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才引进工作的探索与启示
2018-02-06中央党校第17期中青二班二支部赴四川成都调研组
中央党校第17期中青二班二支部赴四川成都调研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为深入了解西部地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招人聚才的做法、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中央党校第17期中青二班二支部一行5人于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赴四川省成都市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与成都市及下辖高新区、天府新区、双流区、龙泉驿区人才工作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天府软件园、国际人才城、成都科学城、成都经开区科技孵化园,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美幻科技有限公司、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领军人才面对面交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调研组经反复讨论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成都市人才引进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的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推进人才工作格局性转变”为目标,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政策、扶持人才发展、营造“双创”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总的看,人才工作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人才总量快速增长。成都人才总量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增长约30万人,全市已拥有各类人才460.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9%。二是人才结构不断改善。全市高层次人才、重点领域人才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在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达233人,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有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672人、顶尖团队55个,分别占全省的84%、76%;自主评选的“蓉漂计划”专家463人,顶尖团队47个。三是人才贡献日益凸显。全市引进的463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拥有知识产权1395项,2016年所在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353亿元,创造税收近90亿元,“人才红利”充分释放。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持续发力,打通引才难点堵点。2016年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以“一号文件”出台人才政策。2016年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 加快打造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区的若干政策》(“成都人才新政十条”),围绕人才引进、培育、扶持和服务四个方面提出十条人才工作举措。为破解长期存在的制度瓶颈,2017年又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成都人才36条”),提出对于进入离岸基地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实行住所、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行企业集群注册登记制度等政策措施。2017年7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再次发力,印发《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成都人才新政十二条”),回应人才在户籍、住房等12个方面现实需求,聚焦“难点”“堵点”,着力打通人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针对青年人才落户问题,坚持“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实施凭本科毕业证即可落户办法,3个多月来吸引青年大学生人才8万余人;针对人才关心的住房问题,加强人才公寓建设,并提出先租后售的优惠政策。通过密集出台政策,不断疏通人才引进“梗阻”,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成都已初步形成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制度机制。
第二,多方联动,凝聚引才强大合力。人才是资源,人才引进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成都努力打造市场化人才工作机制,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引才模式,形成多主体、立体化的引才方式。一是创建全国第7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由财政出资2.5亿元打造国际人才城,推动形成涵盖人才招聘、人才测评、人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服务的全产业链,为实现引才“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干”迈出重要一步。目前,已有行业100强的智睿咨询、英格玛、上海外服等40余家企业入驻。二是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器引才功能。成都现有市级以上科技类孵化器及众创空间171个,其中56个为国家级。调研组走访的民营企业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目前在园企业207家,科技企业171家,在孵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为78.81%,聚集博士35人、留学归国和高校教师创业人员20余人。三是利用社会组织“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招才聚智。该会是由成都市委组织部主管、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指导,以“促进人才发展”为主旨、以成都市引进的领军型人才为主体的新型人才组织。2015年9月成立以来,促进会充分发挥会员自身强大的“人才磁场”效应和对外联系广泛的优势,促成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成都对接185次,吸引带动香港中文大学智能视觉国际顶尖人才团队等一批国际领军型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四是牵头组织“‘蓉漂’人才荟”招才引智活动,走进20个城市,225所(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中推介成都创业环境和人才政策,招揽优秀青年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共吸引线上62万人关注,线下2万余人参与,6000余人达成签约意向。五是设立美国硅谷、德国杜塞尔多夫、加拿大多伦多3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以及16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将引才触角延伸至海外。六是设立引才“伯乐奖”,按推荐1人(团队)最高20万元的标准对荐才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成都高新区对协助引进人才团队的机构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与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旅丹华人专业人士协会、猎聘北美公司、百华协会等10余家专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引才联盟。
第三,立足产业,努力集聚“高精尖缺”。成都市瞄准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人才缺口”,紧扣产业链需要大力引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国际顶尖团队,发挥高层次人才对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引领作用。引进英国罗罗(Rolls-Royce)公司工程技术专家王立之先生及其团队,成功促成“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叶片项目”落户成都,不仅带来8亿元投资,还跟进引来中科院、中科航发、朗星无人机等项目,形成涵盖发动机核心材料、零部件、整机装配、无人机生产以及配套维修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航空动力小镇”。2016年3月落户天府新区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迅速凝聚形成能源装备与安全、储能与智能电网、能量管理与交易、能源芯片与传感、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等五大发展方向,引进27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汇聚280余位高层次人才,其中“两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3名、四川省“千人计划”“蓉漂计划”专家5名、正高级职称19名、副高级职称29名。
