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安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略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系及特色
2018-02-06郝宏奎
郝宏奎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5)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要地位,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大学人才培养包括多个层次、多个方面,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衡量一所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低,需要重点考察其人才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作为一所具有70年办学历史、新中国最早开办公安专业本科教育工作的公安院校,自1982年第一届本科生入学开始,公安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已经走过了整整36年的辉煌历程。在长期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学院既注重历史传承,强化特色,又勇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本科人才培养具有很高的达成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满意度。在此,谨对学院在长期本科教学工作中形成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系和特色及其主要成效,本科人才培养未来规划与预期效果予以粗浅概括、阐述。
学院坚定不移地坚持应用型大学类型定位,牢固树立政治建校、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办学之路;始终不渝地坚持需求导向和实战导向,坚持改革驱动和创新驱动;本科教学工作一方面秉持刑事科学技术和犯罪侦查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与特色,不断深化其时代内涵,另一方面顺应信息技术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不断拓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度关联的新型侦查技术领域;以公安教育训练70年办学经验和36年公安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经验的传统优势和丰厚积淀为基础,以丰硕的国际合作育人成果和外警教育培训经验为借鉴,以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成果为引领,以成熟的实战培训平台和师资团队为辅助,以刑事科学技术和新型侦查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全面渗透为亮点,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竭诚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应用创新型高级公安专业人才。
在长期本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学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体系及特色,确立了以“一个目标、两个维度、三大专业群、三大人才培养体系、三大人才培养特色”为主要内容的本科人才培养框架体系。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过程、结果与其他公安院校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1 一个目标:培养应用创新型高级公安专业人才
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2015年,学院提出了“全面培养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应用创新型高级公安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其写入学院章程。这个目标与学院的办学宗旨、行业属性、类型定位、历史传承、现实地位高度契合。
首先,培养高级公安专业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同时,人社部等六部门《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106号)提出,公安高等教育“以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具有鲜明的行业属性。学院作为公安高等学校,必须将培养高级公安专业人才作为最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突出应用性、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是学院类型定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学校的类型定位相契合。学院作为以主要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为宗旨的公安院校,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因此,学院培养的高级公安专业人才必须是应用型的高级公安专业人才。
再次,突出创新性、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对学院而言既是一种自觉的历史担当,又是对未来的主动迎战。现实警务活动的复杂性、艰巨性期待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公安专业人才,未来警务活动的多变性、不确定性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公安专业人才。学院作为成立最早、开办本科学历教育最早、服务面向覆盖面极其广泛的公安部直属院校,理应面向新时代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发展需要,顺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公安专业人才。因此,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创新型高级公安专业人才,在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与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相适应,也与自身地位和时代要求相符合。
2 两个维度:现实适岗维度和未来发展维度
两个维度是指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在时间观念上需要关注现实适岗维度和未来发展维度,追求人才现实适岗与未来发展的有机统一,使培养出的人才既是现实可用之才,又是未来可塑之才。这是对培养“应用创新型高级公安专业人才”目标的进一步阐释和完善,是在一个动态开放的时空中,对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检验标准问题的深切关注和重点强调。
现实适岗维度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应用”价值取向的特别关注和积极回应,重点满足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上手快”的人才规格需求,强化学生的现实职业能力,确保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并胜任第一任职岗位工作,实现学用快速对接。
未来发展维度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创新”价值取向的特别关注和积极回应,重点满足毕业生在整个职业发展生涯中“后劲足”的人才规格需求,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毕业生能够与时俱进地可持续发展、可跨界发展、可提升发展。
当然,两个维度与人才培养两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对应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彼此分割的。创新能力不仅为毕业生未来发展所必需,也有助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现实岗位;应用能力不仅是现实适岗的必备条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应用能力培养与对现实适岗维度的关注,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创新能力培养与对未来发展维度的关注,在我院本科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中,早期重视不够,最近几年得到明显强化,未来尚需持续努力。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就指出,“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1]显然,如果不具备创新能力,现在的“新”就意味着未来的“旧”。在一个急剧发展变化的时代,学生在校时的学习内容无论有多前沿,如果坐吃山空,很快就会面临知识和技能的老化。
目前,随着新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和经济社会急剧发展变化,公安机关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专业能力需求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与此同时,公安专业人才在职业发展方面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岗位的横向调转与纵向提升,能力需求亦将因此而发生结构性变化。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可能通过大学四年学习一劳永逸,受用终身。因此,公安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公安工作动态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着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毕业生能够自主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能量补充机制,从容应对、有效驾驭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变化和警务工作。
