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水生态建设
2018-02-05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
□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赖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今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九三学社中央长期关注水生态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九三学社主席周培源先生建言,三峡工程建设要考虑生态平衡、泥沙处理、环境污染等问题,重视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区建设,认为“加速这一区域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是我国近期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大西南是维系长江、珠江生态环境的根基”。步入新世纪,时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关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中华水塔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关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认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改变甚至是趋势性变化。2015年,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报告,其中一些观点与总书记提出的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度契合。进入新时代,九三学社中央聚焦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围绕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污染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调研。
一、高度重视流域的保护与发展
我国主要有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流域范围广、涉及人口多、经济总量大,若保护不好、治理不力,影响极为广泛。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创造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地位。
多年来,黄河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黄河上、中游七省区位于胡焕庸线以西,流域除山东外的8省(区),有156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青海省黄河流域31个县(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黄河流域50个县(区)有46个为国家级贫困县;截至目前,黄河流域仍有136个县未脱贫摘帽。2017年末全国贫困发生率已降至3.1%,而黄河流域所在的甘肃、青海、陕西和宁夏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9.7%、8.1%、7.5%和6%。同时,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方式粗放并存,上游水源涵养能力退化状况堪忧,中游水土流失与主要支流污染严重等问题交织,下游长远防洪安全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任务非常艰巨。特别是,如果未来黄河径流量持续减少,而用水量却不断增加,黄河断流窘境有可能再现。此外,当前黄河突出的水沙不协调关系已由过去水少沙多演变为水沙锐减、水少沙少和安全风险积累新态势。如果长期倚重大坝拦沙阻泥的措施不改变,一旦中游拦沙库容耗尽,大量泥沙势必重新淤积下游,抬高悬河河床,下游的洪涝风险或将再现。
为此,应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应以水定需和以发展兴生态并举,根据区域优势与突出问题重新科学规划,坚定不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建议:一是将沿黄区域定位为以现代特色农牧业为主、能源化工产业集约发展的国家生态经济带。二是统筹区域发展,依托黄河和陇海—兰新铁路,促进沿黄生态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效对接;利用对外开放的大西北通道,促进沿黄生态经济带紧密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三是围绕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着力解决几个迫切和关键的重大问题,如全面加强上游水源涵养和上中游水土保持,创新水沙调控方略,科学调整水资源分配方案,加快节水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支流水污染综合治理。
二、高度重视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修复与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界中淡水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但可用的水资源量取决于盛水的盆有多大,而水源涵养区就是最大的盆。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5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三江源的保护和治理得到空前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草原具有水源涵养、径流调节、洪水调蓄等重要功能,是影响我国水资源量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相对高植被覆盖,在低覆盖情况下,黄河流域地下径流可能减少200亿立方米。由于草原超载过牧、鼠害猖獗、投入不足、治理率偏低等因素,我国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退化非常严重。此外,同样的生态区域,由于没有划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投入力度、治理程度也截然不同。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高度重视水源涵养区保护的系统性,统一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避免行政化分割、碎片化管理。在黄河流域,龙羊峡以上河段是黄河径流的主要源区,地表水径流量占黄河地表水总量的38.4%,被誉为黄河水塔。三江源保护政策实施后,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向好,但局部地区状况堪忧,特别是川甘青交界的黄河首曲水源涵养区应得到更多重视。
为此,要统筹推进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在上游划定生态保留区,建立黄河上游国家公园,将首曲和若尔盖大湿地等整体纳入国家公园范畴。扩大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覆盖面,对生态极度恶化地区采取抢救式修复治理。开展系统研究,破解湿地保护、草原沙化退化、鼠虫害防治、草畜平衡等方面存在的科技支撑与投入不足问题。
三、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
目前,水污染防治中一些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比如,太湖流域农业面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分别占相应污染物入湖比例的45.6%、56.7%、69.8%、79.1%;白洋淀水域化肥农药来源的氮、磷入湖量分别占输入量的51%、34.1%;洱海和抚仙湖污染总量的60%以上来自农业面源污染。从全国来看,农业源排放量占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48.1%、氨氮的31.6%。很多地方一面是政府不遗余力治污,一面是农业大量排污。比如,洱海流域约有30万亩农田种植大蒜,每亩化肥使用量达175公斤,每亩湖面每年承受约50公斤化肥残留;太湖流域部分地区农户改种水蜜桃、葡萄等经济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是水稻种植的6~8倍。十年来,太湖流域治理投资达1653亿元,近年湖体总磷浓度却有反弹趋势,2017年还暴发了水华。农业发展方式不转变,面源污染难治理,江河湖库水质难改善。
水污染治理,尤其要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修订并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标准,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完善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等激励政策,取消部分与绿色理念不符的补贴政策,构建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加大“水肥一体化减量循环利用”等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种养结合,就地就近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加强对重点江河湖库区域种养方式的综合整治。
四、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同时也是生产之要。重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加强水生态建设,不是简单“一刀切”,不开发、不利用,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以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淮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较为突出。时间上,流域雨季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70%~80%,且年际变化较大,汛期至则洪灾来、汛期过则旱灾至,局部水旱灾害年年都有,大面积水旱灾害时有发生,陷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困境。空间上,流域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年均缺水51亿立方米,在河南新县和淮滨县,缺水使地下水位年均下降3米,打井深度超过80米,皖北缺水更为严重,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和管理性缺水并存。
为此,在淮河流域,要科学布局水利设施,实现水资源时空均衡。在上游,按照较高标准,建设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等拦蓄工程,用足、用好每年近3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在中游,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实施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入江水道疏浚、分淮入沂和盱眙段河道裁弯取直工程;完善水资源保障和配置工程体系,对洪泽湖、瓦埠湖清淤,适时启动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下游,增设三河越闸以增加洪泽湖调水的灵活性,实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同时,实施支线疏浚和小规模蓄水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五、大力发展节水事业
节约用水涉及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保障等各方面,其中农业节约用水是关键。每年农业用水约在3600亿立方米左右,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65%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前几年,在河西走廊调研农业节水时了解到,作为西北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国重要的制种基地以及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河西走廊的资源性缺水、工程型缺水、技术性缺水、结构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其节水的重点、难点在农业,潜力也在农业。河西东部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时任国家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十多次指示“决不能变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民勤县,受到腾、巴沙漠合围,土地严重荒漠化,农民被迫迁移。河西走廊近80%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增加生态用水,对遏制荒漠化趋势,避免河西走廊生态屏障被拦腰切断,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在河西走廊,发展节水农业投入并不高,却能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例如,垄膜沟灌每亩财政补贴50元,可使大田玉米节水达28%,增产达11.7%。
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推进土地流转改革,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范围,为农业节水创造更好条件和更大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开创性、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共筑水网安全、和谐、文明、美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