第四,大力扶持,促进人才创业有成。引进人才是第一步,留住用好人才是关键。成都着力构建“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着力为人才营造宜居宜业宜商、体现国际品质的发展环境。政务服务方面,成都是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还通过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街区、重点企业设立“新型人才工作站”,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代办便捷服务。创业服务方面,一是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梯级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在不同阶段提供必要支持。二是构建“政府扶持资金+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着力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融资难”问题。成都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由管委会下属国有独资公司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投资打造了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服务、股权融资服务和增值服务,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经验被国家有关部门推广。截至2016年12月,盈创动力累计为19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超过187亿元,为94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统借统还贷款超过60亿元,小额贷款超过130亿元;股权投资项目逾300个,累计投资金融约70亿元;助推27家企业登录中小板和创业板,41家企业登录新三板。三是社会组织“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依托专业机构为会员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和财会金融等服务,帮助企业寻找事业合作伙伴,推动人才再创业,推动37名高层次创新类人才走向创业一线,11名高层次创业人才“二次创业”。
第五,优化服务,营造尊重人才氛围。成都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对人才分层分类施策,解决他们在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方面的困难,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重点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重点人才(团队)项目提供“一对一”人才专员服务。我们走访的人才均高度评价成都市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和服务态度。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暾博士说:“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帮助解决了,还有很多服务根本没想到,十分贴心。”
成都市人才引进的经验
我们认为,成都市的人才引进工作已形成一整套符合地方实际、行之有效的做法,对西部地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借鉴意义。分析成都市引才工作取得的成绩,有四方面的重要经验。
第一,坚持党管人才。这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成都市人才工作的成效,根本在于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各方资源形成人才工作合力。通过厘清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健全工作例会、议事制度和督促落实机制,有效增强了小组的领导力。探索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作为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开展区(市)县人才综合实力指数考核以及对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督查督办,推动形成各部门、各区县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的良好格局。目前,已有13个区(市)县结合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实际,出台本地的人才新政,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关心人才在全市蔚然成风。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工作的直接对象就是“人”,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人”来进行。成都市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以培育创业环境来支持创业企业发展,以适度资金资助来扶持创新创业,以授予荣誉称号来加强精神激励,以建立市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来强化感情留人,以精细化的政务和生活服务来解除人才后顾之忧,营造了拴心留人、重才敬才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真正把工作做到点子上,做到人心里。我们注意到,成都市在人才工作中践行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累和培育了强烈的服务意识,这必将对提升党委政府整体工作水平,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产生重要作用。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成都市践行“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并以此指导体制机制创新方法创新,探索出以全球视野引才、柔性引才、打破常规引才的一系列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断创新,通过持续的“破”和“立”来破除机制障碍、路径依赖和方法制约,向市场放权、为人才松绑,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实现新提升。
第四,坚持引育并重。对人才来说,没有干事创业的平台,给钱给物也不愿来;没有好的创业载体,来了也很难留得住。成都市通过多样化的引才方式、优惠贴心的政策措施,做到了人才“引得进来”。同时,在创业培育方面下苦功,积极发挥市场、政府两方面作用,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扶持体系,为人才创业提供更多便利,做到了人才“育得出来”,从而实现成都人才不断积聚。
关于西部地区人才引进的建议
在赴成都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组对西部地区的引才工作总体情况作了了解。虽然成都已在各地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先行一步,但总的看,西部地区引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有的地方对人才重视不够,人才意识不强;产业定位模糊,人才需求的目标不明确、不够精准;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党委政府、企业的分工不明确,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重人才引进,轻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生态建设;重创业人才轻创新人才。我们感受到,“要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已成为不少地方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共识,人才已成为地方争夺的重要资源,西部地区面临人才进一步流失的危机,如果不能积极应对,区域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将继续加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中央层面要加强指导。
建议中央有关部门总结招商引资工作经验教训,尽早对招才引智提出要求,引导各地规范、有序引才,防止恶性竞争。当前,要加快落实中共中央2016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切实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防止西部地区人才流失。
第二,西部地区要积极作为。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西部地区要立即行动起来。为选择更轻松、舒适的创业环境,一些人才开始选择离开一些东部大城市。西部地区要采取措施,利用乡情、产业等优势积极吸引东部地区流出人才;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广泛运用柔性引才方式。对多数西部地区来说,引进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更加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和使用,为人才营造安心舒心有奔头的成长环境。成都市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针对本土人才特点,实施“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创业新星计划”“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盘活本土人才资源、激发本土人才创造活力,不断厚实人才基石,取得很好效果。
第三,准确定位政府职能。
作为人才基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城市,要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先机,党委政府发挥更为积极作用,对有效吸引人才、形成尊才、爱才、用才的氛围十分重要。但党委政府要科学把握行为边界,防止职能越位、错位。党委政府在引才工作中的职责,主要是提供政策支撑、促进引才平台和创业扶持平台建设,至于具体的人才引进、人才服务、创业扶持等工作,可由用人主体、人才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努力打造清清爽爽的政企关系、政才关系。
第四,依法依规开展引才。人才是具体的,人才引进往往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但人才引进工作又是有规律的。要善于总结规律,将共同性的、底线性的内容规定下来,形成引才工作的制度规则,减少随意性,增强可预期性,提升法治化水平。具体建议:一是政府对人才的物质支持应体现普惠化要求,更多运用间接支持(如税收优惠、股权投资)的方式,减少财政直接支持。近一个时期,全国很多省市都在“抢人”,不少地方祭出不菲的引才物质条件,对创业企业发展也给予一定的财政直接支持,对这些做法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二是在鼓励爱才惜才、对人才真情服务真情关怀的原则下,把握好具体措施的实施方式方法,政府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应遵循公平性原则,要多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同时避免因“保姆思维”而使自身陷入过分琐碎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