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以唯物辩证法的视角

2018-02-06卢志华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特色时代

卢志华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历史担当与人民情怀,砥砺前行,励精图治,开创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新局面。伟大实践促生伟大思想,五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历史性地定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置可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在党内外、国内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和两个主要因素分不开:一是实践性,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居安思危、鼎故革新与砥砺前行,党风、政风、民风焕然一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P8)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机制不断成熟,各项保障体制不断加强,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长久永续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由此,赢得了党心民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二是理论性,即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初心,始终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在对时代导向、当代中国国情、科学社会主义内在规定性三者的正确把握中找到出发点、落脚点与切入点,形成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将其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丰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正是十八大以来二者的交汇,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支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现实基础。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性与人民性的逻辑统一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P20)因为党的前途与命运不仅仅关乎党本身,还关乎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前途与命运,这是在近代革命与建设中得出最根本的政治逻辑,因此,没有党的建设,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就没有了根本的内在支撑,一切也无从谈起。因而,以卓越的党建促进系统的治国理政,是当代政治不二选择。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弱化。现代化建设进行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要进行到哪里。党的建设应与现代化事业同谋化、共布局,并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个观点。我们是从人民中来,当然要依靠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与忠诚于人民。人民性不仅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立场,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最根本的政治战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放手发动人民,忠实服务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然。同理,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只有继续树立坚定的人民性,背靠强大的阶级力量,才能更加无私与无畏,才能一往无前地破除各种改革的难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一是,党的领导是人民力量充分被引导、集聚和发挥的最高保障;二是,人民又是党的执政根基和血脉,脱离了人民,党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合法性就会遭到破坏。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党性与人民性好比硬币的两面,彼此不可分离,即党性本身包含人民性,人民性本身也包括党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形下绝不容许将党和人民对立起来。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现代化历史取向与社会主义内在规定性的逻辑统一

一方面,“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取向”,[2](P75)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途径。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现代化的规律,在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贯穿着现代文明的价值要求,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而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全面纳入现代化的要求,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历史趋势的认识与追求,“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与现代化的历史取向有机统一起来”,[2](P75)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全面、完整的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当代中国的科学价值,并始终如一地贯穿到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在这五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反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反复重申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反复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主体地位,并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共同富裕等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和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专题论述摘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党是最高政治力量”[1](P20)、“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1](P20)、“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P26)等政治原则,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内在要求,并以此为逻辑,全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和共同富裕等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社会主义追求现代化是完全符合历史的发展逻辑的,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原则又是现代化价值取向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外来文明吸收与中华文化底蕴的逻辑统一

一方面,早在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就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P37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行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自觉,和全新的视野、开阔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兼收并蓄,不断将外来的文明内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综合国力提升的驱动力。在这五年中,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投资银行、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的部署,其中一大重要的战略效果就是可以进一步借鉴和吸收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多渠道注入活力,进而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外部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P34)诚然,“以开放引文明,以文明促发展”的思路是基于近代历史教训与当代发展要求相统一的必然逻辑,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1](P34)的内在动因。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P16)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是当代中国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不竭动力。孕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其包含的哲学思想、大一统思想、廉政思想、军事思想、生态思想及中医药文化等都对当代有独特与不可估量的价值。革命文化是党的光荣历史的精华,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牢记使命的精神指引,是坚定理想信念和拧紧“三观”的持久动力,也是从根本上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和教育下一代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基于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与时代特点相统一的结晶,是指引当代社会前进的精神指南,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并将文化自信列为“四个自信”之一,进而将文化纳入党内政治建设的范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P40)“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41)这就为文化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作了明确定位,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挖掘、发展中华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将两者统一起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近代即有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及时、稳妥地将古今中外贯穿起来,将外来文明与中华文化统一起来,结合党的光荣历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时代特点,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逻辑统一

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5](P35)近代历史无情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梦想,是全体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二者高度契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民族责任与历史担当,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民族脊梁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锐意的进取精神,坚定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进而为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为中华民族最长远、最根本、最持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P3)不置可否,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作为根基与力量之源,把“人民拥不拥护,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价值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实行扶贫攻坚战略,立志建成经得起历史与人民检验的小康社会,兑现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中国梦是人民的中国梦,因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应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其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切实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的逻辑统一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正确分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等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纲举目张,有针对性地抓住了重点,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以雷霆之势加以处理,“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P8)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刮骨疗毒的魄力全面从严治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以巨大的历史担当,打响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促,成绩显著,从而在关键时刻清除了党和国家内部的隐患,破除了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彰显了共享的理念追求,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进而更好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赢得了党心、民心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作善为”、“钉钉子”、“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创业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政贵有恒,治须有常”,纵观十八大以来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结合实际、举一反三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始终贯穿着“打基础,管长远”的规划取向,坚持将时代特点与未来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把好思路、调好方向和扫清障碍。以经济新常态判断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它虽然让经济增速放缓和导致部分产业迎来转型的阵痛期,但却在长远上为经济持续、健康、强劲发展破除了旧禁锢和注入了新活力,对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转型具有深远意义。因此,“久久为功的干事定力”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更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责任担当,其背后终究是党性、人民性与历史性的高度契合。

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雷厉风行的革新是基于经济社会转型中积冗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深刻考量,久久为功的干事定力是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合理把握,前者为后者赢得了时间,后者巩固了前者的成果,两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深刻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始终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对当代中国世情党情国情的科学把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全面继承与发展,又是对世界形势与时代要求的及时回应,将历史与现时、继承与发展、世界与中国的内在逻辑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体系,是当代的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