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优到更优,崇明怎样打破瓶颈?

2018-02-27王建勋

中国生态文明 2018年6期
关键词:崇明生态化资源

□ 王建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上海市崇明区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资源。从2001年的生态立岛,到2010年的现代化生态岛,再到2016年的世界级生态岛,十几年来,崇明的不断升级调整目标,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如何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发展优势转化?路径尚未真正贯通。这是始终困扰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亟需加以破解。下一步,崇明区将怎样发力?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在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发展优势转化上,崇明区取得哪些成效?

多年来,崇明全区上下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在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优势的同时,也积极思考、谋划、研究、探索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生态岛建设发展成果,有了很多成效和较好的基础。

(一)广大干部群众对转化达成初步共识

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基本达成。全区上下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是“向良好的生态环境要红利福祉”的意识初步形成。据评估,崇明用占比17.4%的建设用地、占超30%的湿地与农田生态系统,为上海市提供了约40%的生态资源和50%的生态服务功能,也是全市空气质量最优、绿地面积最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生态贡献很大。全区上下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环境要素品质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探索如何释放生态环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生态岛建设的发展红利,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生态岛的绿色福祉。

三是“把每一条河流、每一棵树木等生态资源作为发展资本”的意识基本形成。据统计,崇明现有市管河道2条、区管河道28条、镇管河道705条、村级河道15149条段,现有区管湖泊2个,镇管湖泊1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6%,2017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86.3%。全区上下在推进水环境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创新林业种植方式等具体工作过程中,也在摸索如何利用好、发挥好干净水体、绿色森林、清洁土壤等生态资源,着力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形态。

(二)全区上下推动转化有了基本思路

一是区委形成了树立全生态理念、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的大思路。在总结回顾十多年的生态岛建设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在学习借鉴、继承发扬以往推进生态岛建设的发展理念、思路方法的基础上,区党代会明确,生态岛建设必须大力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区委在进一步确立了全生态理念、“+生态”“生态+”发展战略。

二是委办局形成了“把生态思想贯穿生态岛建设全过程”的指导思路。在区委全生态理念、“+生态”“生态+”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部门都高度重视“生态”,把生态与否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从强调“环保对项目的一票否决”逐步发展成为把“是否有利于增加生态资本、减少生态负债”作为评价一个项目、一项工作的重要标准。

三是乡镇形成了“把生态要求贯穿项目建设全方位”的操作思路。各乡镇在区委、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求和指导下,也逐步把生态要求作为议事决策的重要考量,服从、服务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生态大局,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等更有利于生态,而非背离生态。

(三)全社会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探索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积极开展了“无化肥、无农药”的1万亩崇明大米种植,试点探索发展有机农业。依托清新空气、干净水体等生态资源,多次举办国际自行车赛、马拉松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积极探索发展“无烟工厂”型新经济、新业态。

二是推广应用生态技术。引进中国中车、上汽集团先进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陈家镇生态示范办公楼遵循可持续建筑发展的理念,集成应用国内外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综合节能达到75%-8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于50%,再生资源利用率高于60%。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公益林种植方式,建成了长兴郊野公园等乡村公园,特别是三星镇利用海棠花溪等生态廊道,举办 海棠书社、海棠摄影、海棠歌会、海棠论坛等活动,探索发展以海棠为主题的研发、保健等相关产业。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庙镇香朵开心农场、知谷1984民宿等蓬勃发展,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更新换代。

二、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发展优势转化,面临哪些瓶颈?

虽然近年来崇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有了长足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也就是说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发展优势转化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瓶颈。

(一)促进转化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一是追求高品质生态环境的呼声强烈,但把良好生态作为资源、优势、资本的意识还不够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良好的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但对“良好的生态是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最大资源、最大优势、最大财富”的认识还不够深。

二是项目生态化的意识还不够强,注入生态基因、落实生态要求等还需强化。在生态岛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更多地是考虑符合规划要求、落实市里工作要求,而从是否能代表世界级生态岛、是否符合生态要求等维度思考谋划的意识还不够强。

三是就生态建设而生态建设、就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现象突出,生态项目化、生态产业化意识有待加强,追求经济社会效益的意识还不够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些单位、一些部门开展工作更大地是做技术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工作出发点、目的方向相对单一,更多是从本位主义着眼,更多的是考虑做好本职工作、本单位工作,服从服务生态岛建设大局,把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与促进经济发展、引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带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等方面的统筹思考、统筹谋划意识还不强。

