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所定归义军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叙录辨考
2018-02-06景盛轩
吴 波, 景盛轩
(1.浙江师范大学 学术期刊社,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2016年,由方广锠先生主编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藏目录卷》(下简称《国图目录》)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凡八册,以条记目录的方式,从文物、文献、文字等三个方面,将中国国家图书馆(下简称“国图”)所藏16579号敦煌遗书的各种研究信息分解为13大项39小项,分别予以采集著录。该目录“与迄今为止已出版的敦煌文献目录相比,是最为详细的一部”。“通过这部目录,国图敦煌遗书的各种研究价值得以全面显现,为研究者从各角度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就文献抄写年代而言,该目录著录“每一文献的书写年代,包括公元纪年(或世纪)与中原王朝名称或敦煌地方政权名称。如公元纪年可考者,标注公元纪年,王朝名称或敦煌地方政权名称在前,世纪在后。”[1]这对写本断代研究来说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根据《国图目录》,国图藏归义军时期的遗书有3873号,占总数的22.67%。[2]在这3873号遗书中,《大般涅槃经》写卷共有55号,约占1.4%。下面我们将在《国图目录》的基础上,联系其他馆藏,对归义军时期的21号《大般涅槃经》写卷作进一步的考辨,以裨补于《国图目录》及其他敦煌遗书叙录的完善。
一、写卷缀合
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近七万号古代写卷中同一个写卷撕裂成两件或多件的情况屡见不鲜,乃至四分五裂,身首异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残卷缀合是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在这方面,《国图目录》特设“缀接”一项,来反映国图藏敦煌文献的缀合成果。就归义军时期的《大般涅槃经》而言,目录明确指出有BD845、BD544、BD686三号可以缀合,其缀合顺序为BD845+BD544+BD686。除此而外,我们还发现BD9148号和BD12075号可以直接缀合。
1.BD9148号(陶69),图版见《国图》105/55A-57A。①长135厘米,高26.5厘米,4纸,单纸长48厘米。存88行,首纸9行,2纸29行,3纸28行,末纸22行。行17字。通卷污秽。有乌丝栏。乌丝栏颜色暗淡。首残尾全,残卷首部如图1左部所示。尾题:大般涅槃经卷十三。所存内容起“初一若灭谁复至二”句之“初一若”三字(“若”字下部残泐),讫尾题。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444B17-445B20。楷书。有乙字符。《国图目录》定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
2.BD12075号(L2204),图版见《国图》110/238B。残片。长11厘米,高26厘米。抄有文字6行,行17字。如图1右部所示,首行上部有残损和破洞,后二行行首、行中都有残缺。残片右边缘存残形若干。残片污秽,乌丝栏暗淡不清。内容起“见便还识之”(其中“还识之”三字残泐)句,讫“不灭故得至二”(其中“不”“故”“二”三字残泐)句。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444B13-444B19。该残片《国图目录》定名为“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三”,可从。楷书。《国图目录》定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
图1 BD9148号(局部)+BD12075号缀合图
按:上揭两号内容相接,断裂茬口相合,字体书风一致(参见表1),卷面污秽特征相同,故可以缀合。缀合后分属于两号的“若”“不”二字完美合璧。
表1 BD9148号和BD12075号部分文字书迹比较表
对于BD9148号的书写工具,《国图》叙录说“似为木笔书写”,但从书迹来看,笔画僵硬,似有硬笔的笔意,并非圆头木笔书写。试以该号第四纸第四行为例:
这些字笔画粗细分明,捺笔有重按之势,这种效果是圆头木笔难以表现出来的。从“道”“而”“不”等字的起笔、收笔笔痕来看,该号很可能是用芦苇笔书写的。既然BD12075号能和该号缀合,则也当为硬笔所书。
二、写卷集合
《国图目录》在“缀接”一项外,又设“集合”一项,用以“著录该遗书与哪一件或哪几件遗书虽不能直接缀接,但原属同一遗书”[3]的情况。在归义军时期的《大般涅槃经》写卷中,可以进行写卷集合或者间接缀接的现象较为普遍。我们从行款、书法、特征字等角度,分类对这批写卷做进一步的集合工作。
(一)增添符号补白类
