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问题探究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例

2018-02-06缪关永邢开蓉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全州文化产业

缪关永 邢开蓉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政治理论教研室,云南 景洪 666100)

文化小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成熟的文化小康离不开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西双版纳州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多民族地区,国境线长966.3公里,居住着13个世居民族,文化极为丰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小康,不仅是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需要,是实现西双版纳州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谱写中国梦西双版纳篇章的必然要求。

一、西双版纳州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

在建设文化小康道路上,西双版纳州坚定文化自信,时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在突出西双版纳特色,做大“西双版纳”文化品牌的道路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大型节庆文化品牌日益响亮。西双版纳州一直着力打造“东方狂欢节—西双版纳泼水节”国际品牌。每年傣历新年节期间组织泼水狂欢、龙舟表演、孔明灯祈愿、赶摆等传统节日活动,同时举办边交会、民族文化大展演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逐渐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颇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节。

2.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彩。西双版纳州积极组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化活动,扎实开展“三下乡”活动,广场文化蓬勃发展,文化惠民落实有力。仅2017年,西双版纳州举办了全州农民工文化艺术节、“西双版纳新声音”原创歌曲音乐会、“水韵娑罗·霓裳羽翎”创意民族服装赛迎宾晚会、“桑康比迈·音飞喃呢”迎新音诗画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30余场;完成省文化厅“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西双版纳站32场巡回演出;文艺团体送戏下乡演出290场;全州“三馆一站”抓实免费开放服务工作,举办书法绘画、舞蹈器乐、“普洱茶文化图书馆”创新服务等辅导培训班597个;等等。[2]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西双版纳州文艺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项作品获各级各类奖项,获得社会认可。自“十三五”开局以来,《西双版纳的黎明》 《排角姑娘》和美术作品《吊瓜花》三项作品荣获云南省政府群众文化最高奖“彩云奖”;舞蹈《吉象鼓舞》荣获“全国鼓舞邀请赛”魅力鼓之星奖,布朗族双人舞《串花》入围云南省第十一届青年演员决赛。

(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西双版纳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坚持城乡统筹、普遍性等原则,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十二五”末,全州农家书屋达307个,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完成了勐腊县文化馆新建工程,州图书馆和景洪市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全州共建成413个农村综合文化室,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100%。全州农村文艺队达3214支,建成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州级支中心、3个县级支中心、31个乡镇农文网培训学校,推进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和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全州公共图书馆、13个边境乡镇文化站及54个边境行政村均配备了数字文化驿站公共文化一体机等设备,实现了全州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3]

(三)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西双版纳州文物保护单位以全面普查为基础,深入勘探调查为抓手,县(市)、乡(镇)、村“三级”联保责任制体系为保障,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非遗申报成效显著。至2018年2月末,全州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3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10人,项目数和传承人人数都位居全省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达25个。[4]积极开展传承人培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展示展演活动,进一步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全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个,有2家国有博物馆,全州馆藏文物达3720件。[5]

(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西双版纳州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产品生产暨销售、民俗节庆及会展等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扩大文化消费,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016年,全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8.7亿元,占GDP比重为5.1%,主营业务上亿元的文化企业已达6个。[6]以展现民族精髓为切入点的“澜沧江·湄公河之夜”“傣秀”等文化精品产品,年观众超过200万人次,实现产值上亿元。[7]不仅如此,傣族竹编、傣族造纸、傣族慢轮制陶、傣族织锦等7家文化产业合作社的成立,以及勐养曼掌文化农庄的建成,打破了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发展城乡二元不平衡的格局,实现文化区域协同发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新气象日益显现。

(五)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西双版纳州“一州连两国”的地理位置,以及与东南亚文化存在“同根同源”的特殊性,为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发展新空间提供了契机与动力。西双版纳州组织举办“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积极参加“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老挝波乔省木棉花节”“泰国国际丝绸节”“缅甸阿卡‘嘎汤帕’节”等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对外文化交流,成效显著。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展”、“春雨工程”广东省文化厅文化志愿者西双版纳行、“金秋风采”全国中老年舞蹈展演大赛等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彰显了西双版纳州地方文化特色,凸显了文化品牌的效益。

