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对策探析

2018-02-06鄢灵慧周云刘华宝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辟谣谣言公众

鄢灵慧 周云 刘华宝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31)

一、现状

现阶段,网络谣言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性:

(1)语言的煽动性

网络谣言深谙公众心理期待,议题充满了爱国情怀、心灵鸡汤、诚恳建言、科学知识、生活常识、自我满足和意见诉求。常见的网络谣言用词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深厚的人情味、自豪感,语言具有极强的煽动性,以吸引公众注意,戳中公众兴趣点,赢取公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

(2)形式的雷同性和传播的常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公众往往会依据接近性原则来加以选择。网络谣言正是利用公众这一心理,从公众最关心、最好奇却又陌生的信息点入手从而引发大范围传播。许多网络谣言常常摇身一变,换汤不换药,隔三差五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却依旧能博得大量关注和传播。网络谣言的内容及传播变得越来越雷同和常态。

诸如 “飞机撒药治白蛾不要晾衣服”、“吃杨梅感染sk5病毒”、“XXX你的准考证丢了”等网络谣言,即使曾多次辟谣,但面对情真意切、心急火燎的表述,公众仍秉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和感同身受的体会加入自愿传播行列。

6)与Gumbel(min)(极小值)函数相关系数的计算。生成3 180×1的Gumbel(min)(极小值)函数随机矩阵数据,然后以z=corrcoef(A,G)指令计算相关系数,zGumbel(min)=-0.003 3。

二、原因

(一)公众角度

1.圈子传播及对其的信任

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中。网络时代,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圈子传播的现象十分明显,圈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逆火效应认为“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错误的信息的信任[1]。”在圈子中,既有公众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也有自己认可的意见领袖。因此面对他们发布和分享的信息,公众不仅不会进行信息真伪的质疑和辨别,反而更易被说服并产生认同感,并想当然地加入以自己的理解后盲目转发。一则主题为“让孩子走丢后去找银行”的消息曾在朋友圈疯传,消息中义正辞严地说:“在外面,找不到爸爸妈妈的时候,不要慌乱,去任意一家银行坐下,告诉工作人员你找不到家人了,工作人员会联系你的家人。10月1日起,全国银行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接力”。但随后,消息被辟谣。

2.自身科学知识和媒介素养不足

当前,我国主要的网民结构依旧呈现低学历、低年龄的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受社会阅历和教育程度的限制,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适应网络发展速度,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能力不足使其不能理性对待各种信息;同时,受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欠缺足够科学知识的公众对未来有着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易受各种关于政治、健康、安全等的信息影响。因此,在“沉默螺旋”的作用下,公众易因盲从心理而被他人影响。

相较于开放的网站、客户端而言,公众依赖的信息圈子更为封闭,其中所传播的信息常会呈现出覆盖面窄、自我净化力弱等特点,导致即使网络谣言经历了换汤不换药的“摇身一变”后,却依旧能引发大量转发。前文提到的“让孩子走丢后去找银行”的谣言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以往的谣言中,孩子求助地点经历了从顺丰到公交车到肯德基等各种地点的变化,尽管每次都被辟谣,但未能引起公众的真正重视。

3.公众的狂欢与群体极化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媒介素养并不充分的公众肆意“狂欢”,他们越来越“享受”新媒体所提供的完全不同的表达体验并向往认同。在追求极致的“狂欢”和“一吐为快”中,传播的是否是谣言对他们而言不再重要。

对于某一事件,会产生个人情绪和观点,但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个人情绪会不断壮大。当个人的情绪被社会广泛认可后,将演变成具有共同心理指向和特征的情绪,继而形成社会情绪[2],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开始显现。群体极化是一种群体心理,指的是“团体成员一开始既有某种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3]。”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公众易对社会产生不满: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公众处于长期高压状态,容易产生急躁、焦虑等情绪,匿名的网络让公众长期紧绷的状态暂时松懈,从而宣泄情绪和情怀,他们通过发布、转发不实消息赢得大量关注,获得存在感、精神满足和慰藉。当前网络时代,公众将爱国情怀、对社会和政府的美好、个人情感和希冀投诸于谣言中,并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盲目追求情感宣泄,导致网络谣言层出不穷。