张涌泉先生在《敦煌写本文献学》中指出敦煌文献书写有“双行注文齐整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抄写空间把控不好而出现字符拥挤或行间空白的情况,书手为追求卷面整齐和美观而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就敦煌吐鲁番写本而言,这种补救措施主要有调整位置、删减字词、增添字词或符号三类。”[4]在佛经写卷中,虽然不是双行注文,但是标准写卷行17字的要求,也使得书手用调整字符大小和字距疏密的办法来追求所书17字占满每行。但是如果抄手在一行经文抄完发现行末仍有空白,也会用增添符号的办法来补白。归义军时期的《大般涅槃经》写卷中增添符号补白的卷子有BD13884号、BD13853号、BD13865号和BD13895号。
1.BD13884号(新84),见《国图》115/207B-219A。19纸,长869.3厘米,高25.7厘米。除去首尾用纸,单纸长47.9—48.5厘米。存495行,首纸27行,末纸20行,余纸28行。行17字。乌丝栏。有护首。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六;在首题右小字校补“梵行品之二”五字。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六。所存内容起“复次善男子我欲涅槃”,讫“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而无所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卷十六457B19—卷十七463B9。分卷与《大正藏》不同。楷书。有校加字。有校加行。第9、15、16、17、22页有加点补白现象(参见图2)。
2.BD13853号(新53),见《国图》114/246B-258A。18纸,长816.5厘米,高25.8厘米。单纸长47.7—48.6厘米。存456行,首纸27行,末纸9行,余纸28行,行17字。乌丝栏。部分纵栏线绘制草率。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八梵行品之四(首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八”右补写小字“梵行品之四”一行);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八。所存内容起“善男子云何世间解”,讫“啼哭即止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468C26-474A20。分卷与《大正藏》不同。楷书。第2、22页有加点补白现象(参见图3)。
3.BD13865号(新65),见《国图》114/405A-416A。17纸,长793.6厘米,高25.8厘米。单纸长47.6—48.5厘米。存442行,首纸27行,末纸22行,余纸28行,行17字(间有16字行)。乌丝栏。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三十二;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所存内容起“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非一切业”,讫“见于佛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卷卅一552A21—卷卅二557B12。分卷与《大正藏》不同。楷书。第十纸有一行校加行。第5、14、15、22页有加点补白现象(参见图4)。
4.BD13895号(新95),见《国图》115/346A-357B。18纸,长820.1厘米,高25.7厘米。单纸长46.3—48.2厘米。存460行,首纸27行,末纸13行,余纸28行,行17字(间有16字)。乌丝栏。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三十三;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中题: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第十二。所存内容起“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云何不退菩萨自知决定”,讫“一阐提业亦复如是”。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卷卅二557B13—卷卅三562C20。分卷与《大正藏》不同。楷书。有乙字符。第10、21页有行末加点补白的现象(参见图5)。
图2
BD13884号
图3
BD13853号
图4
BD13865号
图5
BD13895号
图6
S.478号
按:此四号写卷书写字距把控不好,开始较为拥挤,后为与前行末字持平,逐渐拉大字距,上紧下松。在拉大字距后,末字仍然与边栏有一定空白,于是用“、”形符号来填补。又《国图目录》称此四号皆为日本大谷探险队所得并通卷托裱。纸高相同,单纸长都在47厘米左右。有首尾题,首尾完整。BD13865号和BD13895号首题书写格式相同;BD13884号和BD13853号在首题旁都有校补品名的现象。有乙字符、校加字、校加行。分卷都与《大正藏》不同。楷书。书迹相同。试比较部分特征字的写法:
表2 BD13884号、BD13853号、BD13865号和BD13895号部分文字书迹比较表
从这些特征字来看,这四号写卷亦当为同一人书写。又英藏S.478号《大般涅槃经》卷十二也有行末添“、”号补白的现象(参见图6),且行款、书迹与上述四号完全一致。②综上所述,BD13884号、BD13853号、BD13865号、BD13895号和S.478号原属同一遗书,在叙录中应该予以说明。
(二)苇管笔书写类
历史上敦煌地处丝路要道,华戎杂处。周边民族用硬笔书写字母文字的习惯势必对汉文书写造成影响。在吐蕃攻陷敦煌后,内地毛笔难得西运,于是仿效吐蕃用硬笔书写就成为一时之尚,并且一直流行到归义军时期。据李正宇先生考查,敦煌硬笔主要有竹笔、木笔和苇管笔,并将敦煌硬笔书体的笔画特征概括为二十四个字:“曲直唯线,点不像桃,肩钩不顿,撇不似刀,捺不出脚,锋芒昭昭。”[5]19如果硬笔的笔头为尖头或圆头,则字迹无疑具有像李先生所总结的这些特征。《敦煌古代硬笔书法》下编所选介的汉文硬笔写本是尖头硬笔书写的明证。但是如果是“平口硬笔”,[5]36则笔画就不会是“曲直唯线”“捺不出脚”,而会产生粗细宽窄以及撇捺似刀的形体特征。如果是双瓣平口苇管笔,则笔尖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蓄墨能力,写出的字迹线条厚重,棱角分明,有近似软笔的效果。从字迹、字形以及行款等角度考察,我们认为如下写卷可能为芦管硬笔所写:
1.BD5386号(北6360;光86),见《国图》72/238B-250A。17纸,长834.3厘米,高26.3厘米。单纸长48—50.7厘米。存455行,首纸20行,末纸15行,余纸28行,行17字。有水渍。乌丝栏。乌丝栏不通抵下边栏。个别行栏宽不均,字间距疏密把控不好。首残尾全。首行下残11字,第二行行末残1字。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三。所存内容起“爱无色爱复有”(“复有”二字右下残泐),讫尾题。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440A25-445B20。分卷结束文字与《大正藏》同。楷书。有行间校加字。
2.BD4814号(北6398号;巨14),见《国图》64/184B-196A,17纸,长837.4厘米,高26.2厘米。单纸长48—50.7厘米。存454行,首纸26行,末纸8行,余纸28行,行17字。有水渍。乌丝栏。乌丝栏不通抵下边栏。上下边栏线不平直。个别行栏宽不均,字间距疏密把控不好。首残尾全。首4行下残。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八。所抄内容起“男子云何世间解善男子世间者名为五阴”句之残存“解善男”三字(“男”字下部残泐),讫尾题。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468C26-474A20。分卷结束文字与《大正藏》同(按该卷末句脱一“心”字)。楷书。有刮改。
3.BD13860号(新60),见《国图》114/338A-350A。18纸,长850.9厘米,高25.2厘米。单纸长47.9—49厘米。存483行,首纸27行,末纸8行,余纸29行,行17字。乌丝栏。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二十七;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所存内容起“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若疑”,讫“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522B2-528A4。分卷与《大正藏》不同。楷书。《国图目录》称此件原为日本大谷探险队所得并通卷托裱。
4.BD13890号(新90),见《国图》115/281A-294A。24纸,长944.1厘米,高25.1厘米。单纸长多在47.7—49厘米之间。存532行,首纸27行,末纸1行,余纸多28行,行17字(间有16字)。纸幅规格长短悬殊。乌丝栏。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二十九;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所存内容起“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讫“匆匆未暇相瞻”。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卷廿八534B11—卷廿九540C14。分卷与《大正藏》不同。楷书。有校加字(分别见282、288、292页)。《国图目录》称此件原为日本大谷探险队所得并通卷托裱。
5.BD5513号(北6500;珍13),见《国图》74/179B-191B。18纸,长867.4厘米,高26厘米。单纸长48—60厘米。存469行,首纸10行,末纸12行,13纸27行,余纸28行,行17字。第10纸长60厘米,行距较宽,但与它纸为同一人书写。乌丝栏。个别行栏宽不均,字间距疏密把控不好。首残尾全。卷首边缘残存“洹乃至阿罗汉人皆得佛道善男子我于经”一行17字的部分笔画;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所存内容起“中说须陀洹人人间天上七返往来”,讫尾题。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卷卅四568C8—卷卅五574B7。分卷与《大正藏》不同。楷书。