二、西双版纳州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足,标志性文化设施稀缺。缺少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大剧院、艺术培训中心等活动场馆,削弱了西双版纳州承办大型文体和其他活动的能力。第二,公益性文化建设用地难以落实,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困难。因资金问题,全州文化馆、图书馆等硬件设施达标少。

(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文化小康建设的重点难点在基层、在农村,是文化小康建设亟须补足的短板。第一,农村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农家书屋、农民活动场地、文化传承基地、村史馆等设施不完善或无法满足所需。第二,农村现代媒体、通信和网络设施依然薄弱。第三,农村教育资源有待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难以满足需求,农民学文化、学技术难觅去处。因此,在补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之际,更需关注如何合理打通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寨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较低

1.文化市场区域发展不协调。从全州一市二县三区看,文化市场及相关企业主要集中于景洪市。2016年,云南省30个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市、区),唯有景洪市位列5个一等奖之列,而勐海、勐腊及“三区”未列入获奖名单。2016年,全州联网直报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的25家文化重点发展企业中,景洪市独占18家,占72%,而分布在其他县市区的仅有7家,占28%。[8]文化市场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健全,影响西双版纳州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文化小康建设。

2.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缺乏。从过去10多年的发展看,西双版纳州文化企业整体发展依然处于“小、弱、散”状态,规模化程度低。截至2015年底,全州共有各类文化经营户1005(家) 个,但是,联网直报文化重点企业只有25家,占全州文化企业的2.49%;主营业务上亿元的文化企业只有6家,占全州文化企业的0.597%。文化产业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低,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滞后,缺乏真正有竞争力、上规模、上水平的龙头文化企业,产业优势不明显,发展环境不理想。

3.新兴文化产业的比重偏低。从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的业态看,主要为旅游公司经营管理公园、民族歌舞表演、木雕工艺、珠宝玉器等,而新兴文化产业开发和实践较少。虽然西双版纳州已有全国首个文化农庄——曼掌文化农庄。但是,相比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而言,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低、发展力度不够。

(四)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

第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在保护和传承文化方面的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力度不足,引导不够,缺乏动态化、常态化的推广及追溯非遗传承人关于非遗文化的新进展、新突破,由此导致非遗项目个人化、地方化,无法在较大范围产生影响。第二,文化人才队伍较薄弱,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艺术创作、非遗传承、文化科技等领域,缺乏领军人物和创新型人才。第三,文艺创作推陈出新,但在普惠大众、提升社会影响力方面有待努力。西双版纳州精品文艺创作成果颇丰,但是,此类作品在市场上却较为少见,民众对此类作品的知晓率低,也就无法将又好又新的作品有效推广给大众,导致群众对全州文艺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新突破不太了解,也不甚关心。

(五)异质文化渗透,维护主流文化安全迫在眉睫

西双版纳州作为边疆多民族地区,是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异质文化以多形式、多渠道渗透到大众文化生活中,已对西双版纳州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安全造成影响。“三非”问题(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毒品走私、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涌现。境外宗教渗透形式多样,目的隐蔽性强,扰乱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传播。境外某些组织对西双版纳州边境线沿线偏远贫困的拉祜、哈尼等山寨,以同劳作同命运,为村寨生病儿童提供医疗、为贫困家庭送温暖等方式和小恩小惠,宣扬“感谢上帝赐予一切”和西方价值观等渗透活动,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同时,“有寺无僧”的现象突出,西双版纳境内有587名外国僧侣主持在从事佛教活动,超过全州佛教僧侣主持总数的1/3。境外僧侣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理念了解不深,多从外国文化理念传播教义,由此导致文化理念传播出现偏差,更为甚者,歪曲我国主流文化,影响边疆民族地区信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科学认知。