3 三大专业群:即体现学院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布局优势特色的三大主导专业群——刑事科学技术(法庭科学)专业群、侦查专业群、新型侦查技术专业群
高校专业设置事关人才培养专业结构的科学布局和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学院受校园面积所限,规模相对较小,而办学空间的改善和扩展需要假以时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追求专业种类的多而全,必然会丧失特色,弱化优势,迷失自我。在办学规模和专业布局方面,我院秉持的基本理念是:不求最大,只求最强;不求最多,只求最优。
为此,我院本科人才培养始终不渝地坚持“特色立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十三五”以来,在专业结构规划方面,学院坚持削“平原”,建“高原”、筑“高峰”,紧扣“刑事”二字,着力传承传统优势,审慎培育新的办学增长点,不断丰富和凝练办学特色,倾力打造刑事科学技术(法庭科学)、侦查、新型侦查技术三大优势特色专业群[2]43,形成了以三足鼎立的三大专业群为主导,以相关专业为辅助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格局,既继承了学院传统优势与特色,又彰显了学院后发优势与特色。倾力打造三大优势特色专业群,是我院“特色立校”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刑事科学技术(法庭科学)专业(方向)群主要包括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痕迹检验、文件检验、交通事故检验、法化学等专业方向)和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声像资料检验专业方向),以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作为支撑。“刑事科学技术类专业是刑警学院无可争议、具有绝对优势的传统特色品牌专业,必须不断巩固、更新、发展、提升这类专业品牌,努力保持其绝对优势地位。”[2]43新时代,随着新型侦查技术、取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刑事科学技术功能作用不断衰减,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要浴火重生、再创辉煌,必须在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方面需要提升层次,在自我完善中寻求突破。这就需要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新技术寻求联姻,以数据化、数据库化、智能化为引领,以技术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为驱动,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保护、发现、显现、保管、存储、检索、检验、鉴定方法新体系,在自我更新、自我提升中实现华丽转身;另一方面需要开阔视野,在关联发展中寻求突破。在科学技术融合发展、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研究与教学必须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每一项具体的刑事技术都需要走出狭窄的传统研究天地,将单项技术放在整个技术系统之中进行研究,加以应用,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在关联研究中拓展专业深度和应用空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系统观、发展观。
侦查专业群主要包括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以毒品犯罪侦查为重点)等专业,以公安学一级学科作为支撑。学院“侦查类专业的整体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加上学院积淀深厚的刑事科学技术和新型侦查技术课程群的两翼支撑,赋予了刑警学院侦查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厚重、实用的特质和高度密集的科技含量”[2]43。新时代侦查类专业建设,必须关注犯罪基本行为方式的发展变化,关注接触性犯罪和非接触性犯罪两种犯罪基本行为方式的动态发展趋势和此消彼长,在非接触性犯罪占比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确立犯罪侦查与治理一体化的理念,探索建立犯罪侦查与治理相融合的大侦查格局,全面推进侦查工作的大开放、大协作、大合成、大数据、大提速、大智慧。
新型侦查技术专业群主要是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度关联的新型侦查技术专业,包括网络安全与执法、公安视听技术(视频侦查技术方向)、技术侦查、公安情报学等专业,由公安学与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支撑。学院这类专业起步较早、起点较高、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实战部门广泛赞誉。新型侦查技术专业群建设,必须致力于消除具体专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互联互通、融会贯通、关联运用,建立新型侦查技术一体化综合平台,着力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系统思维、能够综合运用侦查技术手段的专业人才。
此外,学院警犬技术、治安学、涉外警务等专业与以上三大主导专业群具有重要的互补作用。
4 三大人才培养体系:道德品格培养体系、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长期以来,学院致力于不断健全完善道德品格、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三大培养体系,每一个培养体系都注重夯实基础,突出核心,强化保障,从而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4.1 以忠诚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的道德品格培养体系
学院道德品格培养体系,以大学生基本道德品格培养为基础,以忠诚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以“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为保障,倾心熔铸忠诚警魂,着力强化纪律作风养成,努力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4.1.1 以大学生基本道德品格培养为基础
道德品格培养重在固本强基,使学生形成牢固的政治思想体系、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崇高的道德境界,并将其渗透在日常行为规范之中。首先,打牢政治思想根基。学院在大学生道德品格培养中,坚定不移地坚持政治建校办学理念,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矢志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主动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扎实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其次,构建基本价值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持续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不给错误理论思潮提供任何可资利用的阵地和空间,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再次,培养崇高道德境界。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学院注重以中外有益的文化成果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能够建立起与自己的内心、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方面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特别是注重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勤劳、勇敢、坚韧、自信、自律、自强、理性、善良、敬畏、感恩的基本品格,不断提升学生的公德意识、道德水准和道德境界。引导学生将追求美德作为人生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4.1.2 以忠诚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
大学生基本道德品格培养仅仅是学院道德培养的基础,它体现的是大学德育的共性。作为公安院校,学院担负着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这一首要政治任务,德育必须具有与公安院校相适应的独特价值观念体系。学院始终将忠诚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德育的核心,长期以来,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017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亲切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向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提出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这“四句话,十六字”是一个逻辑严谨、有机统一的体系,对党忠诚是人民警察的政治灵魂,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执法公正是人民警察的价值追求,纪律严明是人民警察的履职保障。“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一经提出,就被公安机关确立为建警治警的总方略、立警从警的座右铭。公安院校毕业生是公安机关警力补充的主要来源,在校生的政治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安队伍未来的整体素质。为了在源头上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公安院校必须将“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作为忠诚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的总要求。自2017年5月开始,学院就将其作为忠诚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将其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使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程,渗透在课上课下,结合在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学院党政主要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全院学生开设践行“总要求”专题讲座,努力使学生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终生铭记、终身遵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法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理念,立志做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者和维护者;养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作风。
