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美运动员形象的现实困境及其重塑路径
2018-02-06史曙生
方 萍,史曙生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0 前 言
1986年,第四届力士杯健美赛将女子健身列入正式竞赛项目。30年来,中国女子健美在亚洲健坛已具有显著优势并以稳步的态势上升,逐渐向职业化方向迈进。但大众对竞技健美认知尚浅,对女性健美运动员多持排斥态度,健身健美作为旧时女性“强种救国”最前沿的体育运动,却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遭遇“滑铁卢”;转眼看“维秘天使”,大众对其欣赏推崇的呼声有增无减,同样是身体美的盛宴,女性健美运动员在受众心中的形象和定位却陷入危局,当前也迫切需要重塑女性健美运动员的形象,以紧跟“全民健身”的时代步伐。基于此,本研究试从不同视角剖析我国女性健美运动员形象面临困境的致因,探索解决的路径。
1 我国女性健美运动员形象的现实困境
1.1 遭受负面舆论
女性运动员克服困难,突破生理极限,练就强壮体形时,社会异样眼光扑面袭来,负面评论蜂拥而至。中国妇女报曾刊登《健美女冠军挨骂的背后》一文再现了大众对女性健美运动员的贬损与攻击[1],牟丛,首位获得IFBB职业卡的中国女子健身运动员,在夺得2017年阿诺德传统赛女子形体组别冠军及全场冠军,创造了中国女子健身历史之时,反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谩骂。赢得了世界冠军,却没能阻止键盘侠的人身攻击:“这得天天打激素吧”、“一身健壮的肌肉,真吓人”、“这样还能生孩子?”诋毁言语层出不穷;引来非议的,不只牟丛一人,2016年,成都大学学生涂梦丽在亚洲健身锦标赛中一鸣惊人,获得青年健身比基尼小姐冠军,这位年仅20岁的少女除了拥有精致美丽的脸庞,身材比许多男性还要健硕有力,中国网友对此回以“惊着了”、“不男不女”等嘲讽。
1.2 群众基础薄弱
女性健美运动员与“维秘女郎”相比,同样是身穿比基尼展现身体美,但二者受欢迎程度乃天壤之别,后者身价惊人、追捧队伍庞大、明星效应深远,以国内3大视频网站的2014年(爱奇艺)、2015年(腾讯)、2017年(优酷)的3次“维秘大秀”为例,爱奇艺观看次数为1 239万,评论超过2 000条;腾讯视频观看次数为2 248万次,评论超过3 000条;优酷视频观看次数为1.1亿次,评论超过2 400条(截止2017年12月13日)。从观看次数而言“维秘”的魅力毋庸置疑,评论的统计也显示正面评价为总评价的93% 以上[2]。反观女性健美运动员,其曝光率与知名度低,赛场内观众寥寥无几,现场录制及转播媒体少,视频网站中健身赛事的点击率低则数百条,高则上万条,社会参与范围小,商业价值难以体现,群众基础薄弱且大众接受程度低。
1.3 沦为“情色”形象
部分门户网站、体育栏目载体为吸引眼球,模糊“体育”的本质,刊登女性健美运动员比赛、训练的性感照片,标题粗俗不堪有伤风化,媒介受众也盲目跟风,低劣浅薄的观念和行为可谓是丑态毕露[3];个别健身赛事无严格的动作路线规定,女性运动员在赛台上随意扭动身体,致使体育赛事失去基本的规范性,偏离竞技健美健康发展的轨道,社会大众纷纷流于“色情”、“裸露”等低俗认识。
1.4 排斥肌肉审美
国外女性为了“塑造肌肉”去健身,而国内女性“谈肌肉色变”,参与健身活动最担心的事就是长肌肉,坚持认为“皮包骨头”优于“肌肉饱满”,参加健身就意味着出现发达的肌肉块,并使女性显得“男性化”,所以健身女性最常担心的事就是长肌肉块,认为不符合现代审美[4]。女性健美运动员平坦的腹部,紧致的手臂及性感的腰臀比被视为“女汉子”、“男人婆”,将女性运动员与“反叛”、“另类”、“粗暴”等个性特质捆绑,排斥女性健美运动员所展现的健而有力的身材外形。
1.5 难逃兴奋剂阴霾
2017年的8月可谓是健美界的黑色8月,接连死亡5名健美巨匠,平均寿命仅32岁。2015年国际健联就因女子运动员盲目追求肌肉块头,出现嗓音沙哑低沉、脸颊布满皱纹、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等失去明显的女性特征,因竞技健美而失去生命的女性运动员也不在少数等现象,而取消了“女子健美”这一项目。在我国健美运动迅速发展的今天,禁药的阴霾仍挥之不去,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亚洲运动会上,我们没有欣赏到健美运动员的风采;2012年中国山东海洋沙滩运动会上健美运动被取消了参赛资格[5];2017年数位中国健美运动员被禁赛,使得健美运动逐渐脱离“内外兼修”的本质和初衷。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健美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身体健康吗?难道健身健美会提高人的死亡率?大众将竞技健美与违禁药物紧紧捆绑,产生了“女子竞技健美——死胡同”的观念。
