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思想逻辑浅析

2018-02-06王剑锋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

王剑锋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浙江 宁波 315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①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战略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科技创新实践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理论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集中体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研究分析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思想逻辑,有助于深入领会习近平把握科技创新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中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政策思路,进而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思想和制度藩篱,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启示。

一、从历史规律、全球视野和时代脉搏中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创新一直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居于关键地位,举国上下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达成高度共识。世界各国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可以说,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当今人类社会的广泛认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仍然反复多次向全党全国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这种反复强调并非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从中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发展的现实出发,从历史规律、全球视野和时代脉搏中,对科技创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要意义的新论断。

(一)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揭示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P23)。唯物史观是习近平把握科技创新问题的基本观点。“力量”、“动力”是习近平对科技创新历史作用的核心评价。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历史作用的观点一脉相承。习近平注意到恩格斯、邓小平关于科技的论断具有共同的“动力”内涵。他指出,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对科技作用的著名论断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P23)。习近平多次谈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P7),“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P3),“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1](P4)”“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P27)”马克思主义将创新理解为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2]。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实践观点,习近平从历史规律中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除了历史规律,习近平也重视从历史经验中获取对科技创新作用的认识。这与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有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习近平对于科技创新的目标设定,也是他把握科技创新历史作用的基本坐标。因此,他多次谈及中国在近代以来科技落后导致落后挨打的反面经验,反衬出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与之相对应的,习近平也反复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论证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支撑作用,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的重要论断,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1](P25)。

习近平对科技创新重要意义的强调与他对中国历史方位的判断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大国走向强国”是习近平对当前中国历史方位的基本判断。因此,一方面,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PP15~16);另一方面,习近平强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1](P27)”“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1](P25)”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有过误判历史方位导致忽视科技创新历史作用的惨痛教训。习近平对这些历史教训的认识极为深刻:在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错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兴起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时,中国因为“文革”错失良机,而东亚一批国家和地区则抓住机遇发展起来[1](P79)。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习近平对于科技创新重要意义的强调包含着他对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中国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这是他从人类社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宏观历史视角下得出的深刻结论,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科技发展的历史也是习近平把握科技历史作用的重点,但是,习近平侧重从全球科技竞争的角度来理解科技发展历程的启示意义,这体现出他认识科技创新重要意义的全球视野。

(二)全球科技竞争的背景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对中国在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有清晰的认识。他指出,中国在一些科技领域正在由跟跑者向同行者、领跑者转变,但是,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一些科技领域的差距非但没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1](P24)。基于这一判断,习近平提出,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P24)。进一步地,习近平对比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发展顺序,提出“后来居上”的发展思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发展过程,用两百多年时间发展到当前水平。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的很多方面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正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并联式”发展[1](P25),正是由于科技创新对这种并联式现代化进程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中国有机会后来居上。因此,习近平从科技革命对世界力量格局的深刻影响出发,形成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中抢占先机的竞争意识。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重大影响,是习近平极为关注的。他提出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抓主动权的思想。习近平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参与和主导国际竞争规则的制定,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1](PP29~30)。

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转化应用将迅速形成国家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创新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中占领先机和优势,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这是习近平从全球竞争的视野对科技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有极强的紧迫感。正是出于这种抢占竞争主动权的紧迫感,习近平多次强调,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3](P267)。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1](P26)。

(三)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彰显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对科技创新重要意义的强调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他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的新特点新要求,针对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阐述科技创新对于破解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的重要意义。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但是,中国发展不充分、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1](P3)。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发展形式变化,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特点对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将创新作为破解发展瓶颈和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本出路,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1](P27)。

科技创新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在中国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现实条件下的特定历史现象,是科技与经济、社会、政治、军事等社会实践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的发展结果。习近平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不仅源自科技创新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出于他对中国科技创新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

中国科技创新的现实问题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意义论述的现实指向。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抓住了中国科技创新现实问题的症结。他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1](P8)。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客观差距,习近平在承认这种客观差距的同时,一方面强调创新自信,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另一方面强调破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联系不紧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科研成果封闭化等现实问题。

全球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科技创新的内涵,使各国科技创新的现实问题变得更加紧迫,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和风险。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共同面临的发展趋势,顺势而为,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成为各国发展的基本战略。重视科技创新是全球发展大势所趋。对科技创新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制定者的视角和思路。习近平对于科技创新基本内涵的新变化是高度敏感的,他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概念,准确地界定了当前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是他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逻辑起点。

