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实践研究
——以赣西Q乡为个案
2018-02-06徐卫华
徐卫华
(株洲行政学院 管理教研部,湖南 株洲 41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事实上,基层党组织的“三化”问题,既根源于企业改制、新经济组织大量涌现等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新难题,同时又来自于专业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住宅小区等社会组织机构变迁带来的新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对乡村时空的新难题与新挑战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回应。其中,基层党组织既是乡村振兴的“指挥所”,更是乡村振兴的“先锋队”。正是因此,农村基层党建的整体状况不仅影响农业稳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且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与落实。
有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当下农村基层党建的鲜活实践,从个案入手,着重考察社会转型时期党组织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渗透、贯彻与实施过程。首先,本文将对当下基层党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结构予以关照,明确基层党建的总体历史方位与当代困境;接下来,以赣西Q乡的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为个案展开讨论,个案材料主要来自于笔者在该乡调研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基层党建的文件,也包括与该乡主要领导的座谈纪要和群众访谈记录。在此基础上,总结Q乡基层党建实践经验,并对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对策。
一、农村基层党建的历史方位与当代困境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党建以党的执政环境和政党自身现代化为脉络,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为目标,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党政紧密型”向以行政组织为依托、探索与经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党建体制模式的历史性转型。特别是进入到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各地农村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基于行业、企业、新经济联合体及党员特长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从而在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始终以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模式变化的根本依据;二是始终将党在农村的历史使命作为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模式变化的基本要求;三是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科学化、现代化作为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模式发展的未来方向。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更新的加快,加之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党建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组织凝聚力弱化。从调查来看,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十分有限,有的地方对党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干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发展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而无心抓党建工作,以致繁忙时无暇抓党建,检查时突击抓党建;有的地方则囿于农村基层组织的客观条件,受制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被动应付,疲于敷衍。从而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下降。
第二,组织纯洁性受损。按照党章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纳新对象应是认同党的纲领和章程,在村中说话公道、办事公正、思想进步、政治性强的人。但实际操作中,对这一标准却多有背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经济条件作为入党主要标准。实践中,由于这一做法符合党建的“双带”指导思想,即将先富村民纳入组织后,带头致富的成效相对显著;二是因维稳需要而将一些边缘群体纳入党内,如无理上访户、钉子户等,从而造就了一批“维稳型党员”,严重损害了党的纯洁性。
第三,党员断层化问题严重。一方面,在主观上,部分农村青年共产主义信念淡薄,拜金现象严重,认为“入党不如入厂”。特别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腐化堕落案件的披露力度不断加大,使得一些青年农民对党组织产生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个别基层党组织未能正确处理培养青年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加之一些党支部书记在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认为青年农民不够成熟而表现出犹豫姿态,从而忽视了发展青年党员这一根本性工作。此外,个别地方入党名额被某些势力把持,入党对于普通村民而言,变得较为困难,以至于出现党员近亲繁殖的现象。
第四,党建文牍化仍然突出。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一直被作为基层工作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予以考核。为应付上级检查,一些村支部往往按要求制作各种材料,如各种党建制度上墙,活动上墙,补充各种活动档案,表面上各类材料一应俱全,但实践中远不如文本表现得那样活跃。结果是每年为应付检查而给村级组织增添负担,造成集体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基层党支部的内涵建设,从根本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群众路线与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实践:以赣西Q乡为例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革命实践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发展。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系统阐述了群众路线思想,随后,刘少奇在1945年党的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论党》)中对群众路线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在肯定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工作方法的同时,对群众观点给予了明确阐述,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此后,关于群众路线的表述基本定型。