4.1.3 以“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为保障
为了确保德育工作收到实效,学院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机制建设及其保障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是依托“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学院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不懈地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健全了以学院党委为核心、各级党组织为依托的党建育人机制,全院教职员工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机制,以及入口出口相衔接、环环相扣的全过程育人机制,全方位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院工作的各个层级、各个侧面、各个环节。二是依托警务化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学院作为最早开展公安专业本科学历教育的公安院校,是全国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制度的主要开创者。自1982年以来,学院不断健全完善既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又切实保障严格管理的警务化管理体系,以学生“一日生活制度”为警务化管理的基本单元,强化纪律作风养成,实现了管理内容系统化、管理方式程序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着力打造纪律严明的学警队伍。三是依托文化育人工作长效机制。学院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注重仪式文化教育和楷模风范引领,对警务化管理中的日常规范仪式教育、新生入学及毕业生离校等重要时间节点仪式教育、重大活动专题仪式教育进行系统设计、整体安排。特别是通过入学季的入校宣誓、新生授装、新生军训、开学典礼阅警分列式,毕业季的毕业生廉洁教育、最后一次升旗、最后一次值岗、最后一次早操、最后一次演讲以及毕业典礼的毕业献歌,重大活动宣誓、授旗、出征、总结会、报告会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牢固而又浓厚的职业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自觉以警察职业纪律作风规范个人行为,打牢学生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思想根基。学院注重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通过开展“警院大讲堂——百城刑警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和公安厅局长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真人图书馆”等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活动,打造与实战互动互通的校园文化育人平台,以具体可见、真实可信的最优秀的警界人物、最感人的警界事迹、最高尚的警察情操、最前沿的警务工作,熏陶、培育学生的忠诚品格和职业精神。
以忠诚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的道德品格培养体系,造就了学院毕业生独特的精神“DNA”。“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作风,最佳效果”“战必用我,用我必胜”“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朝警院人,一生警院情”,这是学院在校生和毕业生发自肺腑的心灵告白和忠实履行的庄严承诺。特别讲忠诚、特别敢担当、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特别重情义,是体现在每一个学院在校生和毕业生身上的警院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在校生一次次重大安保活动中的勇挑重担和最佳战绩,体现在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无悔担当和骄人荣誉,体现在天涯海角警院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学院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先后选派15000余人参加安保工作,在历次工作中,学院学生无一例外的被安排在安保核心区。学生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纪律作风受到了公安部党委、当地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学院学生在历次安保中共获得公安部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2次,在总结凝练历次安保工作经验基础上,学院申报的《实践与忠诚——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开展忠诚教育的探索》《构建“六位一体”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培育党和人民忠诚卫士》项目分别荣获2016年、2017年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一等奖。在2017年9月全国公安百佳刑警推选宣传活动中,学院本科毕业生有8人荣获百佳刑警称号、5人荣获优秀刑警称号。在“全国第二届特长专家培训班”299名专家和主讲教师中有62名我院本科毕业生,曾在学院学习培训过的特长专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4.2 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在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争议最多、歧见最多的地带,充斥着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在此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学术论者,将一些研究型大学、中外名校的人才培养理念、高等教育尚处在精英教育时代的人才培养理念生搬硬套至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之中,片面强调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忽视职业能力培养;另一种是唯职业论者,将满足现实职业需求和具备实战能力作为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忽略甚至排斥综合素质培养。
无论是唯学术论者还是唯职业论者,都有失偏颇。不同类型的高校、同一高校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应根据学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性质与任务确定其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比如,蔡元培先生于1918年所倡导的办学理念是“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4],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不仅不适应于以培养职业警察为基本职责的公安院校,也不完全适应今天北京大学的所有专业,因为按照这样的办学理念,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所有毕业生只需具有学术研究素养,不必具有救死扶伤的能力和资质。
《1828年耶鲁报告》认为:“大学的目的,不是教导单一的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不是造就某一行业的专家,而是培养领导群伦的通才……学生从大学所获得的,不是零碎知识的供给,不是职业技术的贩售;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拓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5]耶鲁大学倡导综合素质培养、贬抑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与该校的类型及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公安院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的行业性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绝不能东施效颦,人云亦云,必须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警察职业能力培养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所在,但重视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绝不意味着对综合素质培养的排斥与否定。任何一所高水平的公安本科院校都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寻求两者的统一,在着力培养警察职业能力的同时,将综合素质培养作为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基础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使综合素质成为促进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以科学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身心培养为基础,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保障,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4.2.1 以科学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身心培养为基础
