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少华团队:大爱抚慰,尽显民族大义

2018-02-05孙侃

文化交流 2018年2期
关键词:柯城区细菌战少华

孙侃

一群具有高度职业操守的医务工作者从2009年起组成团队,医治深受抗战时期日军细菌战之苦的“烂脚病”老年患者,八年多来不厌其烦地上门服务,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

面对深受抗战时期日军细菌战之苦的“烂脚病”老年患者,一群具有高度职业操守的医护工作者动了真情。从2009年起至今,他们组成团队,主动放弃休息,克服困难,全力以赴提供救助。据统计,至2017年底,他们已为患者上门换药2000余人次,发放药品、电话随访2200余人次,回收销毁医疗垃圾1100余公斤。而仅在衢州,以万少华命名的志愿者医护团队目前已达700多人,都参与到“烂脚病”患者的疗治中。

如今“万少华团队”的感人故事在浙江省内外广为流传,团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获“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人物”“最美浙江人——青春领袖”“最美衢州人”特别荣誉奖……最近,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万少华在全省各地巡回宣讲时说,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我们不能忘记这些饱受病痛折磨的战争受害者。

目睹慘状,他们涌起爱心

“万少华团队”倾注巨大心力,做出这番特殊贡献的起因,缘自另一项关爱乡村老人的医疗救助任务。

2009年3月,浙江省民政厅在衢州市柯城区专门设立了一个救助患病老人试点,时任柯城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的万少华是这一试点工作的负责人之一。“就是在开展这项试点工作、在柯城区着手进行基层乡村摸底调查时,我和我的同事们发现了居住在偏远山村的日军细菌战烂脚病患者。当真切地看到他们痛苦不堪的模样时,那种震惊实在无以言表。”万少华回忆。

1942年后,因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加剧,日军调整所谓战略部署,在浙赣地区大面积使用鼠疫、霍乱、炭疽等病毒攻击中国平民,造成各地疫病大流行,使美军飞行员无法在此降落,而浙西衢州为细菌战在中国的第一战场。战后专项调查显示,截至1948年末,衢州地区累计因细菌战发病达30余万人,死亡5万余人。当时的衢州《大明报》曾记录惨状:“田野无人迹,午夜多哭声!沿途只见抬棺材。”迄今衢州全市仍有100余名细菌战烂脚病(炭疽杆菌感染)患者,“万少华团队”的救助性治疗对象为柯城区范围内的39名细菌战烂脚病患者。

柯城区九华乡寺坞村的魏洪福、九华乡坞口村的刘四古、黄家乡新铺村的崔菊英、沟溪乡碗窑村的巫双良、华墅乡三官岭村的周土文……都是普普通通、安分守己的农民,却因感染日军细菌而患上了严重的“烂脚病”。这些存活至今的患者其实是战争幸存者,每时每刻所承受的肉体痛苦远超人们的想象。

亲眼目睹他们的痛苦模样,感受他们强烈的心灵呼唤,万少华当即决定,不管自己的工作多么繁忙,不管救助他们需要耗费多少精力、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也要全力以赴伸出援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不能缺失责任。我们要让这些受害者好好活着!”

就这样,2009年3月,由万少华发起,柯城区人民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组成了“烂脚病”治疗小组,为受害者“抚慰”历史的“伤痛”。这一被人们称为“万少华团队”的治疗小组,由万少华、郑新华、毛晓伟、戴云刚、丰青龙、余志斌、柴腾蛟医师和占倩颖、韩继红、江小芳、徐丽芳、姜好护士以及驾驶员徐宏景、叶圣忠等组成,在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根据每个“烂脚病”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定期随访、定期换药,规范治疗,直到现在。

消除抵触和顾虑,

靠的是优质服务

然而,“万少华团队”的救助工作刚开始时,不少“烂脚病”患者并不配合。

有的患者有的故意不理不睬,有的看到医务人员就逃,你怎么解释都不听。万少华团队成员们请乡民政员和村干部一起做工作,说明来意,以期消除患者及家属们的抵触和顾虑。

解除对方顾虑的最好办法,是无私、耐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医护人员们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一个老人建立医疗档案、制定不同的医疗方案,谁在接受救助,谁用了哪些药,谁的病情有哪些变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对居住偏远、拖着烂脚进城看病不便的老人,就安排多上几次门。对具备一定自主处置能力的,还教会他们基本的换药包扎技术,每次多留一些药水和纱布。为了便于和老人们交流,老家江西的万少华认真学起了衢州话,甚至还用心学一些农村的“土话”。渐渐地,患者们开始信任这些医护人员,越来越多的“烂脚病”患者愿意接受治疗。

为了更快地接触到患者,与患者的距离更拉近些,团队里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没有穿防护服,以免患者产生遭受歧视的误会。“虽说这是个一类传染病,似乎应该与患者之间实施必要的隔离,但我们认为,虽然具有传染性,但它是厌氧菌,一旦暴露在空气中是会死掉的,所以与患者直接接触应该不会有被传染危险。当然对此我们应谨慎为妥,因为我们必须保证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必须阻断这一传染病的扩散。”

“万少华团队”的救助很快有了效果,不少患者溃烂处的脓水有所减少,更明显的是身体的感觉好了不少。由此一来,对治疗自然也更积极主动配合了,与“万少华团队”结成了朋友关系,有的还视他们为“恩人”。有些“烂脚病”患者的亲属甚至把医护人员视为自己人,一到山村,他们就请医护人员吃鸡蛋、野笋干,生活上遇到麻烦也会与医护人员商量。

老人有召唤,便放下自己的所有

“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万少华团队”的医护人员对自己这份奉献的大致描述。

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十分繁重,救助“烂脚病”患者对于“万少华团队”全体成员来说,是一项额外的工作。柯城区人民医院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怎么好,外科医生也极紧缺,平时连休息时间都很难安排。为了救助这些“烂脚病”患者,团队里的所有成员只有下了夜班,第二天查完房,才能利用半天的休息时间前往山村。“谁有时间谁就去”,这是团队不成文的规定。事实上,这个“时间”往往就是团队成员一两天的休息时间。endprint

猜你喜欢

柯城区细菌战少华
余少华
衢州市柯城区古树名木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管理对策研究
揭开侵华日军1855细菌战部队之谜
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胜利及其启示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细菌战与反细菌战
反细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