2 女性健美运动员形象陷入困境的致因分析
2.1 性别刻板印象的桎梏
竞技健美作为举重运动的分支,象征着力量、强健、生命旺盛,但社会期待中的女性是温柔、依赖、被动、顺从的,女性从事健美训练,与社会期待女性表现的特质相冲突,外表与女性阴柔娇媚、身材纤细的传统审美观念相悖,相比起男性运动员具较少的正面性,社会大众将性别刻板印象当做评判标准,认为女性只适合进行强度低、对抗性弱、无侵略性的运动项目,忽视隐藏于运动员背后的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女性健美运动员的理性判断。
2.2 商业价值尚未开发
NBA球星、维秘女郎都是在整合营销理念引导下与媒体共同打造出的成功形象,姚明退役后3年商业广告代言费超12亿元,孙杨在后“里约奥运”时代,商业价值超过诸多一线明星;当前我国的健美赛事只注重了赛事运作及赛场环境的包装,而对运动员个人形象的设计,尚显空白。女性健美运动员受欢迎程度不仅仅依靠竞技魅力,其商业价值也不容小觑,健美运动员青春活力的形象本应与时尚健康类产品之间具备良好的契合度,但纵观商业市场,对其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包装和宣传却寥寥无几,造成了女性健美运动员商业价值的浪费,缺乏对健身明星资源的有效开发。
2.3 网络媒体的多元化报道
女性的体育参与经历了曲折的演进,现代传媒对女性运动员的报道呈多元化价值倾向。早在1986年,国家体委按照国际健联赛程规定:健身比赛的衡量标准在于肌肉和体型,女性运动员需身着“比基尼”赛服进行比赛[6]。在传统体育项目中,女性运动员的形象多以运动中的形态呈现,在纯粹的体育精神的束缚下,其视觉呈现很少会受到社会文化与道德的审视和批判,但在竞技健美中,一切因运动员身着比基尼赛服而显得十分敏感,尽管评分规则对运动员们提出了动作庄严大方、眼神严禁轻佻等要求,但在娱乐至死、感官刺激至上的今天,网络媒体使健美运动不可避免的走向娱乐化、情色化道路,当女运动员的形体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似被搬上了“货架”取悦男性受众的物品,网络媒体为提升关注率与点击量,将体育娱乐化和体育被娱乐本末倒置,报道的落脚点皆放在女性的形体、穿着及肢体暴露点,让性在体育界大行其道;健康的审美体验丧失殆尽,对女性健美运动员的形象构建日趋娱乐化。
2.4 遵从男性的审美期许
我国女性身体的审美在各个特定时期经历了不同崇尚:盛世唐朝的丰硕之美;宋元明清的瘦削阴柔之美;建国初期的健康朝气之美;文革时期的中性之美,现如今女性一味追求骨感纤细之美,瘦身从原本健康的生活方式变成社会潮流,“全民健身”演变为“全民瘦身”。在一项随机调查中发现:77%的女性对自己的身材或者外形很不满意,其中有65%的女性认为自己偏胖,但通过BMI测量这65%的女性可以看到,真正属于超重或者肥胖的仅13%[7]。为了减重她们进行催吐、打针、吃药、节食甚至断食等偏激手段,这些非理性的瘦身行为都是以男性的审美标准及价值体系构建的,就连网络传媒的话语权仍把握在男性群体手中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市场上流行的化妆品、健身广告、医学美容等都在鼓励女性将自己改变的更加符合男性审美观念,萨特曾对这种审美妥协评论道:“当别人看着我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被审查的对象”[8]。男性审美期许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女性将纤细孱弱的身体作为资本求得社会价值和地位,而忽视内在及身体是否真的健康。健美运动作为本可以为女性承担其身体美塑造任务的运动,却被弃之不用,大众一味追求身材细瘦的形体观念将女性健美运动员视其为不符合社会审美的另类。
2.5 追名求利的负效应