三、新时代加快西双版纳州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1.政策“快”,效率高。第一,要不断完善补足公共文化建设短板,修建除“三馆一站”之外的地标性建筑群,诸如城市剧院、城市少儿图书馆、少儿文化宫、老年活动场所、大型体育场馆及农村的一些大众活动场所。第二,落实这类项目时,政策支持有力,建设规划、建设用地等要素实施到位快,时间成本花费低,才能为快速有效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政策全,短板少。西双版纳州在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中困难重重,尤其是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较突出,除向上级单位申请支持,向薄弱的财政争取补给,更重要的是转变方式,探索“PPP”、众筹等模式,向市场、向社会预售各类场所经营权,以多种方式破解资金难之类的问题。因此,要强化政策研究,制定切实可行,全面、科学的政策是有效破解公共文化建设中诸多瓶颈和症结的关键。

3.政策准,活力强。要全面提升西双版纳州公共文化建设,同时让其保持可持续发展,焕发文化魅力,激发城市活力,就要运用精准思维,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即要准确定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精准而可行的规划方案,尤其是政策层面精准支持,精准培育对象,精准推进重点项目等。

(二)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

1.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第一,加快推进全州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达标工程建设,创建“一县(市)一品”文化精品和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全面实现乡镇(街道、农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四个有”(即有综合文化室、文体活动广场、文艺活动品牌、体育活动品牌),努力推进自然村和社区文化惠民工程“十个有”(即有文化室、文体活动场地、村史馆、宣传栏、广播电视室、科技培训室、文艺队、篮球队、西双版纳报、管理制度)。第二,深入实施“小广场大喇叭”“边疆数字文化长廊、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边疆文化长廊”等惠民工程。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实现群众文化服务接触零距离。尤其是对贫困村寨,不仅要加大物质层面的扶持,落实好文化工作开展的基本设施,更需要在精神层面加以引导,让其从文化中感受扶贫的真谛,真正实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志。”

2.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第一,加大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强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的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农民工文化节、民族传统文化节。第二,进一步做好“免费开放服务”。探索和创新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农场)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和社区文化中心的活动形式,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第三,在发挥寺庙传经授教的作用的同时,拓展寺庙在文化道德课堂、法治宣传讲堂、议事评理公堂等方面的功用,使宗教场所也能成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点,为传授民族文化,传播文化正能量发挥更大作用。第四,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服务精准度。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实现群众文化需求精准对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文化惠民的精准度。积极打造“西双版纳州文化云超市”,充分利用“文化云”平台,使广大群众能通过菜单式浏览,订单式选择,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点单,我服务”的供需精准对接。第五,激发群众积极性,增添文化供给新活力。要从部门“独唱”向居民“合唱”转变,着力增强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要制定鼓励政策,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小康建设;鼓励大众自助成立诸如民间图书馆、民间曲艺中心、民间文化队等组织,缓解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西双版纳州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创新保护模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开发应用,从而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1.提升保护和开发水平,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魅力。实践证明:只有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水平,才能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此,西双版纳州要深入做好古寺、古塔、古寨、古道、古树、古茶等的调查勘探及抢救性工作,详细记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名录,丰富人文底蕴,为打造“文化名州”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结合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发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价值,使其焕发新活力。

2.打造传统文化大数据,着力扩大文化影响力。要有效保护与发展西双版纳州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影响力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在全球化和多媒体时代,要有效提升西双版纳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就要打造西双版纳州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态数据化管理。实施“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讲述西双版纳州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更是传承西双版纳州各民族群众的历史和文化生活,向世人展示多姿多彩的西双版纳州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影响力。

(四)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制定符合西双版纳州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逐步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解决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中的关键问题。为此,第一,要调查摸清文化资源情况,深度挖掘,根据资源分布状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行业、配套措施等内容,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第二,要抓好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挖掘传统手工业,培育壮大傣族传统造纸、傣族织锦、慢轮制陶、象脚鼓制作、普洱茶制作等非遗项目产业。第三,培植、壮大文化娱乐产业。加强对文化娱乐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做大做强做优品牌,积极探索经营的新模式新业态。第四,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以普洱茶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为基础,发展茶文化经济;坚持以文化为旅游的灵魂,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镇建设和景点景区的品位,增添旅游商品的独特性和民族性;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展现热带雨林文化;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区位地域特点为基础,推进磨憨、打洛等口岸文化建设。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文化农庄建设工程,开发农耕文化和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推动村落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