6.BD5785号(北6597;柰85),见《国图》77/195B-210B。22纸,长1075.5厘米,高26厘米。单纸长50—50.5厘米。存584行,首纸、末纸26行,余纸28行,行17字。有护首。前二纸有等距离破洞。有乌丝栏。上下界栏划线粗重。竖栏线多不通达底栏线。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口…口(阇维分)卷上,憍陈如品之末;尾题:大般涅槃经阇维分卷上。所存内容起“尔时须跋陀罗从佛闻说”,讫“亦如是倍胜供养”。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900A3-906C10。楷书。有刮改。
按:以上六号《国图目录》皆定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经。经过相互比勘,六号书迹完全相同。可以作为特征字的有如下字:
表3 BD5386等六号特征字举例
图7 BD5386号、BD4814号、BD13860号、BD13890号、BD5513号和BD5785号尾题文字
从行款看,以上六号的乌丝栏制作粗糙,书写字距把控得不好,有刮改、加字、加行等现象。
关于此六号写卷所用的书写工具,可能是苇管笔书写。试比较唐代毛笔、归义军时期硬笔以及现代苇管笔书写“浮雲”二字的效果:
表4 不同笔种的书写效果比较表
可以发现,硬笔字迹折笔方硬或无顿按笔意,点笔直硬,横画无藏锋、回锋用笔。但较木笔书写的BD14201号、BD14212号,如上表所示,BD13890号、BD5785号尖细笔触较少,略带毛笔的书写特征,这当与笔尖较钝有关。又BD13890号捺脚或钩脚常有一小缺口,③例如:
这正是“平口硬笔”收笔时流露出的痕迹。因此BD13890号等系列写卷或为苇管笔书写。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国图BD14613号、英藏S.130号以及俄藏Ф.180号和上述六号的关系。
7.BD14613号(新813),见《国图》130/291B-304A。20纸,长941.2厘米,高25.8厘米。单纸长48—50.3厘米。存521行,首纸27行,末纸1行,余纸29行,行17字。有水渍。有护首。有配补页,为同一人书写。行间首字保持齐平,但末字参互。乌丝栏(第11纸配补页有毛笔所绘上下界栏,但无竖栏)。首全尾完。首题:大般涅槃经寿命品第一;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一。所存内容起“如是我闻”,讫“当作如是护持正法”。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365C1-371C8。分卷与《大正藏》本同。楷书。有行间校加字和刮改。有删字符。《国图目录》定BD14613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经。
8.S.130号(翟1704),见《英图》7/366B-378B。20纸,长944.8厘米,高25.2厘米。单纸长48.5—49厘米。存530行,首纸13行,末纸13行,余纸28行,行17字。有油污。有水渍。有护首。有乌丝栏,不甚规整。首残尾完。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八。所存内容起“众生知佛性”(“佛性”二字残泐),讫“如迦邻提鸳鸯等鸟”。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409B9-416A11。分卷结束文字与《大正藏》本同。楷书。《翟目》定此卷为“七世纪粗体好写卷”。《英图》叙录定为9—10世纪归义军治时期写本。
按:据上所述,BD14613号、S.130号和俄Ф.180号分别为吐蕃、归义军和“8—10世纪”的写本。但调查上揭BD13890号等六个写卷的特征字在此三号的书写情况,会发现它们有高度的一致性(见表5)。
表5 BD14613号、S.130号和俄Ф.180号部分文字书迹比较表
又考察此三号纸高都在25厘米有余。乌丝栏皆不甚规整,字距安排欠缺章法,字迹有刮改痕迹,凡此种种,都与上揭BD13890号等六个写卷的文物、文献、文字特征相同,应该属于同一书手用苇管硬笔书写,它们的抄写年代应该统一。除这九个写卷外,BD13870号也疑似苇管笔所写。
(三)木笔书写类
前文说过,敦煌归义军时期的《大般涅槃经》写卷BD14201号、BD14212号是用木笔书写的。与BD14212号可以形成集合的还有BD13864号以及BD14156号和津艺239号。