至1981年6月,中共《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再次将群众路线简明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话语体系体现了政治原则与领导方法的统一、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统一、认识功能与表达利益的统一,而在结构上实际应当包含三个要素:党的领导、群众观点和领导方法。三者之中,群众观点显然居于更为基本的地位,而党与群众的关系则是“骨肉相连”、“鱼水相依”。它内在地要求党要运用群众工作方法来领导和掌握群众。也意味着,党在各项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都必须把握好这三个方面,并遵循群众路线的内在逻辑,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当然亦不例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服务群众中推动基层党建的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因此,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不断开拓创新。我们所调查的赣西Q乡党建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一)赣西Q乡基本情况
位于赣西的Q乡是个典型的山区小乡,全乡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农科所、1个居委会、99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1万,党总支2个,党支部19个,党小组47个,党员489人。全乡现有党员511名,女性85名,占17%;60岁以上党员109名,占22%;农村党员370名,其中35岁以下的34名,不到10%,60岁以上的89名,占24%。
从总体上看,Q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前述有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体现在,现有党员结构老化,中青年党员严重偏少、平均文化程度偏低,女性所占比例偏低。党员致富能力不强、缺乏先进性,党员发展存在不民主、不公开,不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能按时交纳党费,不能履行党员义务,不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支持集体事业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Q乡现有党员平均年龄55岁,其中35岁以下党员64名,仅占13%;初中及以下文化党员307名,占党员总数的62%。全乡农村党员队伍呈现出年龄老化、党性观念淡化、先进作用弱化、党组织战斗力软化等较为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故意不发展党员。有的支部书记担心“位子”被“抢”,故意不发展党员,造成党组织无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党员队伍活力和创造力受到抑制,个别经济十分落后的小村,连村部都没有,党组织严重软弱涣散。二是发展党员“唯亲不举能”。一些支部书记往往只发展“身边人”、“老实人”,一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优秀分子,难以及时吸收到党内,影响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家长制”作风较浓。发展党员缺乏民主,脱离群众,导致普通党员责任意识淡化,优秀青年不能脱颖而出。在走访过程中,有些党员反映,有些人入党,到了入党宣誓时才知晓,不公开、不民主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村庄“空心化”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批素质高、懂经营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创业,较少过问政治,当地党组织又缺乏有效引导,导致党员难以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因此,要激活农村发展党员“源头”,就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载体,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二)赣西Q乡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举措
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我们的活动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里面去”,“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1]27-28。将近一个世纪后,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近年来,Q乡党委正是在始终扎根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党建组织立体化、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开放式党建之路。
1.“真正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2]651:加强“两新”组织建设
随着农村群众创造活力的进一步释放,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涌现,民营企业重现生机,外出务工创业党员不断增多。面对这一“变化着的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赣西Q乡正是着眼农村中的新生社会阶层,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努力延伸基层党组织的触角,有效扩大了基层党组织覆盖面。
一是把支部建在农业产业上。早在2010年,Q乡某在外企业家周某在家乡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一个生态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商标,建立起种植、养殖、加工、生态休闲、培训等“五大”基地。随后,Q乡决定设立合作社党支部,安排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主动对接“五大”基地,全力做好服务。合作社党支部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两个大局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发展,成效明显。首先组建班子定职责。经村、组、社共同推荐,由一名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大学生村官兼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支部设两名支委,一名为原村支书,一名为原党小组长。为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该乡把服务好产业发展、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及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开展党支部活动作为工作核心内容,实行支部成员分工负责制,细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定和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其次优化队伍抓产业。