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风貌要素控制的广州市村庄风貌规划设计提升思路

2018-02-05

智能城市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田地风貌广州市

江 涛

广州市设计院,广东广州 510620

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并就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部署,为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村的规划建设,而乡村风貌则是农村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广州市历来重视农村规划建设工作,至2017年,已有四批美丽乡村通过验收,村庄风貌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升。然而,政府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无法在短期内全面铺开,如不加以有效引导,村庄地区的盲目建设、特色丢失、风貌破坏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如何切实可行地为村庄地区风貌改善提供规划建设指引,进一步正确引导全市村庄地区的乡村建设和微改造,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 广州市村庄风貌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

1.1 融合地域环境的多样化村庄风貌类型

广州市目前共有1142个行政村,主要分布在花都区、南沙区、从化区、增城区全区以及番禺区大部分区域、白云区四镇、黄埔区九龙镇,总面积约5800km2,占广州市域面积的78%。2000年以来,随着从化、增城、花都、南沙逐步撤市设区并入广州,广州从曾经“云山珠水”的传统格局一跃成为以“山、水、城、田、海”为特色的生态城市格局。广州市域村庄也表现出相应的风貌特征,与山林、河涌、田地、海滨等自然地域相融合,可归纳为山林田园生态风貌、岭南水乡风貌、历史建筑集中风貌和一般型农村风貌四种主要风貌类型。

1.2 村庄地区现状风貌特征

分类选取调查样本进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保证调查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综合对每种风貌类型的4个村庄,共计16个调查样本的调研反馈与资料分析,得出广州市村庄地区现状风貌有如下几个特征:(1) 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规模、流动性及城乡收入水平的较大差别,导致不同村庄地区的风貌品质存在显著差异;(2) 村民住宅以自建为主,缺乏相关建设指引,导致建筑布局混乱,村庄建筑的风格色彩五花八门,村庄风貌失控;(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公共空间品质亟待提升;(4)历史传统村落整体保存较好,但也存在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认识不足,导致传统村庄风貌被破坏的现象。

总体而言,广州市村庄地区现状资源丰富,风貌特色突出,但在进行村庄建设时缺乏统筹规划与管控,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村庄整体风貌失序,特色资源利用不充分、地域特征缺失,景观环境美观性与功能性亟待提升。在此背景下,对村庄风貌控制体系及规划设计策略的探究变得十分必要。

2 风貌提升的基本原则

村庄风貌的提升应充分尊重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地方文脉、民风民俗,立足于宏观区域角度进行整体考虑的同时,注重在整体中寻求差异、展现特色,实现风貌分类和差异化的控制引导,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地域性原则、坚持经济性原则,打造生态环境友好、富有乡村特色、整体风貌协调的乡村景观环境。与此同时,积极促进乡村环境营造与生产空间的结合,在风貌提升的同时,努力带动村庄产业发展,实现风貌提升与村庄发展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3 风貌提升的具体策略

依循风貌提升的原则,本文提炼形成广州市村庄地区的七大核心风貌要素,并基于核心要素构建村庄风貌控制体系,以保证其普遍适用于市域范围内各个村庄的风貌规划建设及微改造。

3.1 风貌要素的归纳提炼

研究结合村庄生活、生产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以及村庄自身特色,在协调自然环境的适宜性、景观性的前提下,以突出村庄风貌的特色为前提,以在地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为出发点,以优化美化村庄建筑及公共空间、突出村庄地区的核心风貌特色为目的,提炼形成村庄风貌提升的七大核心要素:田、林、水、筑、点、路、园,分别代指村庄田地、林地、滨水空间、建筑、节点空间、道路与微田园七大风貌载体,并依此形成系统性的风貌要素控制体系,有效引导村庄风貌的优化提升。

3.2 风貌要素的控制内容

为进一步落实各风貌要素的控制指引工作,研究将七大核心要素作为风貌控制的基本要素,对风貌提升与设计做出详细指引。

以“田”为例,“田”,即指村庄田地,尽管许多城镇化较为明显的城中村已经很少种田,但田地空间仍旧是村庄中极为重要的景观空间类型。研究将田地空间分为生产型田地和观赏型田地两种类型做出分类指引。

生产型田地包括农田与水塘两小类,其风貌提升更注重生态建设和生态保育,在此基础上再提升田地的景观风貌品质,营造乡野、舒适的生产空间。农田的整治提升主要包括农田景观格局整治、农田斑块、农田廊道的规划设计,水塘则主要通过塘堤、基面、植物的整治改善对其功能进行优化。

