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关键抉择中的重要作用探究
——基于领导力的视角

2018-02-06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

刘 旸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四十年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大幕徐徐拉开,中华大地开始了一场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围。回顾四十年奋进历程,改革开放共实现了三次重要突破,开启了三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封闭的闸门,改革开放的浪潮奔涌而出;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使改革开放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四十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来到了激流涌动、暗礁丛生的深水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挑战,牢牢把握住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激流勇进,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作为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阶段性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新阶段都需要基于新的形势再出发、再起航。改革开放的这三个关键历史节点共同具有的伟大转折意义就在于能够在紧要关头破解困局,打好“改革开放”这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注入新动力。考察这三个关键历史节点,决不能忽视党的领导核心高超的执政本领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它们包括:善于审时度势、捕捉时机的政治智慧;敢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勇于担当重任、真抓实干的政治魄力。历史和实践证明,时代的重任呼唤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担负,现实的挑战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力挽狂澜。而党的领导核心也都是我们党在应对严峻危机、面临关键抉择的过程中产生的,其产生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正是以领导核心的卓越领导力做前提和先决条件,改革开放才能够一次次化险为夷、破冰前行,实现新跨越。

一、善于审时度势、捕捉时机的政治智慧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世界的整体化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国运的兴衰也与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强弱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固步自封了数百年的中国遭遇了五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被迫卷入世界殖民体系之中。前所未有的民族存亡危机催逼着中国推动变革以自救,师夷长技以自强。但由于统治者的腐朽和列强的操纵,中国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富国强兵之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任人欺辱的地位,使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但由于随后的一系列挫折,中国再次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陷入了混乱和落后的局面。“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到底该何去何从这个尖锐的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人民迫切需要有人来回答。

在这种背景下,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邓小平。中国能够开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与邓小平的领导才能和政治韬略是分不开的。邓小平善于从历史性变革中把握大势,从周边环境的重大变化中捕捉我国发展的机遇。首先,他及时洞察到了时代主题正在转向“和平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国际竞争更多表现为通过科技更新与产业升级,在国际经济新格局中抢占有利的竞争位置。其次,邓小平在实际考察中看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巨大差距,“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1]。落后的现实让邓小平展开了深刻的反思: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117。面对世界发展趋势,固步自封、自甘落后只会被开除“球籍”。在这种认知下,邓小平指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抓住和用好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只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实行改革开放,才能够奋起直追世界先进水平。在邓小平的主持和领导下,利用农村燃起的改革星火将改革燃向了全国,同时又抓住了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大胆实行对外开放,通过与西方技术合作与引进外资,加快了我国技术改造和经济起飞的速度。这一系列举措,使党和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困难局面立刻得到了扭转。从此,中国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了出来,开始真正融入世界现代文明。改革开放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苏东国家的红旗纷纷落地的严峻形势对我国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和冲击。中国的红旗还能打多久?一时间,悲观的论调、保守的声音趁势而起,改革开放前进的车轮陷入了停滞,中国再次来到了决定前途和命运的十字路口。在这个紧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他透过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的表相洞察到了其背后的实质,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大转折,看似我们处于了较为不利的境地,但实际上“国内外形势比我们预料的要好”[2]365。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格局正由两极垄断转向多极化,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势依然强劲;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的巨大成果也奠定了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础,坚定了我们对发展道路的信心。因此,要稳住阵脚,用长远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不能把现实看成一团漆黑,要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从挑战中把握机遇。从某种角度来说,某些危机和矛盾的提早到来对我们反而比较有利,可以通过总结经验避免再走弯路、重蹈覆辙。其次,越是面对内外压力,越是要正确观察国情、世情,及时把握和充分利用机遇,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样才能早日化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正是基于对形势的正确评估与对机遇的捕捉,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消除了错误思潮的干扰,提出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对外开放的步伐,更加大胆地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并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为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扫除了障碍,从此改革开放的道路一马平川了。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给予我们最宝贵的一条经验启示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3]习近平首先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同时也敏锐地观察到,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的复杂深刻的新变化。全球化在发展到新阶段时也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大变革和大挑战,这给世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引擎,探索顺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国际秩序。那么,中国和世界新的发展引擎与活力从哪里来?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答案在于变革创新、在于开放互通、在于合作共赢。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这不仅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也是推进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谋福祉的重大举措。当前,面对世界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中国的发展来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急需保证持续性的增长动力与新的活力来避免停滞滑坡的危险。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抢抓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全方位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发掘我国经济增长新活力,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要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为中国打开了互利共赢、共谋发展国际交往新格局,同时也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敢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

