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体育科学》2018年(第40卷)目次索引
2018-02-06
·体育社会学·
制约1992年来引进外教执教国家男子足球队成功的因素与社会生态学反思
章天军,林 岭,胡少敏,等(1:1)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视角对建德航空小镇的若干思考
占梅君,刘金利(1:8)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张盛展,刘 洋(1:15)
从限权到赋权:一项新生代农民工与体育的个案研究
李 文,赵舒婉(1:21)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体育治理思想探析
赵承磊,屈铭喆(2:1)
对体育概念问题的理性审思
刘仲豪,张予南,陈 健,等(2:5)
体育赛事组织项目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策略研究
周德康(2:9)
协同治理:宁波市奥体中心运营模式选择
徐海明(2:13)
论我国民间足球竞赛组织的属性与价值
丛湖平,邓仲坤,罗建英,等(3:1)
文明的对话——第31届奥运会英国成功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启示
李晓敏,龚 波(3:5)
CBA赛事情境中球迷对球队品牌共鸣理论模型的检验
方小强(3:9)
共享理念下杭州亚运会场馆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张 静,任 峰,陆亨伯(3:16)
体育志愿者的长效机制初探——基于杭马志愿服务活动的思考
庄燕菲(3:21)
近30年中外体育治理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刘玉洁,童莹娟(4:1)
网络媒体中体育新闻报道趋向娱乐化的表现及成因分析——以网易、搜狐、新浪网为例
王仅坤(4:8)
大型体育赛事促进杭州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的路径研究
常德胜(5:17)
大型竞技赛事热潮下中国体育综艺节目发展状况研究
左为东,高 嵩(5:22)
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品牌形象感知研究——基于参赛者“网络跑记”视角
焦建玲,柴王军(5:26)
“互联网+亚运会”背景下杭州共享智慧体育平台建设探讨
顾碧威,朱淦芳(5:31)
艺术体操社会化涉及文化方面现状的调查研究
徐 恬(5:36)
中西方体育伦理研究述评
李守培(6:29)
习近平新时代足球运动思想研究
曹帅英,郭金鹏(6:33)
国际体育名城建设实践之比较——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
宋忠良,陈更亮(6:36)
女性健美运动员形象的现实困境及其重塑路径
方 萍,史曙生(6: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体育场馆类APP传播效果的评价研究
刘言君,黄 婷,林建君(6:46)
·群众体育学·
公共性视域下的社会体育组织审视与反思
庄小芳(4:28)
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张 伟(4:33)
宁波市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居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张华平,崔世君(4:36)
新时代高校工会体育工作研究
王 鹏,蒋健保(5:41)
衢州市打造国家运动健康城市的发展研究
张贝尔(5:47)
·体育经济学·
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和特征分析
张 泽(3:25)
浙江省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体育特色小镇为例
林凤蕾(3:29)
大型体育场馆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与优化的研究
——基于济南奥体中心个案分析
张伟兵,陆亨伯,李 瀚,等(3:33)
我国职业足球联赛转播权市场开发历程研究
倪 安,杨 铄(4:12)
体育特色小镇的定位、要素及发展策略——基于江郎山运动休闲小镇的实证分析
朱佳斌(4:19)
大型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协同治理要素探索
杨慕屹,陆亨伯(4:23)
职业体育联赛的竞争均衡机制研究
陈 晨,胡佳澍(5:1)
中国职业足球市场泡沫监管制度构建
朱 博,布 特(5:7)
杭州高校学生健身餐消费动机研究
范楚瑶,郑 芳(5:13)
中国体育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潜力
冯国有(6:1)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难题破解——基于百慕大三角模型
江涵逸,陆亨伯,李 瀚,等(6:8)
运动特色小镇为引领新常态淳安县域体育产业发展实践与探索
沈 军(6:14)
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研究
曹秀珍(6:18)
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及其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探索
陈 品(6:22)
宁波市沙滩排球运动市场化运作研究
马莉芳,方 达(6:26)
·学校体育学·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风险偏好逆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雷 蕾,宋耀伟(1:40)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论校园足球的困境与前景
史友宽,孔松虎,陈 璐(1:47)
后MOOC时代下高职体育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魏 丽(1:51)
“知行统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的启示
尹永佩(1:57)
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陈述保,李爱群(2:56)
基于脑电分析的女大学生耐力素质锻炼效果分析及策略优化
韩 丽(2:61)
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保障机制研究:理论、现状与对策
张新军(3:58)
“校园足球”背景下日本校园足球教育模式对我国体育院校足球项目教学的启示
陈昭宇,易春燕(3:63)
浙江省小学校园足球价值认同的研究
王 涛(3:66)
浙江省高职院校体质健康现场抽测工作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
卢 劼,翁惠根(3:71)
高校体育免修生体质检测评价缺失问题研究——以宁波高校为例
冯 勇(3:74)
教师专业标准制定视角下我国体育教师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林 楠,赵鸿伟,何 宁(4:77)
浙江省城市初中学生2000年与2014年体质比较研究
刘 曼,于可红(4:8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建设探究
李俊峰(5:63)
“六位一体”——当代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发展对策研究
张献科,陈 琳,郭小涛(5:68)
杭州市初中课外体育活动有效组织研究:基于美国“Camp Adventure”视角
李晶琳,赵子婧(5:77)
基于熵权法的阳光体育运动影响机制及效果评价——以浙江省为例
华红光,颜意娜(5:85)
浙江高校体育场馆开放不足成因及对策
方淑琳(5:92)
