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组织室外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8-02-05陈洁
陈洁
科学课中,常会组织学生在室外教学。但是出了课堂,没有了空间的束缚,学生本身又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让他们充分地观察,体验?如何在师生间形成平等、和谐、相互信任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关注孩子感受,给予及时回应
大自然中的活动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孩子们的热情,我们只要认真了解孩子们的心声,把孩子们的热情引向学习,就能自然而然地组织好教学,使学生学得主动。
记得三年级科学第一课,在室外上课,有个学生说:“大家看,天上的云在动。”大家抬起头,一位小朋友问他边上的同学:“云为什么会动呢?”边上的同学动了动脑筋说:“我也不明白。”这时笔者抓住时机,问:“是啊,云会动,有时它会变成马,有时会变成羊,谁知道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学生的注意力转向笔者的问题,朝着所引导的方向热烈讨论。课堂教学踏着学生自然的活动节奏前进而没有成为“强扭的瓜”。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育方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疑惑和感受做出回应,顺着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你会发现,一旦你尊重孩子的想法,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会更浓厚,他们的求知欲能被引到更深的层面上,而你们之间的相处也会变得轻松而又愉快。
二、多些共同分享,少些个人说教
在室外课中,除了告诉孩子们自然中的基本常识外,笔者也非常愿意和孩子谈谈自己对某一物体的感受,如六上《多种多样的植物》一课,认识水杉树时,笔者告诉孩子们自己非常敬佩这种树,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已有一亿多年,虽然地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地球经历了各种灾难,但它仍保存了下来,所以被人称为“活化石”。还告诉他们,老师总弄不懂,这种树是用什么办法使它依然繁茂地挺立在地球上而没有灭绝。
平时,学生的视线一般不会关注于水杉这种如此普通的树种,可现在它不平凡的“生存史”却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对老师的疑惑反应强烈,探究的欲望像在孩子们内心播下的种子,逐渐生根。比起看书本解释,他们更喜欢这种平等而又真诚的交流。
通过与孩子分享老师的内心世界,交流对自然的爱与尊敬,也激励了他们去爱地球,爱自然。当老师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真实地告诉孩子时,他们也会去开掘自己的感受,从而加深自己的兴趣,这样,又会在我们彼此间建立一种信任与友情,引发人的善良本能。
三、营造学习氛围,吸引孩子注意
观察活动如果过于心急,或心浮气躁,往往不能享受到大自然给予的乐趣,使教学不能收到预期效果。教学从一开始就要营造合适的气氛,尽快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三上《茎越长越高》,一上课,老师问小朋友:你们听到过树木的“心跳”声吗?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我吸引过来,老师用听诊器在一棵碗口粗、皮薄的落叶树上听,因为落叶树比常绿树更易听清,老师把听诊器紧紧贴在树干不动,以免有杂音,多试几处,找到最佳点,再让学生听。有的孩子不能马上习惯如此近距离观察自然,老师要帮助他,如先听听自己的心跳,再听树的“心跳”,一点一点地把他们引入观察的状态中,并让学生知道你对他们的发现非常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树的“心跳”实际是大树把树根吸收来的水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枝叶去的声音,让学生听“心跳”旨在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使学生以更强的求知欲投入后半部分的学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那种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的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只要满足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就可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观察、体验中。
四、创新观察方式,鼓励充分体验
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如果通过细致而崭新的方式来观察,则有可能化平凡为神奇。如果再让学生去屏息体验,则更具震撼力。
在三上《校园的树木》一课,老师让孩子观察银杏树。让同学在远离银杏树的地方把眼睛蒙住,然后慢慢接近它,先让学生用手感知树根在地上分权的大小,再用手摸摸树皮,抱抱树干,感觉一下树叶的形状,尝尝树叶的味道,猜猜是什么物体,叫什么名字,然后躺在树底下,解开蒙着的布,感受庞大的树冠。学生从来没有用这种方式看过大树,完全被大树枝叶的茂密、树干的高大、树皮的褶皱、树叶的形状所征服。这种直接、深入的体验强化了孩子们一种或几种感官的感知能力,又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老师告诉小朋友它的全身都是宝,树叶和果实可以做药,树干是做家具的好材料,树枝又可遮阴。这些都形成了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动,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去了解大自然更多的奥秘。这比我们告诉他们间接的事实有更深的感悟,同学们乐在问问、猜猜、闻闻、看看中。当孩子与自然有了共鸣,老师与孩子的关系也由师生关系变成了探索自然的伙伴。
五、保持快乐情绪,激发学习热情
无论是相互交流,还是安静的观察,在室外教学中,快乐都不可缺少。这里所谓快乐,并不是那种浮躁的兴奋,而是进行观察体验时适当的热情。有时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学生的情绪易受老师影响,如果老师能一直都快乐并充满热情地引导,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被吸引,从而激起学习热情。
在五上《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到室外测太阳高度,由于天气很热,很多同学都在有气无力地嘟囔:“我不想出去,外面太热了。”意识到要上好课,首先要改变学生这种懒散的情绪,于是老师就把大家撵到户外,大家分小组选择一种动物,让每个同学模仿动物的一部分,共同表演各种动作,他们有的組选了青蛙,有的选了乌龟,这时大家个个来了精神,不再抱怨,感觉非常愉快。然后老师拿出太阳高度测量仪,让学生比一比今天谁先测出太阳的高度,学生争先恐后地比赛,学习热情保持了很长时间。
让儿童到大自然纯朴的怀抱中进行教学是知行结合,提高学生观察力的有力手段,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较好的途径,而让这种途径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