根据合作社党支部党员的个人优势,对党员进行分工,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入党积极分子提供锻炼平台。该乡一名党员原为村支书,经验足、威望高,主要负责培训基地建设;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懂经营、善管理,主要全面抓好产业发展与销售。同时,合作社党支部还组织党员与合作社户建立结对联系,培养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依托该生态农业合作社,进行市场化运作。目前,农副产品加工厂房已竣工,基地面积扩展至300多亩,合作社饲养贵妃鸡3000羽、野鸡1000羽、土鸡500羽、肉鸽200只;种植毛竹200多亩、油茶50亩、茶叶50亩、雷竹30亩、枇杷20亩、竹柳100亩、绿色水稻300多亩,初步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二是把支部建在工业企业和外出务工党员集聚地上。该乡共有21家工业企业,乡党委分别采取独立、联合、挂靠等方式组建非公制企业党组织,并以有组织机构、有活动场所、有规章制度、有目标规划、有活动开展、有作用发挥的“六有”目标进行规范化建设。目前,已独立建支部企业1家,联合建支部企业5家,挂靠式企业11家。同时,鉴于本地外出务工党员较为分散、难以集中的问题,该乡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同时设立党建QQ群平台便于联系。通过网上互动,一方面,乡村两级可以及时通报家乡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党建工作等方面的最新信息,让外出务工党员感到家的温暖;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党员可以定期汇报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让组织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2.“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3]863:加强“两长”队伍建设
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故领导者必须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的骨干,并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3]898这种以重点带动一般,以先进带动后进,日后成为全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传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恰是这一方法与传统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扬。从实践来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组织与村民的利益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土地、林地的调整及相关权益的处置事宜主要发生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而“党小组长”和“村民小组长”自然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抓好“两长”队伍建设仍是疏通“三农”工作执行末梢的关键。
一是坚持“三定”。定职责。党小组长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现、推荐、培养入党“好苗子”,监督指导村民小组长工作,参与村级事务监管,引导组级经济社会发展等六项职责。村民小组长当好“六员”,即政策法规宣传员、村民致富服务员、民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化解员、公益事业督导员、中心工作协管员。定制度。建立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的选育、培育、激励、考核和乡村干部联系制度。定报酬。小组长原则上每年不少于300元,上不封顶,逐年增长。
二是确保“三有”。有场所。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把党小组活动场所或设在村民小组会议室、或设在党小组长家中、或设在条件较好的党员家中。有经费。根据党小组人数,由乡财政每年进行补助,其标准分别为:800元(14名以上)、600元(8—13名)、500元(4—7名)、400元(4名以下);此外,乡政府年终补助每名村民小组长150元。有活动。每年每个党小组每季度必须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村民小组长列席参加,由乡干部联系指导,组织党员学习,开好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分析研究组级事务,向乡村两级提合理化建议,使党员活动取得切实效果。
三是加强“三配”。配强队伍。在村两委换届之际,同时重新选举“两长”。一批德高望重、担任过乡村组干部的骨干充实到“两长”队伍中来。配强能力。换届后召开“两长”培训会,主要针对如何开展工作进行学习,并指定乡村干部“一对一”帮教;年中召开党建工作推进会,由“两长”述职,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组织到井冈山等革命圣地接受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配实任务。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要求“两长”切实抓好落实,保证完成任务。对工作成绩好的“两长”,在七一表彰会和年终总结表彰会上各按总人数25%的比例进行表彰。
3.“启发群众的自觉”[2]652:创新“源头选育”机制
1945年5月,刘少奇在《论党》中指出,不论去进行任何工作,当着群众还没有自觉时,我们的责任,就是用一切有效的适当的方法去启发群众的自觉。[2]652当前,农村基层党建中的“源头选育”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何种方法和机制“启发群众的自觉”的问题。此一方面,Q乡的实践路径是针对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全面摸查、民主推选、全程培养、挂职锻炼、全程公示、关心关爱”的工作机制,通过采取“阳光赛马”的方式发展农村党员,即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公推公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入口关”难题。
一是全面摸查,把好“源头”。首先是全面摸底。年初,由乡党委联合派出所以村为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18至40周岁非党员村民的年龄、文化、能力特长、从业性质、务工特点等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其次是信息入库。乡党委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经个人谈话,党员群众推荐和征求纪检、政法、信访、计生等部门意见,对自身有入党愿望、无违法违纪记录的村民,及时将其信息录入乡村两级发展党员信息库,主动掌握本地优秀青年基本信息,为公开推选重点培养对象掌握第一手资源。
二是民主推选,拔好“尖子”。首先是公推初步人选。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单位,由乡党委驻村领导主持召开第一次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邀请全体党员、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和有威望、有影响的群众代表参加,按照本年发展党员计划数1:2的比例,在信息库人员和40岁以上优秀分子中实行无记名公推,按最终推荐票数多少确定发展党员初步人选。其次是公推预备人选。由村党支部召开第二次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按年度计划数在初步人选中公推预备人选,落选的初步人选次年重新参与公推公选。再次是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各村推选出预备人选后,乡党委及时召开党委会,对各村上报的预备人选进行研究,确定全乡本年度重点培养对象。
