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尺规”视角重构“创作”的课堂
2018-02-05曹坤
曹坤
在数学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众多事例下,直尺和圆规作为几何辅助工具,同时作为学生美术创作中使用的手段,究竟对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培养起到怎样的作用?
一、缘起——美术课堂的“尺规创作”
尺规创作源于尺规作图,原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起源于古希腊的数学课题。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上,学生们就认识了直尺并作为测量工具使用。尺规其主要功能是做一条线段或一个圆,而恰恰是在这个阶段,美术课堂悄悄出现了“尺规创作”的美术作业。
在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的美术书中,学生系统地认识了不同的形状,如《圆圆的世界》《方方的物》《找找三角形》《形的组合》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孩子建立自己的“图式”打下基础。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直尺、三角板等辅助工具也增加了学生对“尺规”工具的依赖性,或许家长或老师的片面引导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模式,让孩子失去了创作的动力。
二、追因——“图式期”的特殊性
笔者研究的对象二年级3班的孩子们则正处于前图式期与图式期的过渡阶段。罗恩菲尔德将象征期后期归人“前图式阶段”。在此阶段,儿童观察事物以自我为中心,并利用简单的图形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例如,用圆圈代表人的头,三角形代表树……我们能在这阶段中见到变化很大的符号来表现一种或同样的物体。这已成为判断儿童是否仍处在图式前期的标准。而当他终于建立起个人的表现方式,对某物体建立了自己的图式时,就超越了前图式期,进入了图式期。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尺规创作”形成的原因:
1.符号化的、概括性的模拟写实;
2.不当的辅助工具的选择。
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绘画方法,从创作手段上抑制了儿童进一步的经验发展的空间。
三、实践——打破“规矩”,不拘常制
《美术课程标准》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指出,美术学习“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一)是树非树——植物造型训练
从一年级开始美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简笔画模式下的关于树的概念图形,一个笔直或长方形的树干和一个圆形的树冠,再加上一排排红红的苹果。儿童对这种简笔画的模式在长期的模仿过程中形成了依赖性的思想,对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视而不见,树的造型形成图式,缺少了自己个性化的表达。
【案例】
第一课时:植物写生——《树上树下》
树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到校园的大树下,让学生与树亲密地接触。同学通过抚摸粗糙的树皮,有的同学围成一圈拥抱大树的树干,观察树的形状,抚摸树叶的纹理……
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看哪些同学画得又快又好。
师:我们先来看这位同学的画?认为她画得好的同学请举手,并说一说为什么?
生:她的树干画得很直,树叶画得很圆。
生:他的树干很直,还有花纹。
观察引导:老师出示一张大树的照片,引导学生边看边想,提高学生的观察为和思考力。
师:这棵树和刚才管馨雅画得一样吗?观察一下,树有哪几部分?
生:有许多树枝,还有茂密的树叶。
师:还看到了什么?树叶长在什么上?
生:树枝。
师:树枝又长在哪里?
生:树干。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树干和树枝有什么不同?
生:树干在下面,树枝长在树干上。
师总结:太棒了,大树深深地扎根在大地上,粗粗的树干越长越高,慢慢地分出枝丫。春天来了,树叶越来越多,盖住了树枝,开满了小花。
师:我相信现在每位同学的心中都有一棵美丽的大树。让我们把刚才的发现用笔把它描绘出来。
……
在课前准备时,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树,学生在活动中重新对树进行真实体验,然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树,使他们建立起大树的真实形象,最后以画家的作品,开启学生的视觉思维方式,自然地去淡化他们头脑中原有的树的图式,让他们进行个性化创作。
(二)似人非人——人物的造型训练
在过去的人物画教学中,画得像,比例协调,形象好看是老师对学生作品的评定标准。二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前图式期与图式期的过渡阶段,他们很难达到这种要求,对于人物形象的创作还是“火柴人”的概念:圆圆的脑袋、方形或三角形的身体和简单的四肢。图式线条单一、色彩简单、个性全无。本课中,笔者期望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所见所得、所知所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不一样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图式,避免再出现“火柴人”的人物图式。
【案例】
第一课时:人物写生——《好朋友》
师:你的好朋友是谁,说一说,为什么?
生:我的好朋友是彭子娇,她学习很好,体育也很棒。
师:这么多同学都喜欢彭子娇,那我们邀请她上台好不好(板书:好朋友)
生:好。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认真观察一下彭子娇,找一找她身上都有哪些特点,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特点最多。
……
在同学们以往画人物的时候总是不假思索地拿起画笔就画,往往三、四笔就画完了;或者用曾经的经验将人物画成圆形的脑袋,长方形的身子。本节课设置了观察、体验的环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亲自去发现人物的形象特点,认识到每个人物都是不一样的,包括独特的性格和形象,我们大家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在培养同学们观察力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情感引导。
在写生过程中,有的同学说自己不会画,因为画得不像;有的同学说太难了,因为担心画错了;有的同学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画。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鼓励儿童自己创造人物视觉符号。让儿童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观察到的形象,真正地体验到写实的乐趣。
(三)因时制宜——装饰图案设计训练
二方连续图案,是苏少版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第一次接触图案设计的课,在本课的目标设置中,技法要求不必复杂,应当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材料与方法制作图案。恰恰是符合“尺规创作”的课程类型。
利用儿童在“图式期”中善用反复符号化图式的创作特征,笔者设计了2个课时的图案設计练习,我将节选第一课时纸上设计的内容,利用学生以往作品中符号化的美术形象引导学生,有规律地重复图式,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案例分析
第一课时:图案设计——《相同图样排排队》
……
(学生作业展示)
师:同学们,这是谁的作业,你能猜一猜吗?
生:是沈浩冉,他的画都是用小尺画的,特别直。
生:他老画一些一样的东西……
师:那么他画得好看吗?
生:不好看,太一样了。
生:好看,他画的小人特整齐,像军人一样。
师:让我把他的画变一变,你再看一看。(将连续纹样放在器皿上)
生:哇,好漂亮!
师:你看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你会画吗?
生:都是相同的图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圆形,还有正方形……排成一排。
师总结:像这样在一个长条里能排队的图案,我们叫他们相同图样排排队(板书),也就是排排队的花边。同学们你想试一试吗?利用你手中的工具,用简单的图形试着排排队吧。
本课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身边同学作业的变化,挖掘二方连续中的趣味因素,以学生的直观感受,体验“重复”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尺规”等工具简单进行尝试。
儿童绘画的启蒙往往是儿童在父母的示范中获得的,儿童的创造力、思维发展能力、思考能力却因为不当的图式而被束缚,改变这样的现状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们能够真正地、自由地去创作,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让儿童画回归童趣和纯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