学院开设了必要的通识类课程,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有效思考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判断能力、认识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一是强化通识教育。在2017年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将引导教师开设通识课程与优选网络通识课程相结合,确保通识课程学分不低于课程总学分的35%,全面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素养。二是支持社团活动。学院以艺术教研室为依托,以艺术类学生社团为平台,全面推进学生美育,为学生警乐团、书画院、大学生舞蹈团等学生社团提供充足的经费和场地保障,在选配指导教师和聘请校外专业教师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培育特长,陶冶身心,提升艺术素养。三是大力强化学生体能训练。构建课程考核、学期测试、年度测试和入警体能考核相结合的四阶段递进考核体系,严把学生入警体能关,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赛事。学院学生在历届辽宁省运动会田径比赛中均取得佳绩,学院篮球队在全国CUBA(阳光组)总决赛中,2017年、2018年蝉联冠军,学院足球队在2017~2018年辽宁省大学生足球联赛暨辽宁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足球项目中荣获亚军,在2017~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CUFA大足联赛男子校园组(东北赛区——含北京市等8省市)决赛中获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四是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院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作用,注重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4.2.2 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
学院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从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入手,力求使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主动创新、不断创新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基本素质。
首先,学院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断提高认识,逐步凝聚共识。最近几年,学院比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院上下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本科人才培养必须面向未来,不重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是没有明天的高校。
众所周知,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数据永不停息地加速升级的新时代。新时代,任何一个行业的业态都不会是恒定的,任何一种职业技能都将是暂时的;新时代,任何一种职业面临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将是动态变化的;新时代,任何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个体的工作与生活都不可能离开人人合作、人机协作而离群索居,并且,人机协作的领域、内容、方式、载体必将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每一个个体必须与时偕行,永不停息地更新知识,永不停息地更新技能,永不停息地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战胜新的挑战、超越新的目标。颇负盛名的“网络文化”发言人和观察者、《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其所著《必然》一书中,用12个关键词描绘科技发展将对社会带来的必然变化趋势,其中第一个关键词是becoming,最后一个是关键词是begining。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处在不稳定的变化和形成过程中,变化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而一切变化又仅仅是个开始。“在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全力避免掉队的菜鸟,永无休止,无一例外。”[6]
目前,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点上展望未来。世界经济论坛创办人和论坛主席、联合国发展规划委员会副主席、达沃斯掌门人克劳斯·施瓦布在其所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明确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彻底颠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互相关联的方式。无论是规模、广度还是复杂程度,第四次工业革命都与人类过去经历的变革截然不同”[7]。“技术和数字将会改变一切”“跨领域融合”“加速度发展”“指数级增长”“颠覆性变革”“系统性影响”“不确定性走向”等词语常用来描绘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图景。
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技术革命爆发之后将近6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亦将再一次证明,人类社会变化的幅度、深度和速度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郑重解读马云先生并非危言耸听的告诫:今天的一技之长,就意味着明天的无计可施。马云在杭州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对教育的未来有这样一段表述:过去是知识驱动,未来是智慧驱动、体验驱动。过去追求的是标准化、规模化,未来讲究的是个性化、特色化。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的竞争和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显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成为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
人机互动能力、人机协作能力、与数据同步升级能力,是本科人才培养中必须高度重视、着力培养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与机器的交互将成为最强大的力量所在。”[8]219“人类、人工智能和社交网络的碰撞,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激动人心但充满挑战的未来。三者合一,这些技术将通过开发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并通过‘人在环内’向‘人类在环内’转移,使我们进一步赋予网上的人们更大的能力。”[8]220-221
特别强调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尽管人工智能尚处在专注于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弱人工智能阶段,被视为人类的工具,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跨界推理、抽象能力、自我意识、常识等层面都远不如人类;不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运算速度的提升、深度学习的广泛应用,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强人工智能阶段来临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清晰可辨,尽管在此问题上尚存争议;超越人类智慧的超人工智能阶段看似科幻般的奇思妙想,距离现实十分遥远,但在纯技术层面决不是绝无可能的痴人梦呓。
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或活动将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实现:人机协作、人机捆绑、脑机穿越。首先,狭义的人机协作是指人类利用在物理空间上与人身分离的机器人或计算机智能程序,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使之替代人类自动完成相关活动。工业机器人、商业机器人、家庭机器人、教育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均属狭义人机协作。其次,人机捆绑亦属广义的人机协作,就是通过穿戴式机器人等智能装置,人机捆绑,一体活动,增强、延伸、扩展人类活动,提升其活动强度、速度、精度等。目前,借助于穿戴式机器人提高人的行走能力、攀爬能力、负重能力的服务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借助于穿戴式智能装置提升人的履职能力将会日益普遍。再次,脑机穿越,按照最负盛名的美国发明家、未来学家、奇点大学校长雷·库兹韦尔的预测:2030年,人类将与人工智能结合,生物与非生物思维的“混血儿”将出现(延伸、扩展人的智能);2045年,人与机器将深度融合,人机复合体产生,人类蜕变的奇点来临。库兹韦尔提出了人造仿生数码大脑新皮质的概念,人造新皮质“在功能和灵活性方面皆可与人类大脑皮质相媲美”[9],通过将人的天然生物大脑皮质与人造大脑新皮质相联结或对接,实现脑机穿越,人类将与机器结合成为全新的物种。《纽约时报》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心流基因组项目”公共创始人和主管史蒂芬·科特勒认为,芯片与神经连接的“脑—机接口”和“思维上传”的市场化推进速度会超出人的预想。“未来科技总与突破极限有关”“我们会去造出新的肉体,最终还会造出新的大脑”[10]。“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可能即将彻底变革人类社会和经济,甚至是人类的身体和心智。”[11]