三是全程培养,育好“苗子”。首先是提前集中教育。对优秀青年,组织开展一次集中教育培训,邀请党校老师讲党史、优秀党员讲事迹,加强党的知识和理论教育。其次是结对联系培养。村级组织为每名重点培养对象统筹安排两名党员进行结对联系培养,使其思想上靠近党,工作上听从党,生活上联系党,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四是挂职锻炼,压好“担子”。对自愿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重点培养对象,支部及时研究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对材料齐全、程序到位、条件成熟的,列为发展对象,接收为预备党员。预备期间,对表现优秀的实行挂职锻炼,挂任村主任或组长助理等职务,引导其参与村组日常事务管理,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实践中经受锻炼。
五是全程公示,守好“关口”。对发展党员各阶段各环节的情况及时向广大党员和群众全程公示,对摸查出的优秀青年信息、党员群众公推信息、支部确定积极分子信息、支部拟发展对象信息以及预备党员和转正信息等环节分别进行公示,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六是关心关爱,铺好“路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Q乡的实践可视为这一背景下的基层创新:首先是创立党员互助基金。Q乡党委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创立党员互助基金,对缺少创业资金的党员给予扶持,对生活贫困的党员关心照顾。其次是建立党员创业贷款扶助制度。通过与信用社合作,对党员信用进行等级评定,党员可以凭信用等级享受贷款优惠政策。再次是建立老党员祝寿制度。让老党员充分感受组织温暖和自身价值,从而增强组织凝聚力。最后是建立党员逝世悼念制度。党员逝世,所在村支部为其召开简单而隆重的追悼会,乡挂点领导代表乡党委上门吊唁。
源头选育发展党员,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党员“入口关”的问题,避免了农村以往发展党员“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有效解决了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发展党员源头不足,党员发展渠道不畅通、不民主、不公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Q乡党建入口面临的困境。首先是优秀青年入党愿望更强。“源头选育”发展党员,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农村党组织寻找合适建党对象难和培养教育难等问题,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加入党组织渠道,大批优秀青年农民在公推激励下,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全乡9个行政村通过源头选育,有42名农村优秀青年被推选为重点培养对象。其次是入党积极分子结构更优。Q乡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寻找”,截至目前,公推公选出的71名农村优秀青年全部确定为了入党积极分子,其中高中以上学历56名,占79%;40岁以下58名,占83%;女性18名,占26%;有一技之长的农村能人有63名,占90%;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有25名,占36%,他们之中有创业能手、非公经济组织负责人、个体工商户、技术能手、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优秀村组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优秀退伍军人、外出务工成功人员等,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再次是党组织凝聚力和公信力增强。一批公推公选出来的优秀青年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社会稳定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表率作用。全乡“五好”村党支部达到80%以上,群众对各基层党组织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4.“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3]1012:扣紧为民服务纽带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3]853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Q乡基层党建着眼群众的需要,始终扣紧为民服务纽带,通过拜群众为师、解群众之忧、办群众之事来赢得群众支持。
一是拜群众为师。Q乡每年开展两次为期七天的“贴近群众生活,接受群众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体乡村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村入户,面对面征求群众对乡、村两级的意见建议。对民情民意问题和意见建议,落实科级领导牵头,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制定措施,限期处理,使一些欠拖未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解群众之忧。Q乡通过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下访、联系企业、访贫问苦、信访包案等活动,致力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如,一条过境省道在Q乡境内长12公里,由于修建高速公路大型车辆频繁驶过,损毁严重、路面坑洼,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群众要求改造的呼声非常强烈。Q乡党委将其作为民心工程来抓,积极向上反映与争取,拟待高速公路竣工后立即实施改造。
三是办群众之事。在社会建设方面,Q乡先后投入3000万元,用于组级公路、新农村、新城区、中心幼儿园、休闲广场等建设及村级场所改造。目前,投资390万元的中心幼儿园9月份已投入使用。与此同时,该乡将更多精力和财力投入在设施完善上。设立奖学助学基金助推全乡教育发展;新建乡文化活动中心和村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篮球场等场所。集镇的整治改造便捷了群众出行;水利设施改造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00多亩。
三、赣西Q乡基层党建创新实践:经验与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Q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历程即是一个“不断厚植群众基础”的过程,其成功之处至少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经济与基层党建并举