(二)推动转化的思路还不够开阔

一是学习借鉴国内外领先做法力度还不够大。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贵阳市、湖州市等兄弟省市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领域有很多好经验、好做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学习借鉴,开阔思路,进而复制推广应用。

二是推广应用先进生态技术力度还需加大。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以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替代技术,生产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减量技术,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等为代表的生态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生态岛建设过程中引进示范推广应用生态技术的力度亟需加强。

三是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力度还不够大。受驻地科研院所少、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等多种因素制约,特别是创新还没有根植于生态岛建设各项工作中,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能力水平还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创中心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工作快速推进。

(三)实现转化的路径还不够畅通

一是对“生态+”“+生态”认知不准不透。自“生态+”“+生态”发展战略提出以来,虽然在区领导多次对“生态+”“+生态”的科学内涵进行阐释,但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生态”的精神实质认知还不够深刻、不够准确。

二是“+生态”办法不够多。“+生态”的本质在于,把生态思维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等思考谋划决策过程中,把生态要求体现在生态岛建设的各项任务中,把生态元素注入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但在生产生活中,更多的是就建设而建设,就产业而产业,就生态而生态,建设、产业与生态之间更多地处于割裂状态,项目生态化、产业生态化还需加强。

三是“生态+”办法不够多。“生态+”的本质在于,把清新空气、清洁土壤、干净水体等良好生态作为资源、资本,在发挥生态资源作用的基础上,释放生态红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发展。但在生产生活中,26%的森林覆盖率、干净的Ⅲ类水质骨干河道、清洁的土壤等生态资源,生态项目化、生态产业化还不够,与产业发展联动关系还不够强、关联度还不够高。

上海市崇明区的西沙明珠湖湿地

三、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发展优势转化,有哪些对策建议?

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发展优势转化,既是共建共享生态岛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针对转化面临的瓶颈难题,结合崇明实际,我们必须在强化意识、开阔思路、探索路径等方面做文章、下功夫。

(一)树立“生态资源就是发展资本”的强烈意识,激活发展动力活力

一是强化底线思维,坚定生态立岛战略定力。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强烈意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二是强化资源意识,利用生态资源做文章。树立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强烈意识,想方设法最大化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最大化释放生态红利,最大化提供生态产品,既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增长点,也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最优资本。

三是强化发展意识,向项目建设要经济社会效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社会治理方式,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

(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开思路、拓宽视野

一是学先进。围绕当前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点工作,聚焦生态岛建设的短板瓶颈,带着任务、带着问题,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国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先进做法,把适合崇明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工作实践中推行起来、落实下去,让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在崇明落地生根。

二是勇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应用生态方面的新技术,集成示范运用自然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引导和支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局面。

三是树标杆。及时总结、提炼生态岛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发挥先进标杆、典型做法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生态岛建设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全面进步。

(三)树立全生态理念,实施“+生态”“生态+”战略,贯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是发展理念全面生态化。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区、全民、全域牢固树立全生态理念,全面推进全域生态化建设,把全生态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努力实现全域生态化、全产业生态化、全民生态化。

二是发展规划全面生态化。把全生态理念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产业规划、控详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中,让生态切实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的硬约束,规范、助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绿色发展。

三是城乡建设全面生态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全过程,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全面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生态要求、应用生态技术,从而切实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绿色、集约、可持续发展。

四是产业发展全面生态化。推进产业生态化方面,树立并践行全生态理念,按照产业生态学要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运用国际领先的生态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生态化改造,坚决淘汰不符合生态岛产业功能定位的落后产能,持续提升产业的绿色含量、生态水平。

促进生态产业化方面,树立“经营生态资源、经营生态资本”的强烈意识,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的前提和基础上,围绕生态打造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绿色经济。利用公益林、水环境、蓝天白云、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等良好生态资源,引进环境友好型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四新”经济。

五是生活方式全面生态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生态文化的理念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全社会树立“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生态就是资产”的绿色价值观,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大力倡导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的绿色消费观,积极推行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崇明生态化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冬日时节必吃哪5道地道崇明菜?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崇明模式 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