抛开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的寿命影响问题即人类永生或长生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问题不谈,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人才培养中的能力结构优化提供了全新的启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任何层次、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大学教育尤应予以重视。“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反之,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例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自身的情感(爱、恨、热情、冷漠等)与他人互动的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12]285机器人会迅速占领所有标准化领域,而人类将在各种差异化产品的供应中寻觅新的领地。“在AI时代里,只会在某个狭窄领域从事简单工作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与AI的效率与成本相比,必然被机器所取代。如果不想在AI时代失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如果不想成为‘无用’的人,唯有从现在开始,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拥抱人类的独特价值,成为在情感、性格、素养上都更加全面的人。”[12]295
综上所述,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其次,学院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取得明显成效。学院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注重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积极引导教师通过团队建设、社团活动、参加竞赛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指导,并积极完善图书资料、在线学习资源等各项保障措施,开展“法眼看侦查”等促进学科交叉的学术活动,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在2017年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增加通识性选修课程的数量,另一方面着力提高通识性选修课程的质量。在授课主体上,硬性要求所有教授无一例外地给本科生上课,特别是要求名师名家上好基础课程、通识性选修课程,在讲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言传身教地渗透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传授,全面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院在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付出的努力,成效十分显著。近年来,学院学生共承担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307项、省部级项目30项、院级项目35项,参与学生数量达1800多人。连续12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公安院校科技应用创新大赛,285项学生科研成果获奖。在“美亚杯”第三届全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中,学院派出的2支代表队均获团体一等奖,并在案情分析汇报和答辩中得到专家们“非常完美”的评价。在2018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东北赛区)中,学院代表队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特等奖,并在强手如林的第九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同时晋级第十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这是公安院校在该领域竞赛中所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只要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持之以恒,持续发力,公安院校不仅可以在全国性体育类、专业类竞赛中勇夺冠军,而且完全可以在基础类竞赛中斩关夺隘,冲击第一方阵。
学院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在此问题上的共识有待进一步凝聚,惰性有待进一步克服,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学院人才培养活动中忠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传统优势一旦与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后发优势相交汇,人才培养质量必将会呈现出指数级提升的效应。
4.2.3 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保障
学院在70年的发展实践中,秉持“忠诚、求是、团结、奋进”的校训,逐步形成严谨求实、崇尚科技、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最近几年,学院致力于通过校风建设,全面、系统、持续推进教风与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是不断加大教风建设力度,逐步强化课堂管理。颁行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教学检查管理办法》《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制度,不断提升教学督导团队建设水平,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同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通过评选、表彰师德师风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以严谨教风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二是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力度,健全学习激励机制。学院坚持学习是学生本分的基本认识,将学习成绩纳入学生入党、各类评先评优、人才选拔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并通过中英班、中澳班、技侦班、西南政法大学交换生计划、国外短期访学班等团体成员的择优选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争先创优。2015年以来,学院以将竞争机制引入入警联考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学习激励机制。坚持以考风促学风,建立实施多部门联合督察考风考纪工作机制,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力度,建立学业淘汰预警机制和严格的淘汰制度,颁行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课程考核工作规则》《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生考试守则》《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生留(降)级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全面促进学风建设。
4.3 以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本科人才培养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放眼未来,又要立足现实。学院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立足需求导向和实战引领,以公安基本素养培养为基础,以“4+1”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障,确保学生快速适应第一任职岗位工作或基础岗位工作。
4.3.1 以公安基本素养培养为基础
学院“十三五”规划、综合改革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均明确提出了加强公安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路与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重点建设公安学基础理论、公安应用心理学、犯罪学、法学、警察体育等课程群,强化证据学、公安情报学、公安信息化、刑事科学技术、公安管理学、公安群众工作、公安派出所工作方面的课程建设,使之成为各公安专业学生的必修平台课,全面提升学生警务基础素质。同时要求各专业加开公安基础方面的选修课程,培育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为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公安民警奠定扎实基础。
