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通 参互 比较

2018-02-05徐佳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山岩广玉兰夹竹桃

徐佳萍

打通、参互和比较,是大文豪钱钟书创立的一种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治学方法,洞穿壁障,融贯古今,兼综中西,使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殿堂独树一帜。

打通、参互、比较,三者是相容的:打通,彼此间建立关系和联系,清除障碍,并最终引向正确的道路或方向;参互,互相掺杂,相互参证;比较,是指对比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它们虽手段有别,但目标一致,指向明确。

笔者认为这种通达开放的研究方式同样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若能恰当地教给学生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引导其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实现词句、题旨及其他方面的比堪,更好地打开学生阅读的视野和思维的闸门,使其对文本的把握更充分、更到位。下面从阅读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一个简单剖析。

一、朗读:有声有色

【案例】《孔子游春》的朗读片段

师:水从雪山走来——

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师:水向大海奔去一

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师:水从远古走来——

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师:水向未来奔去——

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这是王崧舟老师执教《孔子论水》的一个教学片段。王老师引进同册教材中《长江之歌》的相关诗句,和本课论水语句巧妙结合,反复进行诵读,通过师生共读、诗意引读、参互对读,使奔腾不息的江水穿越时空,源源不断地流向学生心田。学生跟随老师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看到了画面,悟到了形象,进一步感受到了水的坚忍不拔和坚持不懈,从而真正明白了水的志向。试问,如此打通教材,参互朗读,怎能不感觉有声有色呢?

二、理解:有板有眼

【案例】《广玉兰》和《夹竹桃》在同一单元,且紧邻前后。

第18课《广玉兰》一文中有个词语:终年不败

第19课《夹竹桃》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的描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1.寻觅对应

学习《广玉兰》一课时,为更好地理解“终年不败”一词,教师引导学生从下一课《夹竹桃》中找出最洽当的语句进行生动诠释。学生的寻觅针对性强,“看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准!”老师的一声鼓动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个个凝神埋头,目光移动快速,人人争先恐后。随着一声声“我找到了”“我也找到了”,小手林立,迫不及待,呼之欲出。就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对“终年不败”一词的理解不费吹灰之力就迎刃而解了。

2.辨析巧变

借助《夹竹桃》一课的句子轻轻松松地理解了《广玉兰》一课的词语,然而,细读推究,词语和句子并非无缝对接,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的。“用19课这句话来理解‘终年不败非常准确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刚处在寻找对应的兴奋之中,老师的追问又让课堂安静下来,继而又一轮的比较和思考开始了。课堂是安静的,思维是飞转的,讨论是热烈的。

生1:“终年”应该指一年四季,可句子中只出现了三季。

师:你能模仿着续写下去吗?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在寒冬的白雪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在皑皑的冬雪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这才叫“终年不败”啊!

生2:第19课中这句话说的是夹竹桃花,可是第18课“终年不败”形容的是广玉兰的叶子,不能说“迎风吐艳”,我觉得应该用“迎风吐绿”。

师:一个字的改动,使得意思的表达更加完整和准确!

学生在议一议、改一改的过程中,不仅对词句的理解更加到位,还结合语境进行了遣词造句的推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语言的敏感性。

同理,在学习第19课,读到这句话时,我们又联系到第18课“终年不败”这个词语,同样在引发讨论时,学生觉得换成“花开三季”或者“三季不败”更为贴切和精准。

以上教学片断,打通了前后两篇课文,关注到了文本语言间存在的联结点,在词句的参互、比较阅读中,两者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和阐述,在对照阅读中,既找到了彼此的相通点,又发现了细微的差别,结合具体语境,巧妙建立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引导学生养成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这样的打通、参互和比较,使得学生的理解有板有眼。

三、感悟:有滋有昧

【案例】《泉城》

1.《泉城》: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還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2.《春笋》: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3.《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4.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这样描述:“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土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

5.老舍在《趵突泉》中写道: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读者不难看出,5处都有“冒”这个字眼。在教学时,为了体会1处的“冒”,教师不仅勾连到了小学教材上《春笋》《荷花》等课文中的语句,还引进了课外刘鹗、老舍的名家名篇。不仅打通了教材间的联系,更是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渠道,紧扣“冒”字,在不断的比照、诵读、体悟中,感受到了泉水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学习语言,实际上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将众多零星的但富有价值的文本语言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有意义的系统之中,继而开展咀嚼和品读,读出语言的厚度、宽度及温度。这样的感悟,多么有滋有味啊!

四、得法:有理有据

【案例】《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说理文的语言要求精要。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这一要点时下了一番功夫:首先组织学生阅读本课三大名人事例之一——李时珍不懈努力编成巨著,接着勾连四年级课文《李时珍夜宿山寺》,比较:同样写李时珍,两者的语言有什么不同?通过700多字和30多字的悬殊对比,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说理文举例要简要概括,不必像记叙文那般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然后运用这个要点,再去比照着研读“爱迪生”及“齐白石”两个例子,进一步感受说理文语言的特点。

叶圣陶曾表示过:倘若死守着课堂精读文章,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出来,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把课内文章和课外参读的相关文章结合起来,方能普遍领会某一文章的各方面。上述片段,由记叙文切入,打通不同体裁间的联系,利用情境的相似性,引导学生置身于相关文本群中参互,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中,发掘出不同体裁内容和语言架构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条培养学生逐步具有广博与精深学问的重要途径。

总之,打通、参互、比较,使教学融会贯通,最终指向有效且高效。打通、参互和比较的灵活运用,必将使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交相辉映,锦上添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岩广玉兰夹竹桃
北怀集(其一)
夹竹桃下的人
风中的广玉兰
白山岩 倾情养路30年
HPLC法同时测定天山岩黄芪中4 种异黄酮
快乐闯关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昨天
提高广玉兰大苗木移栽成活率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