1.BD14212号(新412),见《国图》124/1A-14B。21纸,长977.2厘米,高24.7厘米。单纸长46.9—50.3厘米。存523行,首纸26行,末纸21行,余纸28行,行17字(间有16字)。有护首,有竹质天竿及浅黄色缥带残根,有尾轴(两端涂紫红色漆)。乌丝栏,栏宽间或不匀。字迹大小疏密不匀。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六,卷廿六;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廿六。所存内容起“尔时世尊高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讫“具足成就第十功德”。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卷廿五516A7—卷廿六522A27。分卷与《大正藏》不同。楷书。写卷有刮改。《国图目录》定此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经。
2.BD13864号(新64),见《国图》114/393A-404A。18纸,长819.1厘米,高25.2厘米。单纸长46.6—50.1厘米。存444行,首纸26行,末纸25行,余纸28行,行17字。有乌丝栏,不甚规整。字距把控不善。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之五,卷卅一;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卅一。所存内容起“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缘于一境得名三昧”,讫“无善藏者轻业重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卷卅546C29—卷卅一552A20。分卷与《大正藏》不同。楷书。有校加行(395页)。《国图目录》定此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经。并称此件原为日本大谷探险队所得并通卷托裱。原护首上书“大般涅槃经卷第卅一”,上有经名号,下标有袟号“四”字。
3.BD14156号(新356),见《国图》123/38A-50B。21纸,长989.6厘米,高24.9厘米。单纸长49.4—50.2厘米。存533行,首纸26行,末纸3行,余纸28行,行17字。有乌丝栏,不甚规整。行间末字对应不齐。首全尾全。首题:大般若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之三,卷廿九;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廿九。所存内容起“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讫“匆匆未暇相瞻”。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卷廿八534B11—卷廿九540C14。分卷与《大正藏》不同。⑤楷书。有刮改。该号《国图目录》定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经”,“原为日本大谷探险队所得”。
4.津艺239号,见《津艺》⑥5/118A-129B。18纸,存477行。首纸26行,末纸3行,余纸28行。有残损护首,背有勘经记:□段。卷面污秽,有水渍。乌丝栏。每行文字书写常上松下紧。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卷廿七;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廿七。所抄内容起“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讫“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552b6-528a4。分卷与《大正藏》不同。楷书。有多处刮改。
表6 BD14212等四号文物、文献、文字特征比较表
再比较一些特征字的写法,上述四个写卷完全相同:
表7 BD14212等四号部分文字书迹比较表
BD14156号《国图目录》判定为“硬笔书写”。既然其它三号与之行款、书迹一致,则亦当为硬笔书写。这四号汉字笔画粗细变化不甚明显,笔痕尖瘦,折笔轻率,无藏锋、回锋、顿按等软笔用笔特征,应该是尖头硬笔所书,极有可能所用书写工具为木笔。BD14212号和BD13864号《国图目录》定此卷为归义军时期写经,而BD14156号又定为吐蕃时期写经。而上揭四号为同一人所书,其书写年代应当统一。又按BD14201号、BD13888号以及《国图目录》判定为唐代写经的BD15032号(按,该号有武周新字),与这里的BD14212号等系列写卷书迹也颇为接近。
三、含有武周新字的写卷
武则天执政的武周时期,自永昌元年(公元689)至圣历元年(公元697)先后五次创用新字,计有天、地、日、月、星、年、正、君、臣、载、初、照、授、证、圣、国、人共17字。但据调查,武周新字在武周朝并未严格执行,但在武周之后却有沿用现象。⑦在《国图目录》判定的归义军时期写卷中,仍然可以发现武周新字。有武周新字的写卷是BD2350号、BD4175号、BD13863号、BD13848号和BD13869号。涉及到的新字有四个:国、正、人、臣。这些新字的分布情况表列如下:
表8 BD2350等五号所见武周新字
可以看出,武周新字中笔画数较原字多且构形模式复杂的“初”“年”“君”“授”“圣”“地”“证”“载”以及带有篆书写法的“日”“月”“星”“天”12字的新字形在上述写卷中不再使用,遗存的是新字笔画数较少、构形模式简单,或者理据似乎更加明显的新字形,其中最活跃的字形主要有“圀”和“”两字。
比勘含有武周新字的五个写卷,有两种情况需要指出:
(一)BD2350号为两人书写
BD2350号(北6292;余50),见《国图》33/193A-205B。22纸,长1019厘米,高25.5厘米。568行,首纸26行,末页10行,余纸28行。行17字。有护首。乌丝栏。有水渍。首尾完整。首题:大般涅槃经寿命品,卷二;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内容起“尔时会中有优婆塞是拘尸那工巧之子”,止“汝等四众应当如是修习是法”。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371C14-379A5。楷书。有刮改。有行间校加字。
按:如图8所示,该卷实为两位不同书手所写的卷子拼接在一起形成的,20纸以前(图8右部)笔痕粗壮,笔力雄健,无武周新字;20纸以后(图八左部)笔痕纤细,书法稍逊前者,且有武周新字“圀”(与“國”并用)、“”和“”。在有新字的部分,“”和“人”并用,“”出现4次,在卷子前部,“人”出现2次,在卷子末尾。这种现象或许说明书手在匆忙收尾时,采用了笔画较少的原字形。据调查,在武周以后的写卷中“人”字一般不会写作“”,而在BD2350号后二页中“”“人”同现现象则说明此二页写于武周新字还有一定影响力的时期。《国图目录》定此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稍嫌笼统。
图8 BD2350号第20纸局部(右)和第21纸局部(左)
(二)BD13848号和BD13869号似为同一人书写
1.BD13848号(新48),见《国图》114/184B-196A。18纸,长825.5厘米,高26.2厘米。单纸长48.2—49.1厘米。存455行,首纸26行,末纸8行,余纸28行,行17字。乌丝栏。护首有经名“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上有经名号;下有“春”“显”二字。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中有品题“大般涅槃经一切大众所问品第五”。所存内容起“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讫“右胁而卧如彼病人”。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422C2-428B13。分卷与《大正藏》同。楷书。有刮改。有页末空白行。
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一般能在45℃以上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可称为高温菌,主要包括部分细菌,古菌和真菌[10]。ClpP存在于细菌和真核生物中,除了柔膜细菌和部分真菌外[11]。它是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蛋白酶。ClpP最早发现于大肠杆菌中[12]。ClpP的结构有一个共同点:它包含了14个亚单元,有两个七瓣环形成一个圆柱样结构,该结构围成一个大腔室内含蛋白酶的活性部位[13]。ClpP能形成AAA+(ATP酶联合不同细胞间的活性)伴侣蛋白复合物,它可以使底物变性以及通过轴孔把它们转移到蛋白酶的蛋白水解腔室中进行降解,将蛋白降解成7~8个残基后从腔室中释放出来[14]。
2.BD13869号(新69),见《国图》115/1B-14B。21纸,长949.8厘米,高25.2厘米。单纸长44.8—46.8厘米。存552行,首纸26行,末纸21行,余纸28行,行17字。有护首,上书“大般涅槃经卷第卅六”,有经名号。下标一“界”字。有乌丝栏。首全尾全。首题: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之四,卷卅六;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卅六。所存内容起“善男子如来复有随自意语”,讫“随意语故名三藐三佛陀”。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574B10-580C16。分卷与《大正藏》同。楷书。有刮改。
按:上揭二号行款一致,书迹极为相似。试比较“一”“以”“无”“为”“我”“於”等字的写法:
表9 BD13848号和BD13869号部分文字书迹比较表
但是二者又有个别不同之处。就所用新字而言,BD13848号五处“国”字皆作“圀”,BD13869号一处“国”字仍作“國”。BD13869号中“人”有一处写作“”,BD13848号“人”皆作“人”。“恶”字的写法,归义军时期的写卷一般写作“”,BD13848号写作、;BD13869号写作、等形,形体皆不同于归义军时期的写卷,但二者又有细微差别。另外,“智慧”一词,BD13848号同,BD13869号作“智惠”,这又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又按,BD13848号、BD13869号的书法和中国书店ZSD19号接近,后者“正”“国”“臣”皆作新字。
四、兑废稿
归义军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的兑废稿有二号,分别是BD473号和BD749号。