观赏型田地主要指景观农田和花田,其风貌提升在对田地干扰最小化的基础上,重点凸显农田景观的形态、肌理、色彩、文化等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的因素,通过合理调配农作物、引入图案式种植、灵活应用乡土材料、营造趣味性农田小品等措施,打造生产与旅游观光功能兼具的活力田地空间。

田地空间以外的其他六项核心风貌要素包括“林、水、筑、点、路、园”的控制指引同样遵循这一思路。首先对风貌要素在概念上做出明确定义,进而进一步细分风貌要素所涵盖的类型,再由浅入深对各要素的提升要点、提升要素和具体设计做出详尽指引。其中提升要点反映了各风貌要素提升应遵循的原则性或指导性要点;提升要素,则进一步从功能性和美观性的角度出发,明确不同类型空间的景观环境具体构成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拓展要素。基本要素以满足场所空间功能使用或功能优化为前提,属于各类空间场所风貌提升的刚性要求;拓展要素则属于各类空间场所风貌提升的弹性要求,各村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实施。最后通过具体设计,将前述的提升要点、提升要素相融合,图文并茂地展现指引性的设计方案,从而形成层层递进、系统性的风貌要素规划设计指引。

3.3 村庄风貌的分类指引

村庄风貌与村庄所处的环境、地域及其自身民俗民风息息相关,其风貌特色的表现往往因建筑与景观的风格、形式、色彩、材质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针对广州市四种不同风貌类型的村庄,通过对七大核心要素进行设计、提升,以完善并强化村庄固有风貌特色为主要目的,从建筑风格色彩、地面铺装、环境设施等方面做出指引。

(1) 山林田园生态风貌型村庄的风貌提升以突出其生态、乡土特色为主要目标,村庄建筑与景观的营造力求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并结合村庄当地用材特点,体现山林田园的生态风貌特色。

(2) 岭南水乡风貌型村庄的风貌提升需契合水乡氛围,选用广府建筑风格或中西合璧的近现代岭南建筑风格,在展示传统风貌特色的同时,体现水乡活力。路面铺装及环境设施宜选用古朴、粗犷的乡土材料,并融合传统文化、水乡文化进行设计。

(3)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型村庄的风貌提升应优先划定重点风貌控制区和一般性风貌协调区。其中,重点风貌控制区的建筑与景观整治需与整体的传统风貌韵味高度统一,并融入图案纹样等传统文化元素,强化村庄的传统风貌特色。

(4) 一般型农村风貌缺乏明显的风貌特点和特色,在风貌营造时的风格和色彩选择相对自由,对村庄建筑和景观空间的风貌要素进行统一规划,在保证风貌整体性的同时再融入个性化元素,弥补特色缺失。

4 风貌控制的实施建议

4.1 加强与村庄规划的衔接

村庄风貌控制要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为依据,与村庄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和具体建设做好衔接,以确保风貌控制的实操性。

村庄规划的编制成果应包含村庄风貌设计专章,在专章中明确村庄风貌类型及具体风貌要素控制要求。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风貌特色分析、重要节点风貌设计、重要界面建筑风貌设计、主要道路空间风貌设计、历史文化建筑分类保护方案及环境设施设计等。

此外,村民建房应遵循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通过加强对村民自建房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查,有效引导和保障风貌规划的最终落地实施。

4.2 加强政策研究,完善实施保障机制

确保村庄风貌提升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项目整合等措施维持工作的持续进行。此外,还可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农业、旅游业等项目的植入带动经济增长,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促使村庄建设形成持续的生命力。此外,可采用试点先行的方式,以示范村建设为带动,加大宣传引导,提高村民的认知度和主观能动性,激发村民主动参与村庄风貌提升规划建设的积极性。

5 结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庄风貌凝聚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地域记忆的集中体现,关系着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次研究以风貌要素为基础,对广州市村庄风貌的提升原则、要素、控制体系及策略等内容作出探讨,并从风貌规划与政策保障两方面给出建议。通过以上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一方面为同类型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广州市村庄风貌提升及微改造实践提供思路,与此同时,也期望有更多关于村庄风貌保护、提升的优秀成果出现。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018-01-02.

[2] 王丽萍. 乡村风貌营造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田地风貌广州市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找梦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田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