事实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基层党建,其目的和宗旨都必须立足于且统一于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承认,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许多问题仍然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尤其是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因此,地方主要领导将经济发展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理所应当,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问题往往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广大农村的贯彻落实。因此,要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关键要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结合点,结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基层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的结合。尤其是要把基层党员的发展、培养、激励等党建工作有机融入项目建设过程中,使项目建设一线成为基层党员干部锤炼作风、提升能力的舞台,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二是基层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通过因地制宜创设各类新载体与新机制,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党建模式。三是基层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建设的结合。一方面,要将扩大基层党建覆盖面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逐步形成“两新”组织党建合力;另一方面要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真正在“两新”组织建设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二)扩大基层党建覆盖面与提升基层党建覆盖有效性并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逐渐加快,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产业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从农村来看,农业产业的集约度更高、产业链更长、辐射面更广,出现了如农业产业协会、合作社等跨村的生产和经营联合体,农村党员的活动频次日益增多、活动方式日益多样、活动范围日益频繁地突破党组织关系隶属区域。传统按行业、行政区划设置党组织的模式已不适宜开展党的日常活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始终充分关注社会转型的需要,不断地将基层党建扩大到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新生社会主体中去。但覆盖面的扩大显然不只是简单的数量扩充,它要求基层党组织能够及时将各种新生的、异质的政治资源、利益与需求整合并吸收进组织体系,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动能力并降低基层党组织整合成本,真正实现扩大基层党建覆盖面与提升基层党建覆盖有效性并举。
当前,一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农业产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村各类社会组织内生的合作、互助、协商等多种沟通机制,具有低交易成本优势。基层党组织要着眼于能力提升,引领和组织这类自治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探索并尝试“支部+合作社”、“支部+服务队”、“支部+便民点”等服务模式,以“党建+”的实践效用提升基层党建覆盖的有效性。二是要不断创新利益诉求的整合机制。在农业产业与工业产业新设立的党组织,如何将不同群体的利益凝聚在“共同利益”之中,是基层党建工作中亟待破解的深层次问题。其中,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实现利益的保障机制、利益分配的平衡机制以及利益受损的救济机制在形成并落实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三是要努力优化农村基层组织资源。农村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新设党组织,必须及时发现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并及时吸收进党的基层组织。一方面,使党的基层优质政治资源能够始终保持活力;另一方面,也为群众领袖提供施展才华的制度化平台。基层组织资源的适时更新成为提升基层党组织覆盖有效性的“源头”保障。四是要善用新技术新平台降低整合成本。进入互联网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通过开设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供党员干部组织政治学习、交流讨论、联络感情。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今天,这些互联网平台往往既能跨越时空将分散在各地的党员紧密地联系起来,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基层党建工作成本,提升党建工作效率。
(三)“源头把关”与“过程培养”并举
201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首次提出,发展党员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4]。这意味着,各级党组织要对发展新党员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在党员结构上将进一步优化和平衡。Q乡党建实践在“源头把关”与“过程培养”两个方面取得的成绩从实践层面表明,农村基层党建必须要有计划地吸收和培养新鲜政治力量,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数量或结构平衡,更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不考虑本地、本行业实际地搞所谓“一刀切”,而是要深刻认识不同地区和行业有不同要求,同一领域的不同支部发展党员也有不同需求。这就需要在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下,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既要全面排查,摸清家底,多中选好,择优遴选,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逐步解决“未熟先摘”、“先上车后补票”等顽症,以保证党员入口的高质量;同时又要在均衡发展中着力发现并培养积极分子,通过“结对帮带”、“定期交心谈心”,在思想上、工作上、生产上给予引导、帮助与支持,逐步形成全方位、成体系、综合性的党员培养机制,以局部的差异化发展促进基层党组织党员结构的平衡发展。
(四)基层党建骨干的“能力建设”与“廉政建设”并举
农村“两小”组长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地生根”,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逻辑来说,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引导和带动后进分子。在这个意义上,农村“两小”组长理应归属于先进分子行列,抓好“两小”组长建设即是对先进骨干分子的培养。Q乡党建实践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狠抓基层党建骨干分子——“两小”组长队伍建设,通过“三定”、“三有”、“三配”等举措,以及“组财村代管”等机制,实现“能力建设”与“廉政建设”并举。
