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2018-02-06陈平其何锡辉
陈平其,何锡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国家不断富强、民族正在复兴、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详细论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向世界阐释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其中,第二条基本方略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且在整个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充分说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党执政的基本方略,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理论渊源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理论渊源,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党的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和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观的百年传承
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1]128从根本上说,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中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在浩荡不息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真正的主体。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89体现了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肯定和认可。继而,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作出了“工人才创造一切”的著名论断,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真正确立,他开始打破思辨哲学的束缚,以批判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社会问题,马克思指出:“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3]143“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3]153,这是马克思在停止思辨哲学后用全新的批判视角去认识和反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高度关注人类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最鲜明的体现。列宁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他强调,“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党,另一种性质的党。我们需要的是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4]225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政党不论在执政前还是在执政后,都要把密切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联系当做根本原则,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基,只有以人民为根本,无产阶级政党才能执好政。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以来始终坚守和传承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当今中国的新发展。
(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理念的延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党的人民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5]23从中国革命、建设到改革,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在人民观的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开创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民观理论体系,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直接来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和确立党的人民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1094-1095毛泽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物质需求层面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在精神文化需求层面,倡导“双百方针”,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他看来,“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6]1096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明确了“人民”的范畴。“人民”的范畴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以及强烈维护国家统一和拥护社会主义道路的爱国者。这一重大的科学判断,实现了思想层面关于“人民”范畴的拨乱反正,深化了对人民群众的概念认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人民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靠什么人的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指出:“我们讲政治,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是群众观点。”[7]371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时代之需、人民之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8]166-167习近平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之上,认真汲取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三)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
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世界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中富含深厚的“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养分。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9]170早在殷周时期,《尚书·秦誓》一书中就提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体现了古人对于“君”、“民”关系的朴素思考。《尚书·五子歌》则鲜明提出了“民本”思想:“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体现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决定性因素的思想。《春秋》里也有一些记载,如“民者君之本也”。著名法家代表人物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把政兴与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二者是一种正向关系。孔孟儒家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惠民、护民等,孟子则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突出强调“民”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荀子更加形象地以舟与水的比喻来论证“君”与“民”关系,他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随着历史的兴替,唐太宗李世民深刻总结以往历朝亡国的教训,得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的结论。可见,“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可否认,传统的“民本”思想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却是值得汲取的。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习近平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二、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实践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具有浓厚的实践意蕴。从国内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主要矛盾转变势必提出新的要求。从国外而言,是基于世界上一些执政党执政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而这一切都融入到习近平总书记个人丰富的成长实践之中,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一)从国内而言:应对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变所提出的新要求
毛泽东认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10]322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但是经过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他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四个全面”到“四个自信”、“四个伟大”,从新的发展理念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这是自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将我国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后的首次调整。新的主要矛盾势必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解决新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取向,在经济建设方面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政治方面要求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当家做主;在文化方面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在社会方面要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社会保障;在生态方面要求加大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力度,为人民群众营造山清水秀的宜居生态环境。总而言之,新时代主要矛盾所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从国际而言: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的经验教训
当今世界,政党政治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有的执政党执政成效显著,有的却以失败和垮台而告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也是对世界各国执政党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习近平反复告诫全党:“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12]320世纪90年代,建党93年、执政74年、有着近2000万党员的苏共在一夜之间垮台,震惊世界,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就在于苏共忽视了党的自身建设,党内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脱离了人民群众,最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最终为人民群众所抛弃。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一书中写道:“苏联解体前不久,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13]这就是说,当时绝大多数的苏联人民并不认为苏共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后法国社会党执政的经验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有益启示。战后法国社会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明显带有左翼色彩的政策,代表和维护法国人民的利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国式社会主义”执政理念。法国社会党于1981年执政以后,执政政策趋向中间化,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将法国各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10%,家庭补贴标准提高了25%,最低养老金、成年残疾者补贴标准都提高了20%,住房补贴标准提高了50%,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取得了显著的执政成效,得到了法国人民的认可与支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能否正确认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关乎一个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正如习近平所说:“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2]9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不动摇。
(三)从个人而言:基于习近平丰富的个人实践经历
从延安梁家河到河北正定再到福建、浙江、上海直至中央,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形成和确立离不开习近平个人丰富的实践经历。回顾习近平个人实践经历,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延安梁家河到河北正定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萌芽时期。1969年年仅16岁的习近平作为知青来到延安梁家河,在这贫困的陕北农村,习近平一呆就是七年,这七年里习近平与梁家河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他曾坦言“陕北高原是我的根”。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重回梁家河看望村民时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14]1982年,习近平离开了中央军委办公厅来到河北正定县,主动要求前往基层锻炼,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他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期,经常下乡调研,了解人民群众的所盼、所需,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被动当知青到主动作为,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思想上的蜕变,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此萌芽。从福建、浙江到上海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发展时期。1985—2007年,习近平先后在福建、浙江、上海地方任职。此时的他已经主政一方,但他仍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他在多个场合讲道:“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人民’二字”,“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展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人民情怀。在福建和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文案,被收录在《摆脱贫困》与《之江新语》。在《摆脱贫困》中他写道:“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她没有独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15]正是这种朴实的人民情怀,使习近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进入党中央领导集体到成为全党全国全军的领导核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成熟时期。2012年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时说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16]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六年以来他身体力行,信奉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不动摇,时刻将人民群众冷暖记于心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心贴心,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从陕北农村到首都北京、从基层到中央、从知青到人民领袖,经过了一步步的实践,培育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三、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基本构架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1]习近平的论述,科学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六位一体”构架。