健身竞赛相比于其他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借助任何器械道具,以人体本身为评判目标,通过动作展示来表现出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发达水平和匀称程度。除了造型动作的表现力,身体维度、肌肉分离度、饱满度成为裁判员考量的重要标准,这就驱使运动员们冒着健康与生命危险去追求肌肉量,更有诸多商家打着“帮你为肌肉整容”的名号在朋友圈、公众号、网站公开宣传、交易,运动员们乐此不彼地进行购买。本身大多数女性运动员的备赛过程就会对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脱水:使用极端的手段降低体内的水分、盐分含量;体重循环:赛季和非赛季体重差距较大,大幅度的快速增加或减少体重对身体器官不利;这时候女性健美运动员若为突破生理限制,追求高额奖金而服用利尿剂、代谢或激素调节剂等,更会导致心律不齐、心脏衰竭、免疫失常、猝死等严重后果。女性健身是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矛盾的世界,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脂肪才能维持身体正常运转,但为了比赛求胜,给人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部分运动员铤而走险,甘心与恶魔交易。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女性健美运动员徒有强大的身体,形象却缺乏发展张力,陷入困境。
3 女性健美运动员形象重塑的路径
3.1 修正认识,加强社会良性互动
竞技健美运动要求女性运动员接受长期的、系统的器械训练,但长期训练的结果并不一定使其在形象与个性上发生负面改变,“健美”不仅是女性运动员追求训练过程“技能的美”,也是身体“矫健的美”,更是品质“升华的美”,如果她们因展现健康的形体,传播自由意识所承受的代价是社会对其的鄙夷,那么我国的健美运动将永远在夹缝中赖以生存。另外,任何一个社会印象的锻造都是多方面的过程,要修正社会对女性健美运动员的印象,群众体育需承担起为女性健美宣传推广的角色,“社会—政府—协会”应借鉴其他运动项目,举办女性健身竞赛、健身宣传讲座等活动,允许、鼓励和支持女性健美运动员参与公益广告和社会活动;当下社会群体对女性健美的认知仍停留在肌肉块的基础上,新闻媒体要积极传播健美运动的文化内涵与功能价值,使大众认识到女性健美运动员是追求力与美的运动群体。运动员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的盛行时代,可在网络中上传比赛、训练、生活记录(文字、图片、视频)等,运用自媒体随时与公众、健身爱好者进行互动交流,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形象传播平台,女性健美运动员要提高使用新媒体、挖掘新媒体资源的能力,让自身信息更加便捷、有效地传递给受众。
3.2 突出项目特点,打造健美明星
随着我国竞技健美的发展,职业化将是一大趋势,女性健美运动员的职业化与商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她的形象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开发她的价值功能在于将其真、善、美的表层认知和真实内涵传扬出去,并发挥正面作用。女性健美运动员作为健康靓丽的代名词,可以以鲜明的形象性和巨大的感召力激起大众体育健身行为、满足体育消费心理,极具商业价值。健美组织要注意吸收与融合其他社会文化形式,加强与相关产业合作,针对大众需求和项目特点挖掘优秀女性健美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例如健身产品的广告代言、体育题材的影视参演、健身公益服务等,体育是人性化最原始的竞争,女性健美运动员充当品牌代言人是一种更真实动人的人性关怀体现。健美明星的打造,必须通过大众媒体与其联动,他们将女性健美运动员明星化,并加强必要的美化,成为他人模仿的对象、凝聚社会向心力。长此以往,健美明星所产生的效应逐渐在受众中传播,促进了女性健美运动员的身份认同。
3.3 严格约束,防止健美“被娱乐化”
体育的原始目的乃游戏,通过游戏娱乐大众,当今体育的娱乐化可看做是体育本质的回归,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竞技健美——身体的舞台成为了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精神却萎靡低俗的表现场域,为及时遏制这场“瘟疫”的蔓延,必须从源头上加以遏制。第一,政府部门应出台针对健身比赛的法规及条款,要监控健身竞赛现场及各类大众直播平台,阻断媒体不合理的商业化报道行为;第二,强化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使其充分了解到健身竞赛在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更应注重体育精神,从而更好地肩负起社会舆论导向与现代审美导向的职责;第三,健身竞赛组织要严格把握高水平赛事的运行与大众推广的“度”,如何在保证项目的纯洁性的前提下,张弛有度地驾驭“娱乐要素”,场地上要合理安排女性运动员换衣间、休息处,规范项目要求,对做出不合时宜的动作姿态的运动员进行及时调整,杜绝赛场上出现情色元素;第四,每一位审美客体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透过身体表象看内在,培养理性辨别女性审美的能力,维护健身文化;女性健美运动员也要正确审视自身形象,加强自身管理与约束,拒绝色情表演,推动竞技健美的和谐发展。
