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18-02-06杨瑛
杨 瑛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高校学生干部是青年学生中的骨干,是学生组织履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职能的主体力量。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效果直接影响青年学生骨干形象的塑造和学生组织功能的发挥。因此,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探索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突出实践育人导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
(一)思想教育
五四运动以来学联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党的领导,更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所以,政治性是学生干部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科学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培养,而思想教育是学生干部保持和增强政治性的根本路径。因此,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以思想教育为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专题理论学习等形式开展思想引领,切实强化高校学生干部的政治自觉。
(二)能力建设
高校学生干部要履行学生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本职能,不断吸引和凝聚学生,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强化工作的影响力,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而要完成上述职能,学生干部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就变得尤为重要,其更多地需要依靠学生干部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来实现。所以,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需要以能力建设为基,注重将短期集中培训和长期自我教育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显性学习与能力提升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干部的能力。
(三)作风建设
群众性是学生组织的根脉,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当好学生友,不做学生官,做学生的贴心人和代言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以作风建设为要,坚持群众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干部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保持学生组织的群众性,切实做到和普通学生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赢得广大学生的信任和支持。
二、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意义
根据王思斌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四种,在此仅探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两种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意义。
(一)提升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教育是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之本,其直接关系到学生干部的使命价值,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干部思想教育主要通过理论学习、专题教育等形式开展,此举对于教育引领广大学生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和政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干部学习的层次不够深入,“入耳”、“入脑”、“入心”环节达到的人数依次递减。究其原因,是对学生的需求把握不足,未充分考虑学生干部的现实需要及接受能力。而若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工作前的“预估”环节可以更加详细清晰地了解学生干部的需求;结案前的“评估”环节可以明确知晓学生干部对工作的接受程度,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更进一步而言,对于部分学生干部,可以一对一的开展个案工作,专门化、个别化的回应其需要。
(二)提升能力建设的自主性
能力提升是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之基,其高低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干部履行“三自”职能的程度。而学生干部能力提升又是一件大工程,其不仅依靠集中培训,还需要学生干部个人的自我修炼,且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干部的接受程度。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其“助人自助”的理念可以强化学生干部的自我修炼意识,由主管教师的“他助”转变为学生干部的“自助自主”。另一个层次而言,在能力建设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一方面可以增强培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参加小组的学生干部之间“共情”,在小组情境中获取新的成长经验,在小组分享和倾听中得到促动,达成集中培训与自我修炼相结合的目的。
(三)提升作风建设的持续性
作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之要,其对于学生干部群体形象的树立和影响力至关重要。群众导向和实践导向是学生干部作风建设的两个重点。社会工作的实务性正契合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群众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社会调研等形式收集分析资料,不仅拉近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让学生干部在实践中做工作,进一步锤炼了学生干部的作风。
三、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探索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用就尤为必要了。
(一)个案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个案工作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工作对象,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面对面的交流,运用专业的知识、技巧,帮助案主提升潜能,并整合自身与外部资源,来解决案主的问题,以努力实现其个人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可以借鉴个案工作的流程及工作原则。
个案工作流程包括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结案评估四个环节。将个案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需要遵循个案工作的基本过程:第一,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首先要了解案主来源,对于学生干部群体,其来源包括:自己主动求助、同学及老师介绍、被要求前来接受服务的。了解清楚其来源有助于建立专业关系并明晰工作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其次,还需要了解求助学生的意愿及初步评估问题、需要。第二,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收集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身体情况、心理情况、价值观、家庭情况等资料,进一步评估求助学生干部的问题,获得对求助学生干部进行个案的介入点。第三,订立工作计划。在预估的基础上,与求助学生干部一起确定工作的总目标,再将总目标依次分解为具体目标,依据具体目标的轻重缓急程度制定工作计划。第四,介入干预和结案评估。介入干预也即执行订立的工作计划,该环节重点关注求助学生干部的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纠正,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工作计划保证顺利实施。原定目标达成时即可以结案,结案后对求助学生干部的改变、目标的达成情况做出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将个案工作运用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特别是思想教育方面及作风建设方面,如学生干部常见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通过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谈话氛围,减轻行政性的压力,学生干部可以更放松、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困惑,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促使求助学生发生转变,提升思想教育及作风建设的有效性。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小组工作是以小组中的个人为对象,强调小组经验与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成员经由小组过程,获得行为的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小组工作流程及工作模式可以尝试运用到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
小组工作流程可以借鉴的环节包括:第一,小组开始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招募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均应为学生干部,保证小组成员的同质性,但还应有小组领袖。同时,在小组开始前应向参与小组的学生干部了解个人基本信息,澄清小组目标、契约等,为小组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第二,小组工作计划与实施。在对小组成员预估的基础上,确立小组的工作理念、理论和工作程序。基于已经开展的学生干部成长小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小组程序可以设置以下环节:热身游戏(减少陌生感,增强互动性)、特定游戏(针对预估时提出的学生干部需加强的方面设计的游戏)、分享环节(组员分享参与游戏的感受延伸至学生干部的平时工作,教师进行总结)。小组应开展多个环节,保证延续性和完整性。小组过程中应注重打破小组成员自我中心状态和对小组组织者的依赖,建立对小组成员彼此依赖、相互协作的小组关系。第三,评估与小组结束。每节小组结束后,要做好小组记录,包含小组成员出席情况、小组氛围、小组内容、小组沟通及互动情况等。完成小组计划后应做好评估,特别是小组目标的达成情况。小组基本目标达成后可结束小组。
小组工作模式包括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三种。社会目标模式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小组过程,发展和增强学生干部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治疗模式关注的是通过小组矫正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用在需要改变的学生干部群体中,提供心理和行为的矫正指导。互动模式关注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的互动,在小组系统中,学生干部相互依赖、通过互动解决问题,增强能力。
小组工作方法可以运用在思想教育、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三个方面,尤其在能力建设方面会更多,特别是学生干部事务培训等方面,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激发小组成员思考与分享,促使参与小组的学生干部实现潜能挖掘与自我发展,实现培训效果从“授鱼”到“授渔”的转变。
四、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应用的反思
个案工作在思想教育、作风建设方面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干部有较强的适用性;而小组工作对于学生干部群体的成长特别是群体集中培训等提供了一个借鉴角度。综合而言,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升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效性。
但同时也应当关注到,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需要高校主管教师或学生干部对其认可和接受,这就涉及到二者的互动。或者说,只有在二者真正实现互动的情况下,即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且学生干部群体或高校主管教师主体对其持接受态度,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