。上台阶,下石级,过长廊,穿幽径。座座塔殿,仙佛憧憧。殿宇香烟,氤氲弥漫,如天衢忽落,蜃楼飞临。
谈会长说,要领略龙福观全貌,得从“龙嘴”开始,由北向南游览,方能看个究竟。说话间,在跨入第一殿龙王殿的瞬间,在山门外看见了设立的孤魂坛,奉股肱鬼王神,供米、面、菜各一堆,称为“米山、面山、菜山”,专为超度四生六道之游魂尽快解脱。这时,我突然记起了自己写的一首名为《宿命》的诗里的一节:生命里/总有一些冥冥中的缘定/不期然间蓦然相逢/无语微笑/一朵莲花含苞待放/看看嗅嗅/过往的感觉很好。
龙王殿塑有“五帝龙王”,正中泥塑黄龙孚应王,双目圆睁,国字脸十分慈祥。左右彩绘青龙广仁王、赤龙嘉泽王、白龙义济王、黑龙灵泽王,柱椽檩枋以及天棚彩绘着飞龙、卧龙、盘龙等,仿佛到了“叶公好龙”中叶公先生的居所。人们借助龙祈求风调雨顺、五味生香。
魁星殿里,魁星爷右手执笔,左手捧墨斗,呈“魁星点元”状。传说魁星是文运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山神殿里,山神爷披甲执剑,背靠老虎壁画。龙福观周边高山环绕,山孕育了水,水孕育了草木,鸟语花香,大美不言。人们祈愿托山神的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殿后有莲花池,池水清清,银波凌凌,滋润得山上林木郁郁葱葱。
关帝殿则为一组建筑物,四合院式的院落里有关帝殿、小西天、十王殿、圣母殿、东西厢房等。关帝殿正中塑“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左关平、右周仓持青龙偃月刀和官印护持。其“忠、义、仁、勇”精神为百姓所敬仰。小西天里供着一块墨绿色天然石,上面显一尊站立护法佛像,十分神奇,若用清水濯洗,栩栩如生,似有御风临凡之势。十王殿,彩绘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壁画,以阎罗王为尊,阎王麾下还有判官崔府君、鐘馗、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等,其显示的意义是:为善者早脱苦海,冤枉者得以超度,作恶者不得翻身。圣母殿中泥塑道家传说中人类的母亲九天圣母,左右塑金山圣母、霜降圣母。还供着“显圣侍郎真君”宝轿一顶,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六月二十五抬下山,在村巷里清街,以示压邪降福。
雷祖殿是龙福观主殿,殿前苍松翠柏,佛塔两座,月台宽敞,勾栏曲折。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筑风格为齐、重檐攒尖古典式建筑,古朴典雅,造型美观。正中泥塑被誉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的太师闻仲和下属的雷部三十六正神,坐镇会龙山,把轻风细雨降在村子田野,把瘟蝗疾病抛向九霄云外;左奉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右供道教三师,无量祖师,司禄文昌帝君,祖天师张道陵。endprint
雷殿后面高耸一尊三米多高的鎏金黄铜露天大佛,旁边两座如意宝塔护持。
菩萨殿,中间泥塑观世音菩萨,左为大势至菩萨,右为地藏王菩萨。壁画文殊、普贤菩萨。
斗母殿,泥塑“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她的形象是四头八臂,手中分别撑拿太阳、月亮、宝铃、金印、弯弓、矛、戟等器具。传说,她生子九个,大儿子后来成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二儿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出生时,并非胎形,而是七颗明星,星降人间,即自动排为斗勺之状,柄指一方。七子长大后,修成正果,归位天庭。膜拜斗母,可得人丁兴旺,子孙文武双全。
玉皇阁分三层楼阁,山门为中柱式硬山建筑,明间中缝安通间门,两边砌墙,前后形成明廊;过厅亦为硬山建筑,面阔三间,分心四柱,前后出廊,通高20米左右;有仙阁插云、凌空出世、昂首天外之感。顶层奉“天”,立玉皇神位,中层奉“地”,立土地神位,下层奉“人”,立皇帝牌位。“天地人”共奉,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们是把玉皇阁看作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
三清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所谓“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五间殿,中间泥塑千手观音,左塑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右塑药师佛、弥勒佛。人世间的往世、今世、来世,从三世佛的相容、手印、喜舍中可窥斑见豹,品味再三,回味悠长。
站在玉皇阁净台上,会龙山两侧阡陌纵横,田野里油菜花金黄,麦子随风起伏形成阵势,丰收在望;村子里小楼房层层叠叠,显示着百姓的富足;周边被征用村庄的安居工程也建在这里,高楼、厂房成规模发展。现在正是旅游旺季,西塔高速上的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风驰电掣而过,当乘客蓦然看见会龙山景观,一定心向往之。