思想解放的进程与改革的进程总是相互交织。40年来,每一段改革新航程的开启总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三次重要的改革开放再起航,其背后都有重要的思想大解放作为支撑和前提。实践证明,只有以思想为先导,行动才能够跟进;思想的突围正是行动上破冰的前提和条件。对于中国这艘巨轮的掌舵者而言,领导十几亿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工程。在前进过程中,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最大的挑战之一也是自己。解放思想是困难的,人的认识在逐步深入复杂变换的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旧思维方式、主观偏见和保守势力的抑制和干扰。但解放思想永远不能停止,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和条件。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一再告诉我们,只有敢于以最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与思想僵化作斗争,才能真正使出改革开放这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才能真正承担起所背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临危受命并迅速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面对百废待兴的严峻现实,他从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抓住了具有决定性的关键环节,从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入手,打开了拨乱反正突破口。通过大力支持并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吹响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号角,使我们从“左”的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主要是树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重拾实事求是的精神。其巨大意义决不仅限于理论领域,理论问题归根到底是现实政治路线问题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与党和国家命运攸关的现实性问题。邓小平将解放思想放到了决定党和国家命运兴旺的高度上,“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143。刚刚从文革的禁锢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场思想大解放,打破那些束缚人的手脚、使人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东西,让人们敢于想问题,善于看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事实证明,思想解放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作用,是整个拨乱反正的先导,也成为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在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邓小平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进行富有远见地思考,果断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大幕,使我们党和国家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就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找到一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国内问题,改革开放来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前功尽弃,退回到固步自封的老路;还是认定红旗打不下去了,走上全面倒向西方的邪路;还是继续前进,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内外现实问题的交逼再次把中华民族推向了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社会主义的前途在哪里?改革开放何去何从?在这紧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宣言书,坚定了继续改革开放的战略决心。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主要表现为:一是实现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二是扭转了了对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传统看法,打破了凡事都问姓“社”姓“资”的禁锢,重新确立了生产力标准,使我们得以大胆地迈开步伐。三是在根本上摆脱了“左”和右的干扰,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2]375在当时“宁左勿右”还具有强大惯性的背景下,通过揭露“左”革命面目下的破坏性实质,对于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吹开了缠绕在人们心头的疑虑,统一了思想,坚定了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信心,从此改革开放的大门再也关不上了。

当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四十个年头,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想要将改革开放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入推进下去,实现新跨越,仍要发挥解放思想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方面的“总开关”作用。当前习近平所领导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背负着新的时代内涵,即要通过解放思想突破原有的框子,清醒地看到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否则“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5]87。当前,我国原有的一系列发展模式、体制机制与新时期所面临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协调。旧有的体制、机制,结构转型、更新、升级速度的滞后对我国进一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这也使得先前一些被快速发展速度所遮蔽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想要真正实现原有发展模式的升级,给新一轮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就必须大胆解放思想,通过观念创新来带动制度、体制、结构和观念的更新,从而“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3]。习近平这一解放思想的观点正是邓小平思想解放的观点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推进,为新时期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三、勇于担当重任、真抓实干的政治魄力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如何高举改革开放这面伟大旗帜?仅有正确的立场和理论态度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将这些东西转化具体行动的力量,只有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才能打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领导中国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复杂条件下和困难局面中正确把握前进的正确航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此,选择一个拥有远见卓识、具备强大胆略和坚强意志、能够扶危定倾的领航者,是带领中国破冰前进、破浪前行的关键。改革开放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都诞生在发展的紧要关头,正是由于他们当机立断、敢闯敢试的政治魄力和坚决的执行能力,才能够激流勇进,使得成熟了的改革要求真正化为了现实,使改革开放真正落到了实处。