(二)媒体方面

1.技术的发展加剧其出现

首先,媒体技术的推陈出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一方面,事件发生后,会出现短暂的真空期,为了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渴求,信息传播速度、传播形式慢慢取代了内容真实而被越发重视。另一方面,“当我们改变了沟通的方式,也就改变了社会[4]。”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传受角色,公众在单向强制的传统媒体时代被压抑和限制的信息喜好被激活,他们成为民间舆论场中舆论制造的主体,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其次,借助虚拟的网络环境,公众脱离了现实身份的限制,行为变得越来越大胆。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耸人听闻和温暖的信息更容易激发公众关注、震撼和共鸣。再次,网络谣言在传播发展阶段即使被发现,因未必是第一时间辟谣,加上信息传播渠道的不同将导致谣言接收和辟谣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在时间差中,未得知是谣言的公众会依旧对其信以为真并加以传播。

2.传统媒体的纵容

一方面,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选择、发布是一个“把关人”层层筛选、严格把关的过程。网络环境削弱了“把关人”的作用,信息数量的急剧增多加大了把关的难度,信息监管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自媒体的盛行,信息的更新已由以往的即时性向实时性转变,在信息发布的时间、速度、数量上都给予了传统媒体沉重打击。面对各种生存发展压力,为了赢得受众,媒体不得不加快新闻生产和报道速度。“新媒体平台先播报,传统媒体再跟进”成为了当下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激烈的新闻竞争使媒体在未及时核实信息真伪的情况下便抢发新闻。面对某些表述得头头是道的网络谣言时,媒体容易被迷惑,造成其谣言免疫系统失效,把关不严。而在媒体的误导下,诱发了网络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3.自媒体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

作为意见领袖的自媒体拥有众多追随者,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甚至影响着社会整体舆论环境。但作为传播主体的自媒体却鱼龙混杂。在已引发公众大量关注的事件发生后,部分自媒体趁机而入,在并未完全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传播好人好事、宣扬科学知识等为己任,只出于对事件的基本情感元素、个人习惯经验、固定思维模式等生产、制造和传播带有明显组织引导意图的网络谣言,从而试图借助事件发酵提升自己在事件舆论中的话语权和关注度。

除此之外,为博取关注和眼球,网络推手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公众心理追求,制造和传播符合公众心理期望的、温暖亲和的、知识普及、爱心劝导的谎言,加剧了其传播速度,扩大了影响范围。

三、对策

网络飞速发展为网络谣言的产生及流行提供了新的机会,增加了其出现的概率和频率;而网络谣言的产生又进一步加大了网络的负面作用。因此,妥善应对网络谣言迫在眉睫。

(一)政府:完善谣言预防和治理机制

“谣言止于公开”。无论何种性质的网络谣言,致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沟通渠道不畅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拓宽沟通交流渠道,加强阵地建设,发挥网络引导舆论的作用,打通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公众只有第一时间听见来自政府的权威声音,才能更好规避谣言。

谣言止于“治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健全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5]。”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网络谣言法治建设,提高谣言的制造成本和传播成本,以实际行动打击谣言。近几年来,政府已出台相应的网络谣言治理办法及法律制裁条款。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治理和谣言打击的专门法律,且现行的关于治理网络谣言及互联网传播秩序的相关法律,现实针对性还不够强。网络谣言一旦大范围传播,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果却是政府和相关部门无可预料的,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借助法律行政手段尽快完善网络谣言治理机制,让网络谣言的界定、传播、处罚有法可依,做到一视同仁、严肃惩处、绝不姑息。