4.3.2 以“4+1”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持续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新时代背景下,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工作对象、工作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安实战对传统公安专业能力结构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本科人才培养不能固守以往窄、专、深、精的传统模式,必须根据新的变化与时俱进地重构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全面推进学院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建设。根据新时期公安工作及公安队伍建设对公安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结合学院在犯罪侦查与治理领域的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学院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十三五”规划和综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在所有公安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推进学生全员“4+1”专业能力培养,即全面培养学生的犯罪现场勘查能力、侦查办案能力、治安案件查处能力、实战攻防博弈能力四大基础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重点强化学生所学专业或专业方向专深专精的专业能力。四大基础能力可以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宽度、广度,使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一个具体专业或专业方向能力可以保证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度、精度,使其在专家化道路上继续发展。
首先,聚焦刑事执法人才培养是学院专业布局和建设的特色所在,为此,学院毕业生必须具备现场勘查能力和侦查办案能力。其次,全员培养学生的治安案件查处能力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侦查办案能力与治安案件查处能力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对一些类型的案件而言两者的区别仅仅是量的差别,刑事执法人员必须同时具备行政执法能力;二是行政执法、治安案件查处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基层派出所承担着治安案件查处的主要任务,全员培养学生的治安案件查处能力,可以为毕业生入警后一定时段内从事派出所工作提供能力保障。再次,实战攻防博弈能力则是毕业生在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上述四大基础能力也是学生通过执法资格基本级考试和入警联考所必须具备的能力。“4+1”专业能力培养是学院坚持实战需求导向、落实实战化教育训练改革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未来学院毕业生专业能力的“DNA”,也必将成为学院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特色和新优势。
现场勘查能力应该包含在广义侦查办案能力之中,由于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侦查办案中又具有基础性功能,同时对于侦查信息化等基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院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专业能力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面加以重点培养。在2017年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明确要求各个专业开设《犯罪现场勘查》课程学时数不少于64学时,并规定了现场勘查必备的痕迹检验、法医学、电子数据取证、刑事摄影与视频侦查、文件检验、理化检验、物证管理等技术门类的最低授课时数。公安部相关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对学院强化现场勘查能力培养的举措予以充分肯定,指定学院相关教师全程参与了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现场勘查能力建设的意见》(公政治[2017]170号)及两个配套文件《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现场勘查能力建设标准》《公安院校公安专业现场勘查课程体系》制定工作。目前,上述文件中的相关规定已经成为全国公安院校的通用标准。
为了加强侦查办案能力培养,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各个专业均开设了不少于64学时的《侦查办案程序与证据调查》课程,并引导相关专业开设配套的侦查类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
为了加强治安案件查处能力培养,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专业均开设了不少于48学时的《治安案件查处》课程,并开设不少于32学时的《治安管理》课程与之相配套。
学院作为一所主要培养刑事执法专业人员的高校,各专业毕业生随时随地可能与各类违法犯罪人员短兵相接,反恐、制暴、处突、查缉、抓捕职责和任务随时随地可能不期而至。尤其在突发情况下,处处可能是战场、时时可能有战斗、人人可能是战士,因此,必须追求学生全员实战攻防博弈能力的实用、管用、够用。在实战攻防博弈能力培养中,学院坚持以体能训练为基础,依据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坚持课上课下相结合,加强日常动态考核,做好基本体能训练,力争学生全员达标。在此基础上,以实战为引领,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战攻防博弈能力训练,确保学生在徒手制敌、利用警械制敌和使用枪支武器制敌、最小作战单元(群体)战术方面具有高强过硬的本领,技高一筹,快敌三分,力争使快速反应、秒级出警、确保安全、克敌制胜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功。
针对当前反恐怖工作的严峻形势和实战需求,学院警察技能战术训练部主动加强课程组建设,积极引入“仗怎么打,兵怎么练;兵怎么练,仗怎么打”的理念,先后安排多个批次的教师到新疆反恐一线调研、跟班训练执勤,逐步推广“教会、对抗、模拟”三步实战化训练方法。同时,将与时俱进地对警务战术课程训练科目予以调整,强化常规执法执勤战术科目训练,将不断加强对诸如刀斧砍杀、车辆碾压、纵火焚烧、爆炸袭击、枪击袭击等情况处置战术的训练。将新疆公安机关在实战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三快七步”——快到达、快处置、快恢复和自身安全、消除危险、控制现场、救助群众、搜集证据、清理现场、恢复秩序实战训练要领引入学生实战攻防博弈能力培养之中。
4.3.3 以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障
学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贯通校内校外,连接课上课下,实验实训、公安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环环相扣,机制完善,效果良好,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是校内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贯穿练、战,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校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明确规定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课时比例,通过实验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积极打造校局联动协同育人平台,依托校局合作单位,不断增强学生实习见习效果。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公安见习、各种重大活动安全保卫的同时,将学生专业实习时间由12周延长至20周。截至目前,学院已拥有各类可供学生实习见习的基地51个,有效提升了各专业人才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学院以制度建设为先导,有效保障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紧密衔接,先后出台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生专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生公安见习管理规定》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等制度。通过对基地、教师和学生的严格管理,不断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提升实习见习工作实效,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在坚持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警务实践锻炼的基础上,借助于学院与沈阳市公安局“同城化、一体化”校局合作平台,双方设置虚拟岗位,逐步推进专业课教师与相关警种业务骨干双向交叉任职,将专业课教师融入实战常态化,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实战能力,强化实战教学效果。同时聘请实战教官进校园,开展专题实战科目教学,通过逼近现实的练、战强化教、学效果。四是全面加强实战化教材编写工作,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进行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确保学生在校学习学得实、校外实践练得实、考核评价抓得实,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015年以来,学院坚持将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最富成效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放在实战中。这样一种实践教学设计基于如下现实:在公安高等教育领域,公安高校的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只能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战略性层面。公安应用,特别是公安信息技术、警务技术手段应用,除了个别领域之外,公安院校总体上滞后于公安实践。从“互联网+”到“视频+”再到“AI+”,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乃至量子通信技术的系统建设和广泛应用,相对于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动辄千万、上亿、数十亿、上百亿的经费投入,公安院校基础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并且公安院校受数据量和数据共享权限的极大限制。因此,公安信息技术与警务技术手段无论是从建设的前沿性、全面性方面,还是在运用的迅捷性、实效性方面,以及运用领域的广泛性和动态更新的及时性方面,实战部门在整体上都先进于、先行于公安院校。为此,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必须依托先进地区的实战部门,通过校局合作,选择最先进的公安机关、最对口的警种、最适宜的时间周期,让学生跟班作业、顶岗作业,使学生享受最佳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最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为此,最近几年,学院在51个学生见习实习基地中优选7个城市,安排各个专业的学生到这些城市的对口业务岗位进行专业实习。这些城市公安工作相对复杂,基础工作规范、工作方法与手段先进、指导教师水平高、实习生活保障到位,学生锻炼机会较多,收获极大。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实战中学习实战,职业能力提升极为明显。