浙江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赵晓红(5:96)
体育课堂教学中考勤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翁惠根(6:5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量化管理模型的探究——以宁波大学篮球队为例
戚天顺,刘嘉津,刘海洋,等(6:57)
“课内外融合”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童慧儿(6:63)
高校体育俱乐部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初探
陆跃琴(6:67)
自我控制反馈教学法在高职体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以乒乓球为例
张亚平,王晓珑,何 健,等(6:71)
·运动训练学·
科技助力竞技体育——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综述
朱亚成,王 坤,白 婧,等(2:42)
中外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的比较研究
徐敏娜(2:52)
功能性训练的本质探究
王永生(3:49)
健美操女子单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难度比较研究——以2016年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为例
李赟涛(3:53)
体育强国背景下全运会竞赛制度改革的应然与实然
王亚坤,朱亚成(4:50)
球类项目惯性动作分析及运动员负荷特征
冯 锐,陈小平,蔡旭旦,等(4:54)
男子健体和女子比基尼健身赛制的形成及发展
程路明(4:63)
足球脚内侧踢球技术摆动腿运动学特征分析
李 璐,黄传兵,李建朋(4:66)
中国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研究现状与展望
石 芳,陈小平,蔡旭旦(4:71)
从体育文献取向分析浙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
竺 嵘,李 越(5:51)
基于浙江女子1 500m跑运动员备战国内重大比赛竞争力分析的比赛策略研究
俞 捷,童笑梅(5:58)
·运动心理学·
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的模型检验:基于HAPA与TPB两个理论的整合
李 军,何籽玉(1:61)
体育观众观赛动机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谢 劲,孙 南,金晓芳(1:65)
不同反馈条件在运动技能学习“双驱动顿悟模型”中的结构验证
潘丽萍,吕慧青(3:78)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自尊的中介效应
周 赞(3:84)
体质健康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体自尊中的中介作用
马琛杰,张小明(3:90)
移动健身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黄中华(3:96)
城市居民海洋体育风险认知与海洋体育参与意识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性的中介效应
王裕桂,傅纪良(4:94)
阳光长跑对大学男生情绪智力影响的研究
——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王燕飞,施鹏飞,颜意娜(6:75)
体育锻炼对中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路径探索
陈孟忠(6:79)
音乐表象对大学女生800m体测焦虑的缓解效应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洪丽敏(6:84)
·民族传统体育·
结构与形式:巫·舞·武与传统体育起源关系的思考
王 荣,杨学坡,倪依克(1:26)
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动力研究
郭 娟(1:32)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李 晨(1:36)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本质、路径与建构研究
葛耀君(2:18)
浙江省传统体育节庆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思考
李文君,倪依克(2:24)
浙江体育民俗文化研究
林甲换(2: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成因
罗 慧,白 真(2:33)
浙江民间游戏的现代呈现研究
丁璟琳,郭 强(3:38)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的路径分析——以全堂国术为例
吕 志(3:46)
岱山风筝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熊慧娟(4:40)
鲍家拳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存
张开娟,毛 旺,杨伟雷(4:46)
·体育史学·
恽代英学校体育观及其当代启示
华宏县(1:71)
民国时期小学体育教育状况分析及反思与启示
张学海(1:75)
近代精武体育会创始人陈铁生研究
杨韦雷(1:80)
民国时期羽毛球运动在上海的传播
连远斌(2:66)
明代启蒙思想家李贽的养生体育思想管窥
余晓慧(2:70)
·运动人体科学·
针对运动员群体FMS测试评定标准的差异性研究
应春意,胡 挺,潘慧炬(1:84)
运动疲劳对表面肌电影响的元分析
马文凯,赵国华,程 超(1:91)
城市女性孕期闲暇性体力活动与建成环境感知效应研究
朱小烽, 陈为玮, 陈 强, 等(2:73)
与棒球相关的运动视觉研究
朱晶晶,王 犁(2:81)
学龄前儿童气质特征对运动机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陈为玮,张虹雷,张 红,等(2:86)
跆拳道练习者脊柱机能及平衡能力的研究
沈锡昂(3:102)
游泳长距离项目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监控与分析
周超彦,韩照岐,冯连世(4:88)
·运动生物力学·
准备活动中该不该进行静态拉伸?——静态拉伸短时效果的研究综述
吴明杰,阮棉芳(1:97)
老年人姿势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赵 滢,陆阿明(1:105)
下肢生物力学研究现状及研究力量分布
梁志强,李建设,顾耀东(5:101)
·武术·
竞技南拳套路编排内容的定量分析
王 地,林小美(2:93)
基于“群众视角”下的武术公众形象分析武术发展的路径选择
张 涛(2:102)
服饰文化符号视域下武术文化研究
林佳东(2:107)
清末民初武术转型的内在诉求和当代的启示
徐 曼,林小美(4:99)
中国短兵运动主体性困境与策略研探
李培金,马廉祯 (4:104)
武术的修身之本及其实践研究
吴宣廷(4:108)
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进研究
李吉远(6:89)
试析李小龙表达自我的技击思想
王东风,林小美,郭 怡,等(6:94)
明代武学考论
吴阳阳,宋加强,宋 玉(6:100)
《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冠军技术运用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席晓雷,李秀梅(6:106)
·体育仪器器材·
面向虚拟骑行健身的动感单车数据采集系统
李 昕,杨文珍,周 强,等(3:107)
虚拟仿真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综述
邵瑞芳,张 辉,金伟斌(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