打造网络治理综合体系,建立和完善网络谣言的预防机制。首先,由政府牵头,联合媒体及相关社会组织建立协调统一的谣言预防辟谣机制,从源头上及时发现谣言、尽早辟谣,让真相“跑赢”谣言。其次,利用大数据打造网络谣言数据库,完善信息预警机制。网络谣言时常改头换面、卷土重来,通过打造大数据网络谣言数据库,完善谣言数据资源,以便公众利用网络谣言数据库进行信息比对和核验,避免谣言再次扩散。第三,完善网络监管监测机制,强化常态监督。为弥补网络环境中逐渐消解的“把关人”作用,应不断加强舆情监测机构和平台建设。利用平台,通过分析以往网络谣言产生的规律和表现形式,及时发现谣言,规范网民参政议政行为,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其扩大辐射面。同时,加强对新媒体平台、意见领袖及网络大V等自媒体的引导和日常监管。

完善治理网络谣言的常态机制。在事件真相还不明显的前提下,谣言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社会事件的发生以及相关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因此,政府应及时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形成对舆情及网络谣言的常态化监管。网络谣言一经发现,政府需第一时间利用各平台辟谣,稳定公众情绪,发出权威声音。同时,鼓励多元化参与谣言治理。提高社会参与谣言治理及规避,还原事实。

(二)公众:提升媒介素养,回归理性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让公众回归理性,有助于形成抵制网络谣言的强大民意基础。

通过提升媒介素养,培养公众辟谣意识、媒体批判能力、信息辨别能力和质疑精神,加强社会责任感。“多一点理性思考,少一些围观起哄,不去以讹传讹,谣言就会不攻自破、失去市场[6]。”对待网络谣言也是一样。即使面对信任之人所转载的消息,面对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报道,也应该保持清醒,甩掉传统伦理道德的情怀,慎用爱心、同情心,独立思考,保持理性和冷静,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常识、常理和基本知识来分析信息是否具有过于明显的逻辑破绽,客观地分析和求证;学会分辨信息的发布源和发布方式,认真鉴别信息真实性和合理性,“不信谣,不传谣”;充实自身信息辟谣信息库,面对那些曾多次出现的谣言,加强“抵抗力”,而不是在情感和态度的催化作用中再次盲目跟风转载。

(三)媒体:加强自我建设,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当前,新闻媒体仍占据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主导地位,不该成为诱导公众传播网络谣言的加速器,要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在发布新闻前加强信息核实,疏导公众情绪排解,保证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

对那些早被公众认可的网络谣言进行辟谣,速度更慢,难度更大。公众很有可能在谣言的带动下拒绝真相,导致舆论出现异化、极化,甚至引发现实世界中的群体极化。面对谣言,新闻媒体要提高辟谣能力,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扭转异化极化的舆论,引导公众理性思考。首先,媒体要配合政府积极发布权威辟谣信息,并反复辟谣;第二,为提升传播效果,媒体还需向公众传达已明确的、正面的、肯定的信息,转移公众注意力,形成新的正能量记忆;第三,加强媒体平台的自我管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提升自我约束,回归新闻本位,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切实核实信息真伪,不在自媒体的误导下捕风捉影,保持冷静,杜绝“新闻哄抢”,以真相和正确观点引导公众文明发言及舆论正确走向,维护网络空间的传播秩序;第四,加强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自我净化能力,充分开发新媒体平台的辟谣小程序或公众号、微博机构认证号,及时传播辟谣信息;第五,加强自媒体的专业素养,增强自媒体社会责任意识,坚持客观公正,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素养,不传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想要遏制网络谣言,必须坚持政府、公众、媒体三管齐下,才能让网络谣言止于“事实”、止于“智者”、止于“治者”,实现标本兼治。网络谣言的治理举措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常抓不怠,打好持久战,只有如此,才能传播真正的正能量,打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清朗网络空间,真正唱响网络主旋律。

猜你喜欢

辟谣谣言公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