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思维训练策略的研究

2018-02-06赵甜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3期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思维策略研究

赵甜香

摘要:数学学科是初中生学习过程中一门基础又重要的课程,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逻辑思维能力是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必要条件。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训练学生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结合教学实际找准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数,有利于调动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激活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思维的契合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师生互动中,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运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疑激趣,以疑促智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法宝,也是发展学生历史思维的有力举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思维训练已成为一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从心理学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学过程必须符合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求异思维,加强数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初中学生思维训练是农村初中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又是我们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贯彻的指导思想。教师通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探究,主动发现,探索数学奥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进入数学王国的探究者,不断地从数学学习中寻找成功的乐趣,体验到解决数学难题的喜悦。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思维;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呼唤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和研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规律。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指对学生思维主体的新颖独到的思考过程,包括发现事物、提出新见解、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学习中最好的动力就是爱好,最大的收获就是探索。一些学生不愿意学习,就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身感觉不到任何的快乐。初中新教材的设计理念完全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例子,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实用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提高创新能力,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多加关怀,只有了解了学生特点,才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提高其创新探究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造就创造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一个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那么学生就有强大的内驱力,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那么老师的教学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归根结底就是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缺失。所以,农村数学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思维训练过程,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再也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参与,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内化新知识,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在获得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解题方法等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获得了参与创新性思考的机会,能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内容为例,笔者首先拿出一张报纸进行对折,紧接着在原来对折的基础上再次对折,然后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就这样对折10次后,报纸会被折成多少层呢?”再问学生:“大家喜欢吃拉面吗?你知道拉面师傅做一碗拉面,要把拉面来回拉多少次才行吗?”这两个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活了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这样一种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的欲望,上述两个问题都是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话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同时,让学生从活生生的具体材料中明白:“要有新的发现,必须要积极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解决问题,还应具备丰富的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道理。

二、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叙述性的语言、符号、图形、阅读材料、课题探索、例题、习题都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性质、结构、特点决定语言的类型,语言符号及运算式子又反作用于思维,促进各种形式思维的发展,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语言形式对思维训练起不同的作用。如几何语言属于抽象概念,适宜训练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函数图象注重直观性,则适宜训练形象思维。集中型思维是指综合多种已有的信息,朝着同一个方向导出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一般是在思维者具有解决问题的现存信息,但不知结论的情况下进行的,思维者只把提供的信息重新加以组织,朝着一个方向思考,就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例如,由a

又如,发散性思维一般是在问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但不能肯定哪一种是正确的情况下进行的。某道几何证明题的结论是要求证某两条直线平行,这就要求学生考虑有关两直线平行的各种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对应线段成比例、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或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等等。上述条件具备其一都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既需要集中型思维,又需要发散性思維。研究资料表明,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是从发散性到集中型思维,再从集中型思维到发散性思维,这样多次循环,才能够完成。只有集中型思维和分散性思维有机地结合,两者协调地活动,才能发现新关系及新联系,解决新问题。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思维创新水平。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现象,从不同角度、从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不同的方向探索思考,全方位地进行思考,增强学生思考起点和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创新的核心是学生学会思考,创新的重要方法是归纳概括得到猜想,找到规律,并给予验证。数学的学习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运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勇于质疑,养成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学习习惯,这对于以往的单一思维考虑问题是有利的冲击。

三、优化教学过程,坚持启发式教学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動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中的问题或习题,主要着力让学生明白如何去想,从哪方面去想,从哪方面入手,怎样解决问题。

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要求能正确地选择解题方法,运用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对于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则要求其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过程。在课堂教学环节,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对“3x-6y=2”等方程,改写成含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或改写成用Y的代数式表示X的形式,而对于尝试用代入法、加减法等解方程组则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完成,从而总结出“化未知数为已知”的归化思想。

又如,教学《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

首先教者课件出示:下图长方形的长分别是a、b、c,宽是M,此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分析题意,得出两种解法:

解法1:先求一个大长方形面积,即总面积为:m(a+b+c)①

解法2:先求三个小的长方形面积,再求它们的和,即总面积为:ma+mb+mc②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①和②是否表示的结果一致?学生观察得出,由于①和②表示同一个量,所以:m(a+b+c)=ma+mb+mc。得出结论后再由乘法分配律公式(a+b)c=ac+bc从另一个角度推出结论m(a+b+c)=ma+mb+mc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学生跃跃欲试,说出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出法则。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当学生形成思维能力后,他们走出校门,可以用于实际生活,我们数学教学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长倩.如何培养与提高初中数学的思维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350.

[2]任德军.浅谈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教育教学研究,2014(1):27.

[3]黄朝爱.关于初中数学思维训练的措施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3(9):46.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资源县梅溪镇梅溪初级中学541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初中数学思维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