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场开发“原汁原味”的生成性资源
2018-02-05张娴娴
张娴娴
数学,对学生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因此,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与学生的原有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与此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学会“数学到思考”。
【案例】张大伯在他家的院墙边用篱笆围一个鸡圈,已知篱笆的总长是24米,请你帮他设计一下,应该怎样围鸡圈的面积,才能尽可能大?面积是多少?
生l:我的列式是,24÷4=6(米),6×6=36(平方米)。(如图1)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告诉我们,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所以用24米的篱笆围成正方形鸡圈。大家做得都非常好。
师:如果借用张大伯家的院墙,对这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沉思中)
生2:我想张大伯家的院墙可以算一条边,篱笆作为另外三边,围成正方形,面积比刚才的还要大。列式:24÷3=8(米),8×8=64(平方米)。(如图2)
(师故意露出疑惑的神情,表示征求大家意见。)
师:你们认为能这样围吗?面积大吗?
生2:我同意这种想法,他能联系生活实际考虑问题,真棒!
(又有几个学生,憋红了小脸,跃跃欲试。)
生3:不对,通过计算,64平方米不是最大的鸡圈,我设计出了更大的鸡圈。以院墙为一边,用篱笆围成另三边,围成长方形且长是宽的2倍时,其面积最大。
边说还边画图边列式:24÷2=12(米),12÷2=6(米),12×6=72(平方米)。(如图3)
生4:我还有不同意见。我想张大伯家的院子不可能只有一堵墙,如果利用院墙一角去围一个鸡圈,面积可能会更大些。
他画出了图,并说了自己的算法:24÷2=12(米),12×12=144(平方米)。(如图4)
生5:如果院子足够大,院墙足够长,我以院子为鸡圈的三边,可能围出更大的鸡圈来……(如图7)
师:同学们能联系实际,想出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简单!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画出不同的围法示意图,再列出相应的算式来,比比哪组想的方法多。
生积极思考,交流,一共给出了下面几种方法:
【思考】
类似围鸡圈的问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体验更丰富,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预留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就课堂教学而言,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但是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的、留白的,这样就能造成一种悬念,有助于学生静思默想、主动探究。上述案例中,教师追问后便将问题抛出,给学生留出了“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思维火花,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边讨论、边画图、边争议,智慧的火花在思维激烈的碰撞中产生,演绎出未曾预约的精彩。
2.回归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注、尊重儿童的生活世界,让数学学习一味地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而数学学习也应该成为学生通往美好生活以及美丽心灵的一条通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告诉我们: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定要用24米的篱笆围成正方形鸡圈。至此,老师也认为这道题的教学已经结束了,且答案也很圆满。但上面做法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它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异,必须让数学模型回归生活并与实际应用相对比,在对比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却改变了这种想法。它将数学融合到生活中,借住“墙”来深化此题。“理论上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歌德)。让数学课堂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会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会使原本单调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3.捕捉“插曲”——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尽管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即使预见性再强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或防止课堂所有偶发情况的出现。从这个角度说,课堂教学为教师们提供了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这就需要教师能巧妙地捕捉教学中的“亮点”资源,灵活地调整教学预案,在动态生成中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上述案例,教师的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延伸,使本来封闭的问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巧妙地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同时,由于学生充满智慧的激励和评价:“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考虑问题,真棒!”打开了学生的思路,鼓励了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多种方案。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我们何不让日映的“荷花”别样红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