邓小平在他不寻常的一生中历练出了过人的胆略和睿智,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和深谋远图的能力,在驾驭复杂、困难局面时能够举重若轻,又善于开拓新局面;既有坚定的信念与意志,又具有勇于开拓创新的过人胆识。早在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的时候,邓小平就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顶住了压力,通过大力整顿,展现出了敢于拨乱反正的魄力和善于拨乱反正的能力,使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1977年邓小平回到中国政治舞台中央不久,他就“到处点火”,着力打开拨乱反正的突破口。他推动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其实质是要肃清左的思潮及教条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从而为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营造氛围,这在当时需要巨大的政治魄力。而邓小平牢牢把握住了历史的正确方向,一举驱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潮,清除了改革开放的最大障碍。在促进思想大解放的同时,邓小平趁势发力,大胆运筹谋划,硬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杀出了一条血路”。他一再强调要有敢闯的精神,“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4]143。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我国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农村起步果断推进改革,接着又打开国门办特区经济,就这样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可见,没有邓小平的政治魄力与实干精神的推动,中国很难顺利实现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突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们党和国家也是因为有邓小平这个坚强的核心,才能够稳住阵脚,把握正确方向,实现改革开放新跨越。1992年,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再次面临关键抉择、处于危急的关头,邓小平又一次展现了力挽狂澜、扶危定倾的勇气与担当,以88岁的高龄毅然南下,发表了震聋发聩的南方谈话,及时澄清了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一系列大是大非问题,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370。由此,被旧观念和疑虑束缚和压制的激情和动能再次释放出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拨云见日,改革开放的大潮再次遍及神州大地。针对当时人们怕犯错误、有顾虑的问题,邓小平果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2]372他清醒地看到,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必须承认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也会失误,“而且失误很不小”。但绝不能因为怕犯错就因噎废食,停步不前。前进的道路总是在曲折中铺就,关键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372。要允许敢想敢干者犯错,没有他们的新尝试、新经验,包括一些失败的教训,就蹚不出一条新路。在邓小平看来,要坚持原则,但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当中,影响我们事业盛衰兴亡的不是理论争论问题,而是实际发展问题,“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只有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才不会白白丧失大好时机,才能够早日实现战略目标。南方谈话渗透了邓小平的改革精神与实干精神,放开了人们的手脚、激发了人们的干劲,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真正步入了康庄大道。

在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进新时期的今天,习近平继承了邓小平“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改革意志。那时,邓小平所关注的更多是怎样避免改革开放前功尽弃,告诫全党不能走“回头路”。今天,改革开放仍然在路上,已经凝聚成了强大的共识,但是也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发展目标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压力,既存在着体制、思想方面的问题,也有利益固化的问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同时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指出,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的关键在于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来一场深入的自我革命。“搞改革,……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5]87。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如果瞻前顾后、畏葸不前,就会错过改革的时间窗口,导致前功尽弃。因此,这个时候更需要坚决发挥执行力,“坚持从改革大局出发,坚定抓好改革落实”[6],时代需要拥护和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促进派,也更需要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实干家。近年来。习近平亲自挂帅出征,亲力亲为抓改革、促开放,通过切实的措施,凝聚了全国人民的信心,激发了社会的活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发出号召:“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7]可以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得以实现。

总之,邓小平和习近平两位卓越的领导人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发挥了卓越的领导力,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政治气魄和智慧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

[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8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6.

[7]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8-01-01.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