2.精准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品牌。第一,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通过引导、扶持、鼓励及市场机制运作,使优质资源向优秀企业集中,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小、弱、散”的问题,形成文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局面。第二,要着力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文化集团,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第三,要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品牌,依托品牌,扩大影响,拓展市场。

(五)创新推进文化建设,为文化小康提供动力源泉

1.创新文化管理,激发文化活力。文化管理在推动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的转换。对于西双版纳州国有文艺团队,要运用新思维,创新管理模式,破解技术人员编制难题;积极筹建国有文艺团队旗下的文艺公司,走政府+市场模式,将文艺精品积极推向市场,实现文艺作品市场化,技术人员明星化。

2.创新文化运作机制,提升运行效益。西双版纳州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文化市场发展而言,可谓开拓空间巨大,潜力无穷。要做强做大西双版纳州文化市场,第一,实施文化市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防止文化市场竞争乱序。无论从设计还是实施,西双版纳州文化市场需从“一市两县”加“三区”全方位考虑,强化区域协调发展,走特色鲜明的精品文化发展路线,避免低质、重复的低俗文化发展模式。第二,要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探索多渠道、多样式的文化发展路线。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企业的推动。西双版纳州要积极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为西双版纳州文化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文化企业要有大格局大思维,结合地方文化,努力打造文化精品。

3.文艺精品广宣传、入人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对于文艺精品,西双版纳州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尤其是获奖作品,每年应编写文艺精品史册,组织构建精品文艺数据库。同时,要积极探索文艺精品大众化,组织文艺精品汇报表演,力争使各族群众对文艺精品耳有所闻,论有所知,由此增添群众对西双版纳州民族文艺事业的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发展的自信心。

4.拓展创新方式,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要注重培育文化人才,创新培育机制,改善培育环境,对接州外友好城市、帮扶城市,实行人才“本地学基础+外地提技能”互相培育模式,把有潜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送到文化先进省市学习。要实行“名师+”系列活动,全州文化名师为青年才俊指点迷津,邀请与西双版纳州有关的文艺名家,到西双版纳州为文化工作和人才培养传经送宝。要设立西双版纳州文化发展基金,对州内推动文化工作有突出贡献的文化精品创作者、文化宣传者等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在积极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的基础上,创新人才评定机制,积极探寻民族文化传承人。探索如何将各民族的民间艺人、民间文化突出贡献者融入“人才队伍”,诸如西双版纳州“茶人”“药人”等民间艺人,将其纳入人才数据库,使其在做好民间“文化使者”的同时,为西双版纳州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第三,加大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要以更为灵活的措施吸引人才,将引进人才如同“招商引资”一样,以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衡量文化技术型人才,以成果共享机制激励人才。要全面推进互联网+人才网络体系,促进更为全面的文化人才体系建设。

(六)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文化影响力

1.巧接地缘文化优势,加大对外文化交流。西双版纳州“一州连两国”的地缘优势,与东南亚国家“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蕴,为其加大对外文化交流打下坚实基础。在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加大文化交流之际,更要注重文化友谊、城市友谊,扩大城市朋友圈,积极结交朋友,为进一步拓宽西双版纳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供现实保障。

2.抢抓发展机遇,提升文化影响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带”、勐腊(磨憨) 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建设,给西双版纳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抢抓机遇,加大力度、拓宽领域,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重点,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第二,积极做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力争在国际舞台有新突破、新气象,彰显文化西双版纳,自信西双版纳,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构筑文化安全墙,抵御外来消极思想文化的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州全州文化产业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泸西县总工会:全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会议在泸西召开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在西双版纳开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