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2018-02-05沈国炜陈悦熙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浅叶多形性腮腺

沈国炜,陈悦熙

1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0850;2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0620

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病,腮腺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临床上腮腺肿瘤以良性肿瘤居多,约占80%~90%[1-3]。腮腺良性肿瘤种类繁多,各自的生物学特性有很大差别,部分良性肿瘤可多发,部分肿瘤具有复发和恶变倾向,因此术前的定性诊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4-6]。多层螺旋CT(MSCT)成像速度快,组织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可准确地区分腺内深、浅叶肿瘤,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术前评估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是目前腮腺肿瘤术前检查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CT设备不断发展及检查技术的不断完善,有关腮腺肿瘤影像特征的报道已逐渐增多,但是CT对于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目前研究尚少。本文回顾性分析30例腮腺良性肿瘤的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旨在探讨CT对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入选标准:(1)肿瘤均行外科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结果;(2)术前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增强检查;(3)所有病例临床、病理、影像学检查资料齐全。病例排除标准:(1)对比剂过敏者;(2)患有腮腺恶性肿瘤疾病者;(3)肝肾功能低下者。以上条件符合其一均排除为本组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4岁,平均44.3岁。临床均以腮腺区疼痛、不适和软组织肿块就诊,病程3 d~20年不等,查体局部压痛和/或软组织肿胀。术前均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1.2 检查方法

应用Toshiba Aquilion16层螺旋CT机扫描,扫描范围从颧弓上缘至下颌角。平扫: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层厚2 mm,间隔0,矩阵512×512。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碘海醇350 mgI/mL,剂量80~100 mL,注射速率3.5 mL/s,均行双期扫描,动脉期25 s开始扫描,静脉期60~80 s开始扫描。

1.3 图像评价

由两名放射科主治以上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评价肿瘤数量、形态、大小、边界、位置、密度。两人分别对每个病灶相同层面测量平扫及增强两期CT值,然后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方差分析分别比较3组肿瘤在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的CT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数量、形态、大小、边界、位置

30例病灶中包括多形性腺瘤16例(图1),均为单发,位于腮腺浅叶12例,深叶4例,最大径1.2~4.3 cm;腺淋巴瘤10例(图2),其中7例单发,3例为多发病灶,9例位于腮腺浅叶后部,1例跨浅深叶交界,最大径1.5~3.8 cm;基底细胞腺瘤4例(图3),均为单发,位于腮腺浅叶,最大径1.0~2.3 cm。上述肿瘤均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分叶,边界清晰。

2.2 CT表现

30例病灶平扫时肿瘤实质部分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肿瘤CT值约34~51 HU,5例病灶内见小片状囊变或坏死影,CT值约10~20 HU;病灶内未见斑点状钙化,未见纤维间隔;增强扫描,16例多形性腺瘤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10例腺淋巴瘤有8例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强化,静脉期快速消退;4例基底细胞腺瘤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强化不减退,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平扫时,3种肿瘤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腺淋巴瘤的强化程度与基底细胞腺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静脉期:基底细胞腺瘤的强化程度均高于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P<0.05)。3组病例CT平扫及增强后CT值增幅见表1。

图1 多形性腺瘤

图2 腺淋巴瘤

图3 基底细胞腺瘤

表1 3种腮腺肿瘤CT平扫、增强CT值比较(Mean±SD, HU)

3 讨论

腮腺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3%~5%[7]。腮腺肿瘤组织成分非常复杂,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约占总数的65%。良性肿瘤90%为腺瘤,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是腮腺最常见的两种良性肿瘤[8]。基底细胞腺瘤是腺瘤的一个特殊亚型,约占所有腮腺肿瘤的2%[9]。尽管3者同属良性肿瘤,但其生物学特性不同,临床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肿瘤的术前鉴别诊断,对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腮腺良性肿瘤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各种不同的肿瘤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别,常于无意中发现耳前区肿物来医院就诊,触诊肿物较软,无压痛,呈圆形或卵圆形,可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以中年人为多,无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腮腺浅叶[10]。腮腺腺淋巴瘤,发病年龄较大,多见于55~70岁男性,与长期吸烟密切相关[11],有多发及双侧发病特点,本组10例腺淋巴瘤中,有8例为老年男性,与文献报道相符[12]。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涎腺上皮性良性肿瘤,文献报道基底细胞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以50~60岁发病最多,平均年龄57.7岁,比多形性腺瘤发病年龄晚10年左右,比腺淋巴瘤早5年左右[13]。