在能力建设方面,一是要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把“两小组长”队伍建设纳入基层组织建设体系,按照“品行好、热心公益事业、致富带富能力强”的标准,不断优化、调整和充实“两小组长”队伍。村民小组长采取群众代表推荐,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村党支部考察,村民表决的方式产生。党小组长由本小组党员推选产生。尝试建立“双项培养”机制,把党小组长选拔为村民小组长、把村民小组长培养成党小组长,逐步实现“两小组长一肩挑”的模式。二是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从规范“两小组长”的工作职责入手,建立镇村干部联系帮带“两小组长”制度,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两小组长”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定期培训制度,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对“两小组长”进行经常性培训,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政策、带领群众致富、推动经济发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建立例会制度和考核考评制度,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加强监督。三是要不断激发工作热情。从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入手,逐步建立并完善“两小组长”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相关待遇,建立从优秀“两小组长”中选拔村后备干部机制,以调动工作积极性。。
与此同时,在廉政建设方面,其主要举措是通过推行“组账村代管”模式,还村组干部一身清白。实践中,由于“两小”组长并非国家工作人员,加之传统村组财务管理方式存在明显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探索对村组干部的有效监督方式关系到农村基层党建的最终成败。当前,各地在村组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多有创新,如推广村官廉洁自律“一卡通”,由乡镇纪委牵头,组织、财政等部门组成督查组不定期对“一卡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监察,并开通廉政热线,接受群众举报;对涉农补助资金发放中存在的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甚至截留、挪用、侵占等现象,由财政部门委托金融代办机构为每个农户设立一个存款账户,以“一折通”形式直接向农户发放涉农专项补助资金;在村组干部中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包括对村集体资产和资源的管理、使用、处理及其保值、增值情况,村级债权债务处置情况等方面。这些举措对于“两小”组长队伍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五)“党建服务群众”与“党建依靠群众”并举
党的群众路线根本宗旨在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而具体的群众工作则必须依靠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Q乡党建实践将“党建服务群众”与“党建依靠群众”并举,成为其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之一。
在“党建服务群众”方面,党的十九大强调,党支部要担负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的使命,也更加突出了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当前,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与学习本地先进典型事迹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强化群众观点,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二是要持续探索党内关爱新举措。探索建立政治上激励、工作上关怀、生活上帮扶基层党员、老党员、困难党员的机制,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营造“组织关怀党员、党员凝聚群众、群众靠拢组织”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构建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党员志愿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通道,要逐步建立健全注册登记、培训管理、服务承诺、工作报告、服务考评等志愿服务制度,因地制宜地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利民便民服务。四是创新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考评中着重引入民意评价机制,通过加大群众在考评和选拔党员干部中的话语权,激励并约束基层党员干部务实干事。
在以“党建服务群众”的同时,必须坚持“党建依靠群众”。一是决策依靠群众智慧。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由过去的少数人决策,转向主要依靠群众决策。村庄的大事小情、公共事务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虚心接受群众批评和意见,逐步养成遇事同群众商量的习惯。同时,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会从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二是工作依靠群众支持。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依靠群众开展工作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基层党建工作者在村庄公共事务中,要善于把正确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群众的支持下进一步落实决策。三是改革依靠群众推动。当代中国,一切改革的理论、政策和措施,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一再证明,改革的强大动力来自群众,尤其是农村改革,无不是从人民群众的基层实践探索开始的,都是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释放,没有群众的大力支持、热情投入,中国农村改革要取得今天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四是事件依靠群众应对。当下,农村基层群体性突发事件,依旧是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严重威胁因素。在这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基层党组织必须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依靠群众解决问题。这就包括在事件处置过程中必须始终密切关注群众的情绪,及时、客观、真实地向群众披露相关信息,让群众知情,知情才能理解,理解才能群策群力应对好突发事件。只有始终坚持依靠群众,才能真正做到沉着应对、科学应对、有序应对,从而化解矛盾于无形。
[1]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时期党的重要领导人著作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EB/OL].(2014-06-11)[2018-02-11].http://renshi.people.com.cn/n/2014/0611/c139617-2513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