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2018-02-05张雁侠
张雁侠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我校于2013年4月承担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以校为本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bzkczy015),经过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下面就以校为本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合理有序地开发与利用校内科学课程资源。做好对校内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充分利用学校的土地资源,对学校劳动基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原来部分菜地和边角杂地开辟成植物园,设立班级“生物角”。充分发掘现有资源条件,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定期开放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装备与设备、实物、模型、标本、教具等。争取领导支持不断增添科技图书资料不断丰富藏书资源提高科技图书资源和利用率开放学校图书室借阅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资源,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与资源,积极开发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校本课程。
二、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里存在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每个孩子密切相连:如家庭里住房面积、家具、物品陈设、电器、居室的空气、光线、温度等都包含着潜在的科学素材资源和适合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课题资源。启发和引导孩子从自己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
提高家长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为自己的子女挑好书,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引导孩子按内容分类整理图书、自制简易卡片登记图书、使用书签标记所喜爱的阅读章节、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等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运用各种形式进行记录研究。鼓励和促使家长关注和关心孩子在家里进行的科学探究、科技小制作等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辅导工作。
鼓励开展城乡学生交流,发挥好农村学生的家庭优势,做好种植、养殖、劳动工具使用的研究。
三、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合理有序地开发与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做好对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探讨科学教育活动所需的社区课程资源,建立社区课程资源信息库,平常应参与社区活动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
在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时首先全面考虑科学课程与科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课程资源以完成具体的科学教学目标;其次就科学课程资源做分析,即思考哪些课程资源校内没有,必須从社区获得或校内已有但不够丰富,仍必须从社区获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最后为开发与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做好设计、实施和评价准备等工作,使得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切实发挥效果,并作为将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与教学工作之用。
学校在进行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时注重评估这个环节。社区存在哪些科学课程资源,学校需要开发哪些社区课程资源,社区可以提供什么帮助学校需要社区提供哪些帮助等。采取探究学习的模式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学习时学校在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同时,向社区提供一定的反馈和回报。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
四、身边植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组织学生开展凤仙花的种植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间苗、除虫等自觉管理行动,亲历凤仙花的生根、发芽、出苗、长叶、拔节、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写观察记录、小论文等。
在种植凤仙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种植多种自选植物,如毛豆、罗汉豆、青菜、马铃薯、兰花等在种植管理中观察它们的生命周期,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学生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发现。建立诸如鲜花有多少种颜色、给校园植物做名片、室内适合种哪些植物净化空气等供学生自主探究并写出科学小论文。
五、身边动物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开展动物养殖,组织养蚕活动,亲历生命过程,体验生命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蚕的完全变态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
我们还拓展养殖范围,在家中养殖金鱼,鼓励农村学生在家中饲养小兔子、小鸡,甚至还有学生坚持观察母鸡孵化小鸡的全过程,形成观察记录。
六、身边环境性资源,走进社区去开展调查
学习生活的常识,激发学生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去解决问题能力,才是科学的宗旨。结合五上《生物与环境》、六下《环境和我们》等单元的教学,利用我们的地域优势,组织学生探访张肖唐干渠、中海、蒲湖等水域,采集水样,进行简单的记录,并做出科学的分析;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优势,带领同学们参观滨州市自来水公司、滨州市中河水质净化公司,了解水质污染主要是人们的生活垃圾;带领学生参观中和水质净化公司,了解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改善家乡水资源状况的建议,借此我们形成了《家乡的水系》《节水常识》等校本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技能的必然要求。“以校为本”宗旨就是课题研究和管理要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为本,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要发挥好学校地域优势,形成学校特色。通过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诸多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了教学模式,拓展了学习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endprint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问题的形成是探究的动机和方向。
小小的问题中有大大的学问,会提问、敢质疑,将有效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呢?
一、联系生活,自然生疑
科学课程的教学,常常并非“零起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贴近了新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或者实物、挂图等联系生活,设置情境,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冲突,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在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铁生锈了》中,可以用实物或者图片,大量展示铁生锈这一自然现象,在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基础上,学生心中自然就产生疑问:铁生锈了是一种什么变化?此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取代教师直接提问,效果更好。教师再加以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解决“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这些问题。在接着,对于新的问题,他们又有了新的疑问:“我的猜想正确吗?用什么证据来证明我的观点呢?”使學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新的问题,通过积极的思考,一步步分析,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锻炼了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多思多想,学中质疑
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他们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有些疑问,也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了,更不用提对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在现在开放和倡导探究的科学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想法,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常常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铁生锈了》中,为了比较铁和铁锈,学生们已经制定了研究方案。用磁铁吸引时,大部分小组认为,铁锈也能被吸引。小陈同学对敲击产生的黄褐色的小碎屑吸不上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铁锈吗?是否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我拿起生锈的铁片,不失时机地引导道:“你认为呢?那为什么别的小组的能被吸引呢?”并鼓励他多次几次实验来确认自己的观点。在汇报阶段,当大家汇报磁性时提出,铁和铁锈都能被磁铁吸引。小陈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生锈的铁片能被磁铁吸引,是因为它没有完全生锈,铁锈下面仍然有铁。这个回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的认可,我也及时赞扬了他的质疑精神。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小陈同学也感到十分自豪。
三、动手实践,做中释疑
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科学总是来自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在学生亲自动手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教师通过布置适当的活动及任务,使学生真正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在自己亲自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在动手中,意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积极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观。“动手做”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做科学来学习科学、强调从周围生活环境中就地取材,让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去参与、去探究。在动手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和问题,也是在动手中,学生会利用已有知识或利用其他资源、条件去解决问题。
在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中的“小杆秤的研究”,首先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秤砣虽小压千斤?”这个问题,自学单元资料库中“杠杆秤的家族发展史”,在已学的杠杠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杆秤的工作原理。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制作小杆秤,在完善方案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如何确定小杆秤的支点、阻力点和用力点呢?如何使它能称出重量呢?选用哪些材料比较合适?我们能在秤杆上也标上刻度吗?……学生们带着问题动手制作,在做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通过小组合作一起解决困难,一组组小组陆续制作完了小杆秤。本课中,我没有直接向学生提问如何制作杆秤,再将制作步骤和注意点一步步展示给学生。而是通过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和制作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较好。最后,用自己动手制作的小杆秤称量身边的小物件,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惊奇,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问题是一切科学技术的源泉,所有科学发展都起源于“是什么”“为什么”,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没有问题的科学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而问题的提出,也让他们更好地去学习、思考。由此可见,学习和提问,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有效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过程。学中生疑,以问促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