3.4 树立理性审美,引导健美生活化
要重塑女性健美运动员的形象,必须将女性从“女为悦己者容”的泥沼中解放出来,倡导健康的审美观念,女性要摆脱社会潜在设定的女性角色定位,改变男权社会产生的病态审美标准与商家打造的纤细骨感形象,将健身与审美文化相结合,在身体锻炼中体验自我价值,用自己的态度观念审视女性身体美,而不是只考虑社会与异性的观赏性(身材是否纤细、外貌是否俏丽)。健美是在“健”的前提下寻求美,女性需正确认识它的运动价值及锻炼功效,通过健康科学的训练手段雕塑优美形体,这种以“健康”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本就是一种美。学校作为大众群体踏入社会前的生活场域,也有责任倡导审美教育,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增加对女生的审美观照,提升审美情趣,使学生离开学校后,仍保持形体健美塑造的积极性,树立明朗的形体健美观念,成为身心健全的“美女”;网络信息平台、娱乐节目等传播媒介要以女性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创新活动形式,传播形体健美文化,将健美运动融入到女性日常生活中,营造健康愉悦的健美氛围,从而提高对女性健美运动员的认识。
3.5 内外兼修,规范多方个人行为
在我国竞技健美呈大好态势之时,违禁药物仍在圈内大行其道,科技的滥用严重阻碍了竞技健美的绿色发展、女性运动员形象的塑造。因此,加大对兴奋剂的打击力度刻不容缓。首先,抽测备赛周期内的运动员;加大禁赛年限及罚款额度;充分利用媒体覆盖的优势引入信息披露制度,对确实使用违禁药物的运动员,通报于协会网站,使信息公开透明以警醒他人;2018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已公布禁药名单及禁赛物质,我国要积极走出去,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监测技术和水平;健身健美组织有义务开展反兴奋剂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运动员的诚信建设,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引导健美运动员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价值观;裁判员队伍要提高执裁水平和业务素质,认真学习健身竞赛评分细则,还竞技赛场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健美运动员还需提高文化素养,让文化素质内化为个人品质,使个人的气质有机地融合在形象中,强化技术水平,提高竞技成绩,增强价值的创造能力;教练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制定科学高效的训练手段与饮食计划,训练过程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承担起监督义务,对所带运动员进行道德教育及人文关怀。
4 结 语
女性问题从来都不单是女性自己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问题[9]。大众要学会用健康积极的眼光观照女性健美运动员卓然而立的形体,运动员要准确定位自我形象,也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积极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在“互构”的过程中重塑形象,实现社会价值。在大众文化和媒体信息迅速更新的今天,探索解决女性健美运动员形象的现实困境,不仅有助于推动女性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加速唤起了社会大众强健身心的生命意识,更符合人类对生活和文明的美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