二、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界定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

创新、科技、科技创新等名词是习近平论及科技创新时经常用到的一系列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概念的用法反映出他的科技创新观。

(一)创新是多方面的全面创新

“全面创新”是习近平创新观的集中体现。创新原本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实践的演变,创新的内涵逐渐丰富。在习近平看来,“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1](P4)。在习近平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定位中,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1](PP7~8)。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被摆在核心位置,习近平提出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多次强调创新的多方面性,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1](P9)。对于创新的多方面性的理解,是习近平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对创新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全面创新的观点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对于创新的系统性需求,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是牵涉国民经济系统的全局性全方位改革,相应的,经济结构优化所要求的创新也是各方面全方位的全面创新。

(二)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

在全面创新中,科技创新是核心。习近平强调的全面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关于创新、科技创新两个“核心”地位的定位体现出习近平把握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是因为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需要。科技创新被摆在全面创新的核心地位,是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的动力问题,尤其是基于增强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考量。这种认识来自习近平对科技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对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处境和出路的准确判断。

对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核心地位的强调,与习近平对科技创新时代特点的把握有关。这些时代特点是科技创新内涵深刻变化的表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习近平对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有清晰的认识。一方面,他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科技链条各个环节的发展新态势。在基础科学领域,总体趋势是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涌现、前沿领域持续延伸,重大突破性进展将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研究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方向;在技术创新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技术创新的新兴领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技术革命将是群体性的、以绿色、智能、泛在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链条各环节的边界日趋模糊,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影响大大增强。进一步地,科技创新链条的运转即技术更新、成果转化、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创新活动的范围也跨越出传统的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进而在创新系统的尺度上开展[1](P81)。习近平对科技创新趋势的认识,吸收了学术界对科技创新本质和时代特征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高度活跃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做到了与时俱进。他所指示的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趋势特征,是科技创新实践需要关注和把握的重点工作内容。

习近平对科技创新基本内涵的界定突出了创新的全面性与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统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又是创新的核心,因此,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极为重要。同时,创新的全面性来自国家发展全局的现实需要,也来自基础科学、技术、产品、产业等科技创新各环节边界的日益模糊、科技创新与理论、制度、文化等各领域创新日益紧密的相互影响。这种科技创新观不仅与习近平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经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质量提升的角度考虑和把握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有关,也是习近平对科技创新实践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的准确把握,前者体现了习近平对科技创新的规定性的应然期望,后者牢牢扎根于习近平对科技创新实践的实然认识,二者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进而奠定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合理性基础。

三、以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统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一概念界定出发,习近平论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即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步运转、双轮驱动[3](P273)。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构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大基本任务。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方面,习近平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从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出发,习近平强调“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走自主创新道路是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这是习近平作为中国科技创新战略顶层设计者对科技发展基本道路的选择。一国的科技创新通常有两条发展道路:一是引进国外技术,二是自主创新。习近平肯定了前一条道路的历史意义,同时明确指出,引进国外技术这一发展道路已经不适应全球竞争和中国发展的形势需要。这种认识与习近平对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把握是一致的。在发展起来之前,引进国外技术使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基本上是二手技术或同步技术,这种发展道路使引进者始终处于学习追赶的地位。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特别是中国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阶段,采用引进国外技术的发展道路就不合时宜了。习近平认为,如果仍然采用引进利用国外技术的发展思路,中国将被发达国家拉开差距,而且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1](P35)。因此,习近平对中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选择是走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更为现实的原因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是习近平基于中国引进国外技术的历史经验和国际竞争的客观实际得出的判断。因此,他多次强调,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1](P36)。

习近平所选择的自主创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自主创新道路的中国特色在习近平的论述中表现为强烈的创新自信。中国自主创新的自信一方面来自中国业已具备的各方面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结出其中最重要的三条经验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人才为本[1](P38)。其中,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1](P48)。习近平提出中国自主创新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1](P48)。这体现出习近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在统筹协调自主创新资源方面的巨大作用的深刻认识。进一步地,习近平提出中国自主创新资源统筹协调的基本原则和重点方向: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源头供给[1](P47)。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协装置和科研基地及中心的建设和利用。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1](P47),等等。此外,习近平对中国自主创新战略设计的中国特色还集中体现在“非对称”赶超战略中。他提出要发挥中国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2050年都不可能赶上的核心技术领域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1](P41)。这是习近平基于中国自主创新的优势提出的战略构想。可以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设计的核心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科技体制在具有重大优势的同时,仍然存在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针对这些体制障碍,习近平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二)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习近平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论述围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两大重点任务展开,对科技创新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科技创新主体的改革方向给予了明确指示。