本科人才培养三大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手段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很显然,新时代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必须更加注重开放性、定制化、网络化,必须更加注重互动式的在线学习,更加注重有效培养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育,更加注重面向实际问题和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的基础学习与应用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院注重采取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5 三大特色:一以贯之的忠诚教育、源远流长的实践教学、别具一格的支撑体系
忠诚教育和实践教学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共同特色。学院在忠诚教育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与其他公安院校相比,共性中又有个性,普遍性中又存在着特殊性。忠诚教育一以贯之,实践教学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上述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活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效果良好。同时,作为建校最早的公安部直属公安院校和开办公安专业本科学历教育最早的公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资源丰厚,支撑体系别具一格。一以贯之的忠诚教育、源远流长的实践教学、别具一格的支撑体系三者共同成为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独有特色。
5.1 一以贯之的忠诚教育
忠诚教育的开展在学院建校70年间始终一以贯之。自1948年5月第一期无线电报务员训练班开始,就将政治思想教育立在首位。随着学院的发展变迁,政治教育历久弥新,代代传承,忠诚教育的基因深深植根于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经过70年的经验积淀,发展到现在的以忠诚教育和职业精神为核心的道德品格培养,赋予忠诚教育以更加丰富的内涵。
忠诚教育在学院四年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一以贯之。学院着力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树立坚定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着力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卫士。人民警察对党、国家、人民、法律的忠诚不是抽象的,它首先体现在对职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阵地的坚守。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反映,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生离职率低,勇于担当,敢打硬仗,冲锋在前,服从命令,甘于奉献。不少毕业生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一干就是几十年,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刑事科学技术骨干中有相当比例系我院毕业生。学院毕业生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献身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5.2 源远流长的实践教学
建校70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实战需求导向,围绕实战、融入实战、服务实战、引领实战,从创立初期以警种业务培训为主的教育训练开始,实践教学就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标志性“基因”。
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创新,逐步形成了实习见习、实验实训、创新项目、社会服务(大型安保活动)和第二课堂等“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坚持“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办学模式和“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传承至今。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力求与公安工作无缝对接,积极与实战部门联合研发课程、编写教材、研发实战训练系统,推行理论讲授与实训演练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促进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紧密衔接,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学院目前拥有一支全国公安院校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司法鉴定人才队伍,具有鉴定资格的在职教师118名,能够开展痕迹检验鉴定、理化检验鉴定、文件检验鉴定、声像资料检验鉴定、电子证据检验鉴定、法医类检验鉴定(含法医临床、法医物证、法医病理)等门类的鉴定工作。同时,学院拥有一支受培训民警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的优秀培训教师队伍,拥有一大批能够为实战部门侦查办案、学习提高提供有效帮助的实战型教师,这些双师双能型人才,为学院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传统刑事科学技术专业领域,无论是手印、足迹,还是工具痕迹、枪弹痕迹,学院教师一度是全国同行的执牛耳者,笔迹和文件检验领域我院教师更是技高一筹,“举国文检,刑警学院系于一半”“无刑警学院不成文检”绝非戏言。目前,在诸多传统刑事技术专业领域和新型侦查技术专业领域,学院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仍然处于领跑行列。全国公安院校中的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只有两名,均在我院。在所有公安院校中,学院教师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实践教学水平最高,解决专业问题能力最强。实践教学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质量保证,更是鲜明特色所在。
5.3 独具一格的支撑体系
学院在漫长的办学历史中逐步形成了富有自身优势、自身风格、自身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这一支撑体系包括五大支撑要素:深厚历史积淀支撑、广泛国际资源支撑、成熟学科建设支撑、实战培训平台支撑、坚实科学技术支撑。
深厚历史积淀支撑促进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优质化和厚重性。学院有70年公安民警培训经验和36年公安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经验。在民警干校时期,公安部实施了公安专业教育资源全国性整合,自此奠定了学院在刑事科学技术和侦查领域的龙头地位,先后开设了刑侦、户口、交通、消防、痕迹、文检、照相、法医、化验、警犬等10个专业,明确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分专业培养公安人才由此肇始,同时开展各个级别的公安干部培训,协助公安机关侦破重大疑难案件,教学内容扩展到政治理论教育、法律教育、公安业务教育、军事教育和劳动教育等5个方面。也就是说,学院在继续教育层面的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60多年的经验。1981年11月25日扩建为本科学院,开设刑事侦查、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物理检验、枪弹检验、刑事照相、刑事化验、法医等公安特色鲜明的8个本科专业,除侦查和法医外,其余6个专业均为国内首创,为1993年公安类专业目录单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纵向深厚的历史积淀直接支撑了刑警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块金字招牌。