1.BD473号(北6606;洪73),见《国图》7/214B-217B。该件由不同的兑废写卷缀接而成,但大多为《大般涅槃经》兑废稿,因此《国图目录》定名为“大般涅槃经等兑废稿集缀”,甚是。局部图版参见图9。
图9 BD473号兑废页局部
按:细审该《大般涅槃经》兑废稿,我们发现行款和书迹与上文列举的BD14212号等系列写卷极为相似,因此也应该是归义军时期的木笔写卷,宜予说明。
2.BD749号(北6344;月49),见《国图》10/339B-349A。17纸。首残尾全。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国图目录》称“第十五纸为兑废稿”。第十五纸见图10。对于纸末空白,《国图目录》解释为:“本号第十五纸系错抄后废弃,自第十六纸起重抄。故第十五纸纸后有余空,但未割截下来。”BD749号,《国图目录》定名为“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一”,抄写年代判定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
图10 BD749号兑废页局部
图11 BD1713号兑废页
但是,我们在查阅《国图目录》所判定的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兑废稿时,发现BD1713号与BD749号当为同一底卷的复抄件。
BD1713号(北6545;往13),见《国图》24/38B-39A。1纸,23行。该号见图11。《国图目录》定名为“大般涅槃经(南本兑废稿)卷一一”。此件“又复动者”“又复散者”,北本同,南本“复”作“不”,仅从此处文字看,反而跟北本同。对照《大正藏》:“复次,善男子,又复动者,不为贪欲恚痴所动;又复堕者,不堕四重;又复退者,不退戒还家;又复散者,不为违逆大乘经者之所散坏。”(T12/374/433,C3-6)该件抄脱“又复堕者,不堕四重;又复退者,不退戒还家”17字,故在脱字行天头注“兑”字,纸尾注“重”字。该件《国图目录》判定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经过比对,我们发现BD749号与BD1713号的脱文情况完全一致,只是BD1713号在抄写时发现脱文,旋即停止抄写,在天头和纸尾标“兑”“重”二字,兑纸重抄。而BD749号也是在抄写时发现脱文,于是停止抄写,但是未标“兑”“重”二字,同样兑纸重抄,不过在粘接时把兑废页和重抄页误粘在一起。
既然BD1713号与BD749号为同一底卷的复抄件,它们都应该是北本《大般涅槃经》,抄写时间也应该在同一时期,这一点是《国图目录》没有发现的。
注释:
①《国图》指《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全14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012年。文中书目简称后斜杠“/”前的数字为册数,其后的数字为页数及上、下面。
②参见《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文中简称《英图》)第7册图版254-267页,叙录第12页。添“、”号补白的现象分别见相应图版第1、12、13、16、18、20、21、25等面。
③启功先生论颜体的“蟹爪”时说,这是由唐代毛笔制法上的特点所造成的。唐笔的中心“主锋”较硬较长,旁边的“副毫”渐外渐短,在写捺脚和钩脚时,主锋和副毫步调不能一致造成了这种现象。参启功《论书绝句》所附《论书随笔》中《琐谈五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7页。
④《俄藏》指《俄藏敦煌文献》(全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
⑤按《国图目录》称BD14156号分卷“与历代大藏经分卷均不同,为异本”。然该号与BD13862号、 BD13890号分卷方式相同同。后二号《国图目录》又称“与《思溪藏》本分卷相同”,前后不一致,当统一。
⑥《津艺》指《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全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7年版。
⑦参王三庆《敦煌写卷中武后新字之调查研究》,《汉学研究》第4卷第2期,1986年12月,第437-464页。
[1]方广锠.《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的编纂[J].敦煌研究,2013(3):133-143.
[2]方广锠.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J].敦煌研究,2014(3):123-131.
[3]方广锠.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馆藏目录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凡例8.
[4]张涌泉.敦煌写本文献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498.
[5]李正宇.敦煌古代硬笔书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