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习近平提出的改革思路是,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改革措施包括: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激励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1](PP58~59),等等。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习近平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1](P58)。这些指导思想为破除阻碍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还为中国科技创新各类主体指明了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习近平提出,要使市场在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使企业成为人财物等创新要素的集聚中心。要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建立并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1](P70)。对于中小微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运用好科技金融工具,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供有力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习近平提出设立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的构想,支持国有企业加大创新投入[1](P65)。

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关于科研院所改革,习近平提出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和分类改革的总体方针。具体到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在目标设定、权力分配、政策导向上细分调整。比如,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类型的科研院所,主要目标应设定为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扩大科研院所的自主权,扩大研究人员自主选题的选择权,使科研院所的运行更加符合科学、技术和工程各自的运行规律。习近平还提出为已经转制的科研院所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改革策略,以增强这些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并为部分科研院所的市场化和所有制改革提出建议[1](P66)。

政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影响主体。在创新发展理念中,政府的定位从传统的科研管理者转化为创新服务者。对于科技部等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政府部门,习近平要求科技部门重点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从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改革方案[1](P67)。对于所有的政府部门,习近平提出“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的方针,要做好政府和市场的分工,政府的作用在于做好战略规划、环境营造、方向引导、服务提供等工作;要做好中央各部门的分工,在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产业化推广等不同方向做好分工协作;要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分工,中央重在抓基础,地方侧重抓应用。“一个加强”的方针是针对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而言,习近平提出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方针,强有力的党委领导,可以在方向、重点和抓落实等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1](PP66~67)。在科技创新项目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具体机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府部门不再直接具体管理项目,从分钱分物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通过具备决策、咨询、执行、评价、监管等环节完备清晰的科技管理平台,来支撑科技创新项目的运行[1](P69)。

社会大众是科技创新更为广泛的环境基础。习近平对于科学普及、创新文化的营造高度重视,要求将这些工作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P276)。

四、以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工作举措明确科技创新工作重点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根据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革命趋势,合理布局科技资源,谋划科技创新战略。

(一)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

在科技进步方向上,习近平根据科技发展前沿态势,研判科技创新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进展的领域。他指出,全球科技创新的态势是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突破性进展将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产生。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科技创新的新特点是科技创新链条更加轻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创新战略竞争的地位日益重要[1](P81)。习近平对科技进步大方向的判断集成了科技创新多领域的研究动态,对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和战略谋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

在产业革命趋势上,习近平指出了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科技领域,包括:海洋科技产业、水资源产业、新能源产业、农业科技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大型科技研发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讯、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1](PP91~100),等等。根据习近平所指示的产业和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一批重大科技和产业项目已经或正在部署,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1](P102)。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方向的论述正引导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准聚焦重大科技项目和重要产业领域。

(三)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习近平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定位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和根本,对人才工作提出多层次全方位的要求。科技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1](P111)。在战略层面,习近平重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分工协同[1](P123);在政策层面,习近平强调用活人才管理机制、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1](P111);在体制环境层面,习近平要求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1](P118)。针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独特规律,习近平对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一系列具体改革要求,比如: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特别是领衔的科技专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不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3](P276),等等。此外,习近平还因才施策,对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等关键人才的使用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工作的论述契合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实践规律,所提出的集聚人才的工作举措为优化中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等实践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十分丰富,除上文阐述之外,还涉及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相互关系、科技创新的安全、伦理后果等思想内容,这些论述包含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价值观的选择,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对于科技创新实践同样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展开叙述。

结语

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指导下,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凝练和吸收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基本思想,将“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定位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重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同时,中国正快速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与中国科技创新实践之间,形成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研究分析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思想逻辑,是理解这一良性互动过程的重要方面,也将为科技创新战略与管理领域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思想启示。

[注 释]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2012年12月7日至2015年12月18日期间所发表的关于科技创新的讲话、文章、贺信、批示等重要文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录下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部分),主题为:“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目录下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主题为“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目录下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主题为“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目录下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题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此外,两卷中收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讲话也涉及科技创新的内容。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部分中,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的举措,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部署,再次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指出了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科技创新的明确论述。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笔中“黑科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