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学生转专业机会保障体系研究

2018-02-05王文宏

新一代 2017年19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独立学院

王文宏

摘 要:当前独立学院学生转专业机会享有还不够充分,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还未落到实处,转专业政策仍不够公开透明,还有失公正公平。本文提出要构建转专业机会保障体系,通过转变转专业政策制定的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学生学科导论和学业规划指导、分类制定转专业政策、将困难学生纳入转专业体系等方面举措,切实保障学生享有转专业的权利。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专业;保障体系

一、问题提出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承载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体现着社会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专门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职业生涯和学校的办学质量。不言而喻,高校和大学生都对转专业问题非常关注。随着高考录取率的逐年提高,如今,许多家长和学生关心的已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往往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转专业愿望。

为切实尊重学生专业学习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2012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浙江省普通本专科院校学生转专业的指导意见》(浙教高教〔2012〕165号),走在了全国前列。文件提出,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可享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正是在这种上政策文件要求,下有学生家长诉求的倒逼机制下,各高校都将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切实保障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在校期间都享有一次转专业机会,已然成为浙江高校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目前学生转专业机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浙江调查实施情况看,大部分高校都新制订或修订了学生转专业办法,降低转专业门槛,增加转专业计划人数,总体上转成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但是也存在着学校推进不平衡,部分学校提供可转的专业偏少,转成学生比例还偏低,特别是专业学习困难学生转专业难等问题。

(一)转专业仍然是优秀生的特权,学习困难学生往往被排除在转专业体系之外

浙江部分高校虽已自发推行转专业政策,但转专业的条件普遍只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开放。转专业往往都成优秀生的特权,转专业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作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一种奖励制度在实行。当前绝大部分高校转专业学生还主要局限于成绩好的、有专长的、有身体原因的等三类学生。一些成绩差的,在原专业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被排除在转专业体系之外。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专业政策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详细规定。这急需我们认真考虑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政策既要保持学习困难学生转专业渠道畅通,也要有一定的激励性条件设置。

(二)学生专业选择权利落实还不尽如人意,学生转专业机会保障还面临诸多障碍

虽然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但实际上各高校在学生转专业方面往往都设定了比较苛刻的条件。最常见的方式主要有:设定转专业的条件;限定转专业的人数;规定转专业的时间和次数;制定转专业的繁杂流程。在这些规定的约束之下,真正有勇气申请或者能够转成专业的学生比例是非常低的。

(三)转专业政策仍不夠公开透明,还有失公正公平

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二本(独立学院)学生尤其更加关注自己的专业。而独立学院由于受到办学历史短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因而在转专业这件事情上压力很大。一方面是来自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压力,另一方面是来自学生和家长方面的强烈需求和期待。有一部分学校转专业政策制定得很好,为了应对上面检查,但又不敢在学校公开宣扬。这必将导致很多普通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转专业政策很不了解。因此,学校要公平公正地制定转专业条件及申请、考核、批准等程序,各专业的转专业计划及相关规定、要求和实施结果须在校内公示,并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监督。

三、转专业机会保障体系构建对策研究

早在2003年,北京市教科院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大学生表示如有可能将另选专业。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算的话,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规模是极为庞大的。以某独立学院为例,2017年招录2570名新生,那有1082名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有1683名学生可能将另选专业。因而,在给予学生专业选择权利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学生专业选择权的保障机制。不能让学生专业选择权空有其名,而无其实,要让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落到实处。

显然,光靠转专业制度本身肯定是难以很好解决的。如此,在大学四年如何保障他们享有一次转专业机会,是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要保障学生享有一次转专业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在保障体系设计方面,注重研究的系统性,不应只局限转专业政策本身的探讨,视野应更开阔,力争从招生、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校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核心思路:做好涉及转专业的各个环节,不断降低有转专业意愿学生比例,最后通过转专业政策进行消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变一味地控制转专业条件到审核学生是否适合转专业

高校应根据资源配置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生转专业条件,在教学资源和教育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意愿,努力满足学生合理的专业选择要求。以往各高校的转专业政策都是一味地在研究如何设定转专业的门槛和条件。在当前整个转专业门槛降低的大背景下,我觉得最积极的做法是不应再去限制学生转专业,而应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如何判定一个学生是否真的要转专业、是否真的能够胜任新专业学习、是否有特长、转专业是否更有利于发挥其特长、学习困难学生是否真的不适合原专业学习而可以胜任别的专业学习。我们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只有具有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政策制定才是好政策,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政策。

(二)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加专业吸引力,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endprint

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加专业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有转专业意愿学生比例,为转专业机会保障体系建设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专业建设好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专业招得到人——专业社会美誉度好,知名度高,学生报考火爆,专业取向高,第一志愿录取比例大,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降低有转专业意愿学生比例;(2)专业留得住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加专业吸引力,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让学生感觉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是适合自己的专业,是学有所获的专业;(3)专业推得出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感觉专业就业前景好,自身就业竞争力强。只要是做到了以上三个方面,这样的专业肯定是吸引力强,学生满意度高的专业。不强调专业本身建设的转专业机会保障体系是建立不起来的,即使建立起来了也是空中楼阁,持续不了多久。

(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满足在校学生的专业选择要求

转专业条件放开后确实会导致部分专业学生流失率较高的现象,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学校对冷门专业进行改革,通过挖掘专业自身的发展潜力、扩充专业的师资力量来吸引学生。对于一些需保护和加强的基础性专业、国家建设和发展急需专业以及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专业,学校应通过政策倾斜,改善教学条件、加大奖助学力度等,切实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对“弱小、冷门”专业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奖助学力度。

(四)加强对学生学业、职业规划的引导

我们应组织各类学习指导活动,开设学科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大类或专业情况,指导学生从社会需求及自身个性发展、兴趣、特长等需要出发,增强专业学习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理性选择专业。

(五)各学校应对转专业之前学生已取得的课程学分认定做出相应规定。

做好学生转专业前后课程顶替和学分认定的工作。如此可以让学生解决后顾之忧,可以更好地衔接专业转换后的学习。转专业学生应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转入专业学习任务,进而取得毕业资格。

(六)将学习困难生纳入转专业体系,分类制定各类学生的转专业制度

分类制定优秀生、特长生、兴趣生、学习困难生和有身体原因学生的转专业制度。引导同学理性选择专业,对转专业动因进行积极干預;对学生转专业时间、次数和条件进行调整。对学习困难学生可以考虑实行降级转专业,或者可在办学资源许可情况下,一般按照“就冷不就热”原则审批。或者针对专业成绩2/3以上不合格的学习困难者,但平时学习却很认真,经教师证明确实不适合在本专业学习的,也可享受转专业机会。在原专业学习困难的学生现也可以转专业,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这是比较符合当前学生实际的。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浙江省普通本专科院校学生转专业的指导意见[Z].浙教高教〔2012〕165号.

[2]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Z].浙教电传〔2014〕173号.

[3]胡梦甜.大学换专业,难吗[N].浙江教育报.高考指南/2015.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独立学院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川工商学院“二三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
信号系统安全软件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