临床上绝大部分腮腺良性肿瘤,多位于浅叶,CT上以形态规则、边界清楚为特征,颈部无异常肿大的淋巴结,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上特征。腺淋巴瘤的多发病灶具有一定特征,本组3例腺淋巴瘤多发,其中2例为双侧多发病灶;其他肿瘤均为单发病灶。本组肿瘤CT平扫密度以等密度为主,接近周围肌肉的密度,但增强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平扫和增强扫描后密度的改变在不同类型间表现不同,多形性腺瘤CT增强扫描早期轻度强化,增强幅度不高,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缓慢上升;而腺淋巴瘤淋巴间质中有丰富的血管,CT扫描表现为早期明显强化,延迟强化减退,密度逐渐降低,呈“快进快退”特点[14-17];基底细胞腺瘤血供丰富,具有较多沿内皮排列的血管网[18],动、静脉期显著强化,CT值平均升高40~90 HU,静脉期强化幅度略低于动脉期CT值。与既往文献[19-22]只通过研究肿瘤的位置、形态或单纯分析密度不同,本研究结合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好发位置,并通过分析对比其CT值变化,发现腺淋巴瘤与基底细胞腺瘤动脉期CT值增幅及静脉期CT值增幅,明显高于腮腺混合瘤(P<0.05);基底细胞腺瘤动脉期CT值增幅与腺淋巴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静脉期CT值增加也明显高于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P<0.05)。因此,这种动、静脉期的强化方式及程度的不同对于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肿瘤特殊的强化方式,对其定性诊断准确率将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于腮腺良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Modlin IM, Shapiro MD, Kidd M. Primary carcinoid tumor of the parotid gland: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Ear Nose Throat J, 2006, 85(8): 533-9.

[2]Perakis H, Heurle AD, Miller B, et al. Usefulness of CT and MRI in predicting arotid gland tumor histopathology[J]. Laryngoscope,2011, 121(54): 44-7.

[3]Dong Y, Lei GW, Wang SW,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CT perfusion imaging for parotid neoplasms[J]. Dentomaxillofac Radiol, 2014, 43(1): 20130237-42.

[4]Wittekindt C, Streubel K, Arnold G, et al. 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Analysis of 108 consecutive patients[J]. Head Neck, 2007, 29(9): 822-8.

[5]Singh S, 刘珍银. 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与MRI诊断[J]. 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8): 960-1.

[6]唐 坚, 夏建国, 魏仁华. 腮腺良恶性病变的MSCT 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J]. 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10): 17-8.

[7]Choi DS, Na DG, Byun HS, et al. Salivary gland tumors:evaluation with two-phase helical CT[J]. Radiology, 2000, 214(1):231-6.

[8]陈 超, 刘红宇, 汪国余, 等.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影像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6(2): 222-5.

[9]刘红刚. 头颈病理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00-5.

[10]董 越, 伍健林, 田 明. 多层螺旋CT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附84例分析)[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10): 1469-72.

[11]Yerli H, Aydin E, Coskun M, et al. Dynamic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 for parotid gland tumors[J]. J Comput Assist Tomogr, 2007, 31(2): 309-16.

[12]许乙凯, 郑木明. 现代CT与MRI诊断技术[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13]Yerli H, Teksam M, Aydin E, et al. Basal cell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dynamic CT and MRI findings[J]. British J Radiol,2005, 78(931): 642-5.

[14]刘春玲, 黄 飚, 周正根, 等.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MRI特点[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6): 600-3.

[15]Miracle A, Rezaei A, Gandhi D, et al. CT perfusion of the Neek:intenal carotid artery versus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s the referenee artery[J]. AJNR, 2009, 30(7): 1598-601.

[16]邝平定, 张敏鸣, 邵国良, 等.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12): 1324-6.

[17]Bai M, Chen J, Raupach R, et al. Effect of nondinar three dimensional optimized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filter on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validation on phantoms[J]. Med Phys,2009, 36(1): 95-7.

[18]邝平定, 邵国良, 张敏鸣, 等.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10): 1420-2.

[19]侯学文, 张利中. 腮腺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J]. 中国医疗设备, 2016, 31(5): 60-3.

[20]元建鹏, 梁碧玲, 谢榜昆, 等. MRI征像在腮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病理基础[J]. 癌症, 2003, 22(5): 514-9.

[21]Chiu NC, Wu HM, Chou YH, et al. Basal cell adenoma versus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CT findings[J]. Am J Roentgenol, 2007, 189(5): W254-61.

[22]Jang M, Park D, Lee SR, et al. Basal cell adenoma in the parotid gland: CT and Mr findings[J].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4,25(4): 631-5.

猜你喜欢

浅叶多形性腮腺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区域性切除术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观察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60例手术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