会龙山与麒麟河的故事
商周时期,姬发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他看到商朝的纣王无道,便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改西岐为周朝,是为周武王,尊姜子牙为相父。这一消息传人商朝都城朝歌,纣王惊恐失色,急派太师闻仲率兵讨伐。
闻太师挥兵西岐城下,安下营寨,布好阵势,派将挑战,喊声连天。姜子牙上城观战,见阵法严密,环环相扣,开合有致,情不自禁感叹道:“太师果然名不虚传,布阵有道,神秘莫测。纣王昏庸,天怒人怨,商朝气数已尽,只是可惜了这位三朝忠臣。”闻太师不敢攻城,姜子牙也不敢出城破阵,双方派将自在城下厮杀。时间长了,商兵因远道而来,粮草不济,渐渐处于劣势。
这一日,太师求胜心切,催胯下墨麒麟,挥舞雌雄双鞭,亲自出战。子牙把闻仲不放在眼里,乘四不像,提打神鞭迎上。太师急忙使用法术,祭起雌鞭化成蛟龙,从天而下,扑向子牙。子牙不慌不忙,祭打神鞭接招。打神鞭技高一筹,将蛟龙打成两截,跌落红尘,龙喜水,一脉灵气入黄河疗伤。
闻仲在殷商太师任上,公正廉洁,刚正不阿,甚得民心;对商朝忠心耿耿,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后闻仲兵败归位,被元始天尊封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督率雷部三十六正神,惩恶扬善,对恶者五雷轰顶,万劫不复;为善者轻风细雨,茁壮成长。一日,普化天尊想起雌鞭,慧目观下界,见蛟龙已把断身修复,只是还不能腾云驾雾,于是命麒麟驮蛟龙去昆仑山拜访元始天尊,习修正果,并再三叮嘱麒麟,此龙不能沾土,遇土成土,正果难成。
麒麟驮龙逆黄河而上,背负沉重,疲于奔命,口渴难忍,至黄河上游行进于拉脊山时,见一条河水波光粼粼,清澈无比,分外诱人,俯首喝了一口。也是命中注定,蛟龙从麒麟身上掉下来,便化成了一条数十公里的龙形土山,这就是会龙山。山为生活在两边的百姓遮风挡雨,大南川成了米粮川,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麒麟因为失职,难复师命,一跳跃入河里,从此这条河又叫麒麟河。百姓为永久留住蛟龙,在会龙山修雷神殿为主殿,供奉闻仲。汉族民间把雷神的生日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要举行祭祀仪式,寄托了当地百姓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明太祖斩龙脉传说
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稳坐江山,一夜梦见自己正坐在龙椅上,突然自西北方向射来三支翎箭,一支插入左边龙椅的龙头上,一支插入右边龙椅的龙头上,一支直扑他的额头。太祖大喊一声,从梦境回到人间,大汗淋漓,面如土色,说不出一句话来。
次日早朝,太祖向文武百官询问此梦吉凶,众臣工面面相觑,不知如何破解,都把目光聚向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于易卦、能算过去未来的丞相刘伯温。刘伯温闪出奏道:箭者乃兵,一支奔陛下,两支射入龙椅,说明有人要危及陛下龙位王权。太祖询问解法,刘伯温回答道:臣夜观天象,发现紫微星明亮,贪狼星、勾陈星并肩行至西北消失,似要孕育大人物降生,西北边陲龙脉旺盛,臣以为可派一将率兵前去斩断龙脉,即可转危为安,保我大明千秋万年。
一将军得命,领军来到青海,发现龙形的山就挖。这一日,他领兵来到会龙山,发现此山莽莽苍苍,气度不凡,颇有凌云九霄、君临天下之势,就命令士兵在似龙头脖颈的地方挖下,谁知头一天挖下去的地方,第二天又原模原样长上了。将军不知所措,这一夜独自一人来到工地上,生长的土掩住了鞋子,使劲拔鞋时竟听到了从地层深处传来人声,将军吓得尿了裤子,跌跌撞撞跑下山来,将此事奏了上去。
太祖闻报,说与刘伯温。伯温八卦一摆,知是龙脈所在,狗血淋之,夜以继日挖下便可破解。将军领旨,命令士兵施以狗血,三班轮流、刻不容缓挖掘。这一日挖到九丈五尺处时,发现了一根一人合抱的粗大树根,将军挥剑斩断,截面涌出一股殷红的液体来,霎时染红了这段土地。至今斩龙脉的地方还是红土,老百姓称此山为红崖豁。
话说将军斩断龙脉,回到都城,一病不起,脖颈疼痛难忍,医药无效。刘伯温前去看望,掐指一算,已知该将在青海断龙脉,上天怪罪,才有此劫。请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闻仲镇之,可保生命无虞。将军即派一心腹之人来到会龙山,会同当地耆老,修了一座坐南朝北子午相的雷祖殿,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殿成,并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庙会。会龙山上的雷殿至今岿然屹立。
雷祖殿建成,将军果然病愈,精神焕发,长命百岁。当然,这只是无理之说而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