广泛国际资源支撑促进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和开放性。学院自1985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以来,已经与24个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39个单位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推进警察教育发展,不断吸收境外的先进理念、技术、方法、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院分别于2004年、2007年同英国奥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项目,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赴两国学习,学生完成1年的在外学习后,还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以来,学院承担外国警察培训任务,目前外警培训覆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93个国家和地区,总培训人数达1918人,特别是近两年连续刷新涉外培训期数、国家数、人数最高记录。2017年学院获批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首批来自8个国家的公安部警务硕士留学生项目成功启动,学院成为首个开展警务硕士留学生项目的部属公安院校。同时,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生赴外短期访学,组织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国际会议和培训学习,同时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开拓了师生国际视野,更新了师生的教育、学习理念,掌握了国际高教前沿动态。自1992年首次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以来,学院组织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其中,侦查学和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在国际警学界形成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学术含金量逐渐提升,有效促进了专业教师学术视野的扩大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总之,外向型办学已经成为学院的一个新品牌。丰硕的国际合作育人成果和外警教育培训经验,使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具有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加高远的世界眼光。这些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果与资源,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有效支撑。
成熟学科建设支撑促进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化和科学性。学院1998年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已有19年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拥有3个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和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3名研究生导师。学院公安技术已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还有辽宁省重点扶持学科2个、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3个。这些高等级的学科建设平台和成果,为本科生的专业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为培养高素质本科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院成熟的学科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科学引领作用,使专业建设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更富有理性,更具有科学性。
实战培训平台支撑促进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实战化和前沿性。近几年,学院民警培训规模和层次稳步提升,多次举办全国性的“特长专家班”“师资培训班”“警督晋升警监班”等高级别培训活动,并不断拓宽培训领域,完善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创立了“菜单式”选课制度和学员评教制度,紧密围绕实战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战培训。实战培训体系和师资团队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实战培训全面促进了担任培训任务教师的实战化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而这些教师同时承担着本科教学任务,直接提高了本科实战教学质量。同时,这些教师又为全体专业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起到了示范导向作用,从而带动整个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学院借助于实战培训平台,畅通教师与外聘实战教官、参训学员的沟通交流渠道,帮助教师实时追踪实战前沿动态和最新需求。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战能力,有效促进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和实战化教育训练改革的落实。
坚实科学技术支撑促进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专家化和品牌性。学院素有“警界清华”的美誉,建校70年来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独领风骚,形成学院独具的特色和品牌。开展本科学历教育之后,刑事科学技术各个专业的教学、研究、办案、鉴定的领军人才多在我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学院十分重视新型侦查技术专业建设,2001年开设信息安全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将其调整为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2015年开设公安视听技术专业,该专业下设的视频侦查专业方向和公安视频资料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广泛好评。2004年试办技术侦查专业方向,2017年获批技术侦查专业,这是全国唯一的技术侦查专业。门类齐全、水平一流的刑事科学技术、新型侦查技术学科专业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提升了这些专业毕业生的科技含量,而且提升了整个学校各个专业毕业生的科技含量,有力地支撑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学院还为全国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公安院校输送了一大批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成为全国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师资的主力和骨干。全国各个公安院校从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有在学院学习、进修、培训的经历。各地公安实战部门多是将学院毕业生作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专家型人才引进,全国公安系统刑事科学技术特长专家中超过7成是学院教师和毕业生,不少地方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的主要领导和骨干都是我院毕业生,整个刑事科学技术团队中学院毕业生占比极大。可以说,科技含量高早已成为学院毕业生的一个公认的标签和品牌。
上述五个方面互为依托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支撑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不仅是2002年之后陆续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省属公安院校所不具备的,并且与公安部直属的其他兄弟院校相比,也具有明显的个性化优势。这样一种别具一格的支撑体系,使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在实现如前所述的三大培养体系的基本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还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品质厚重、视野开阔、根基扎实、精于实战、长于科技等独树一帜的特点,成就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最具含金量的一张“名片”。
综上所述,学院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应当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创新型高级公安专业人才这一目标,始终坚持从现实适岗和未来发展两个维度谋划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道德品格、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三大培养体系,始终保持人才培养的三大特色,继续完善本科人才培养的资源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公安事业发展和平安中国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主题是公安本科人才培养,对高校工作的其他内容涉及较少。目前,“以本为本”的呼声空前高涨,这是对一个时期以来高等教育忽视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的当头棒喝和必要匡正。不过,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高等学校的建设改革发展既需要突出重点,有序发展,又需要全面兼顾,协调发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面对信息、生物、物理三大领域新技术的跨界集成、深度融合、持续加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高校同样需要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关注、创新再培训和再教育体系,更多地在终身教育中发挥职能。同时,这些领域工作的不断强化将对本科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理念引导价值和重要的实体支撑功能。一所高校只有以变应变,不断创新发展,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才能拥有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