(一)根本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创造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1]这就要求我们党执政必须将人民视为根本性的力量。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物质生产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从执政党与人民的关系来看,人民对于执政党的信任与执政党的合法性呈现正向关系。现代政党执政必须遵循合法性原则,所谓“合法性”主要是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运用,超出一般法律范围的意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将“合法性”定义为:“它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和法令,而是来自由有关规范所判定的、‘下属’据以(或多或少)给予积极支持的社会认可(或认可的可能性)和‘适当性’。”[17]410这一界定比较清晰地解释了合法性的内涵。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也正是这种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只有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才能实现党长期执政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1]无数的历史和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政党若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就意味着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必以失败垮台而告终,苏共便是前车之鉴。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党必须一如既往地加强自身建设,深刻认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人民保持爱戴之心、敬畏之心,以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二)主体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基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政治品格。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8],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18],重申和明确了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绝不改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要包含: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是利益的主体、是实践检验的主体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19]。这说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3]411习近平也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0]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党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赞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衡量标准,我们的一切工作以人民为出发点同时又以接受人民的检阅为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亦是不忘初心的内在遵循。
(三)宗旨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21]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2]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多轮教育实践活动,使全党同志深刻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来源、内容和重大意义,使全党同志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宗旨变为自身实际行动。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接受专访时谈道:“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自觉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担,做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顶层设计”,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计划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渝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新的理念、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为人民谋幸福,显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四)方法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群众路线是我党永葆战斗力和青春活力的传家宝,今后必须加以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习近平认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这也为我们党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根本遵循。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因而,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党的根本路线必须是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97年实践的历史启示。回顾党的历史,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根本上来说靠的就是人民群众,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壮大,一步步成为执政党,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民群众这个根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一致性,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把群众路线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24]明确了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和最终目的,经济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两个服务”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5]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讴歌人民、服务人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在社会和生态领域同样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社会保障和环境整治力度,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此不过多赘述。一言以蔽之,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必须加以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五)目标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党的97年历程充分表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驰而不息地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并经过多轮土地革命,彻底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人民群众成为土地主人的梦想。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人民群众温饱富裕的梦想。2012年11月16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说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6]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党执政的目标,体现了习近平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并为之而不懈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内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了一揽子纲领方针政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定的生活环境,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所盼热点问题,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伟大”,科学统筹改革发展各项任务,打通各种“中梗阻”,把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改革是否满意。”[27]41习近平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就是我们党工作的焦点,人民群众不放心、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们党工作的重点。他多次告诫全党同志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神圣使命,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六)动力论: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习近平指出:“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22]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一直以来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发展无不来源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都源于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当前,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几年的时间,时不我待,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其中。一方面,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要求:“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28]697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每一步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故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与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探索发展的新技术、新路子、新产业,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圆梦之路中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快速化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9]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代表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决不能固步自封,人为隔断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办法来自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都要深入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贴心,要积极主动的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民立场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才领导和制定出一个又一个符合国家发展实际、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好政策,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支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动力源自何处。
四、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科学回答新时代党的执政目的、依靠力量、方法等重大问题,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进程。
(一)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办”等重大理论问题,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办”等重大理论问题。一是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将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新时代,我们党以新的理念、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不渝的树立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神圣使命,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二是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一直以来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动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与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圆梦之路中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快速化发展的道路。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都要深入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贴心,要积极主动的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以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三是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让党的群众路线与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顺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心愿,加强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基本构架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的生成机理和内在逻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二)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进程
每一个时代总有属于一个时代的伟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产物同时又指导着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时期,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取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目标。”[30]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进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说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通俗来说就是执政党与政府、社会民众三者达成的思想共识,故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目标是同向的。综观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理念设计,“由国家治理发展到社会治理和人民自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科学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阶段。”[31]从根本而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就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最大统一,即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顺应人民群众的意志,才能使执政党、政府与人民三者目标同向、形成合力。换言之,以人民为中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灵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力量。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8]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2]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3]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14]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N].人民日报,2015-02-15.
[15]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6]习近平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2-11-19.
[17]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8]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19]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2-12-05.
[20]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2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3]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
[24]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4-11-25.
[2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6.
[26]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2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9]习近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 实 现[EB/OL].(2013-03-17)[2018-01-07].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17/c49171-20816370.html.
[30]何锡辉.新时代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1).
[31]王淑芳,曹年开.习近平的人民性思想述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