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外探究式作业实施策略分析
2018-02-05陆纬
陆纬
本文从课外探究式作业的作用出发,结合科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出发,对课外探究式作业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推动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课上与课下是教学实践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环节。科学课程是实现科普目标,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其科学素养的主要学科。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吸收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利用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对课上所学进行巩固是必要步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成为教学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课外探究式作业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课后学习方式,逐渐受到教师的青睐。
一、小学科学课外探究式作业的基本类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外探究式作業类型非常多,教师在实践中应该结合具体的科学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进行设计。常见的课外探究式作业主要包括:实验发明。即学生在课后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工具进行发明创造,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利用,这种类型常用在一些物理知识的学习中;统计图表。即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根据某些科学数据绘制走向图,用数字描绘科学现象,如在《测气温》的教学中可以用到该方法;专题研究。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根据一定的科学主题,对某一科学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深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这种类型的作业相对复杂,它对学生和教师的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故事收集。科学家是构成科学发展史的一部分,而这些在某一方面有着突出天才的人物在研究探索中会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学生通过对这些故事收集,可以形象地理解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课外探究式作业实施策略
1.精心诱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探究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诸多的困难,而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跨越障碍,理解科学探索的价值。课堂教学与课下探索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诱导,为学生的课后探索做好铺垫,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观察小动物》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文字为学生讲述不同蚂蚁、蜗牛等不同生物的生理特点和基本习性,也可以利用纪录片增强科学知识的生动性;在《土壤与生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放大土壤的结构,并利用视频加速植物的生长过程,强化视觉效果。通过这样的课上引导,学生到自然界中自主观察的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而教师就可以顺其自然地为其安排课外探索式作业。
2.设置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索素材
兴趣的引导知识一个开始,要想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外探索作业中来,教师还应该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平台,畅通学生的交流渠道,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足够的素材。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很多观察性的作业,这些科学现象需要学生长期的时间投入,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结合科学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耐心进行培养,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置一个试验区,并在花盆中种上油菜,方便学生的观察。而每节课,教师都应该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这样学生在课外探索中不仅能够获得科学知识,还能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3.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教学指导
小学生无论是在自主学习能力,还是逻辑思维能力上依然有所欠缺,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教师的指导。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主动参与到课外探索作业中来,以便对学生产生带动作用。例如,在《观察蚂蚁》一课中,教师可以在下雨后,将学生带到学校的草地上,让学生细心观察蚂蚁在雨后的表现,以及不同的蚂蚁在体形特征与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在观察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教学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以提高观察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评价的作用,将学生纳入到评价中来,让学生通过总结探索过程,评价他人作业,完成观点交流,进而培养其自我反思与表达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落实学生课外探索作业,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思路。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该发挥小学生的自主能力,结合教材为其选择课外探索作业的类型;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教学指导与评价,提高课后探索教学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