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科技创新使命吹响产学研奋进号角
2018-02-0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2018年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中国经济科技领域就接连迎来几件大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举办……这预示着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进一步加大创新发展的力度和步伐。
建设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必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和社会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铁基高温超导、量子科学、暗物质探测、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特高压输变电等高精尖创新科技阔步走向世界。书写了中国火炸药技术传奇的王泽山院士,一辈子研究病毒、为人民防病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侯云德院士等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工作中闪耀光芒。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原创性强、具有引领作用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被《自然》杂志列为支撑和驱动“纳米光革命”四大纳米材料之一的“聚焦诱导发光”(AIE)材料,获得国家进步奖特等奖、堪称世界电力工业发展史重要里程碑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等,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一往无前的雄伟气势和强大能量。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尤为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进而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未来,谁能在创新中取胜、抢得先机,谁就能赢得全球竞争的主动权。新技术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遇,但稍有疏忽或懈怠,就会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形势。因此,在点赞中国科技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正视我们的短板,加强基础研究,鼓励重大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
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瞄准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创建国家实验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引领支撑;充分发挥改革“点火系”的关键作用,激发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让8000多万科技工作者乃至更多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创造创新的伟业中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我们要肩负起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历史使命,在着力强化落实、推动落地,推进和完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破解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度藩篱,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做实做强。
十九大报告提出,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发展新的历史起点,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科技改革发展任务,着力推动新时代科技创新: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支撑;加强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增强创新源头供给;促进科技型创业与成果转化融通发展,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行动,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发展民生科技,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战略任务提供支撑;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培育造就创新型高水平人才队伍;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落实。
新时代新目标,产学研各界必须有新作为,要凝智聚力,以更磅礴的协同创新力量,掀起更强大的创新发展风暴。继续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奖励机制,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企业家、创业者的内生动力。王泽山院士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的。是的,我们要让这样的理想信念,激荡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每一位产学研一线人员心中,落实在为创新发展奋发有为的实践中,凝聚起更为强大持久的科技创新力量,迎接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在建设世界现代科技强国进程中更加明媚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