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复兴情怀
2018-02-06周孟雷
周孟雷 赵 剑
(空军工程大学 航空机务士官学校,河南 信阳 464000)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习近平强调:“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3]这些论述,既是对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的贴切表达,也是其个人的民族复兴情怀的真情流露。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复兴情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裨益良多。
一、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复兴情怀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都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4]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复兴情怀,当然也不例外。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振兴中华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经世致用思想等等,都对习近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源于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思想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打断了其独立发展的历程,中国从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自此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前赴后继,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经世派的代表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其中后者著有《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其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提出了“自强”“求富”思想以及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观点。中日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所有这些方案,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先后失败了,但几乎每一种方案都在当时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其影响所及,既有当时那代人,也有后起的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无一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其中当然包括习近平。习近平指出:“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情景就痛彻肺腑!”[5]这句直抒胸臆的话,道出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习近平,对这个国家的深入骨髓之爱。也说明了习近平对于近代以来有识之士的各种救国方案是谙熟于心的,这些救亡图存思想无疑成为其民族复兴情怀的重要思想源头。
(二)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振兴中华思想
1911年,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6]这是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的民族复兴情怀。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怀,是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思想深植于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反映;当周恩来走上革命道路的时候,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怀就演变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振兴中华思想。事实上,“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是由孙中山最先喊出的。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7]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次年党的二大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便扛起了“振兴中华”这面大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8]1935年,当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的态势日益明显,中华民族日渐危急之际,毛泽东发出了怒吼:“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9]这个宣言,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光复旧物、振兴中华的坚强意志。此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血战,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英勇奋进的英雄史诗,“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0]这个历史,习近平是熟稔的,也是非常敬佩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振兴中华思想,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其民族复兴情怀。
(三)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挚爱与持久涵养
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特有的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国人百折不挠、历经磨难而弥坚。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其中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所在,这使习近平甚为挚爱,从而积淀深厚、涵养持久。例如,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就影响并规范着他的言行。他曾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12]又如,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历来是中国传统士人所秉承的信条之一,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他们往往能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这些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习近平。他在就任总书记之初,就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3]所有这些都说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挚爱与持久涵养,使习近平获益匪浅,从而怀抱深沉的民族复兴情怀。
二、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复兴情怀的主要内容
(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内政方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4]近代以后,中国落伍了,从而遭到了西方列强空前的摧残、蹂躏,其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然而,中华民族不甘屈服,坚决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展现出光明的前景。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5]这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民族复兴梦与个人幸福梦于一体,既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同时又属于每一名中华儿女。就国家层面而言,中国最终将会重新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2.外交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强必霸不是中国的历史传统,更不是我们今天的政策选项。因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16]所以,中国不会因为实现了伟大复兴而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习近平指出:“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17]并且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8]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9]这说明,中国将发挥正能量,成为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中国将会充分发挥自己在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更多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中国将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国强必霸的历史惯性,和世界各国一道打造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即人类命运共同体。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既改写了昔日大国霸权扩张的发展逻辑,也改写了大国崛起后称王称霸的历史宿命。……中国的强大意味着国际霸权格局必将走向终结,意味着‘强而不霸’将取代‘国强必霸’上升为新的历史逻辑,意味着人类有望迎来一个没有霸权的新时代。”[20]这是习近平的民族复兴情怀在国际政治方面的终极目标。
(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1.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2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在文化上,就是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则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二者之间,习近平显然更看重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后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最终标志。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5]这就是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体现在文化上,实现以文化的自信带动民族的自信、以文化的复兴支撑国家的强盛。
2.中华文化必将在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中实现伟大复兴。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2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27]这就是说,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既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与消极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必将在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中实现伟大复兴,而中国共产党则担负着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三、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复兴情怀的当代意义
(一)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8]“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29]这说明,习近平的民族复兴情怀,不仅关注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也关注个人的发展进步;不仅关注本国的发展壮大,也关注世界的和平稳定。
党的十九大已经规划了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战略,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习近平强调:“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0]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需要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领导,维护自身团结,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为这个伟大事业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党的领导是关键,而全国人民包括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则是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习近平的这个伟大号召,必然能够获得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也必然能够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二)有助于坚定当代中国人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1]中华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不该抛弃,而应坚持和发展;不该废置,而应继承和弘扬。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立德树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这个核心思想理念牢固沉淀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日常行为之中,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在其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民族气质,开创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个核心思想理念对于当代中国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2]“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4]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强大的适应性。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立德树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所以,我们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增强中华儿女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35]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以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求实现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也要求实现精神文明的快速提振;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物质文明支撑精神文明进步,精神文明反过来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36]“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力支撑。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为这个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9]这就是说,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也一定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个国家治理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乃至创造出辉煌的文明体系厥功至伟。“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体系是非常早熟的一种政治文明形式,不仅成功地保持了几千年从未间断的文明传承,而且国家治理成效和社会文明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40]
习近平认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我们借鉴古代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41]
关于反腐倡廉建设,习近平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42]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坚定文化自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其中,借鉴古代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