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相关研究的进展
——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018-02-27孙玉玲聂春雷
□ 孙玉玲 聂春雷
生态文明相关研究进展如何?我们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外核心期刊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此来梳理生态文明研究的基本脉络、研究热点的演化特征和趋势,并对国内外研究侧重点进行对比。通过分析,我们归纳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生态文明研究受国家政策导向驱动明显,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两个时间窗,生态文明相关论文的数量飙升明显。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过剩等问题,学术界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学者叶谦吉首次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加以定义,并提出了“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此后,哲学、社会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各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
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的大力推广,源于中国决策层对这一理念日益深入的阐释和定位。党的十六大(2002年)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逐渐形成;党的十七大(2007年)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2012年)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生态文明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此后,生态文明建设在各个层面如火如荼开展,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均产生了大量成果。
二、从研究内容上看,生态文明从思想溯源到概念辨析,从理论研讨到实践探索,从宏观性、战略性、一般性研究逐渐转向细粒度、具体化、个性化、面向问题的深入探究,初步形成了我国生态文明研究的基本框架。
但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目标相比,学术研究仍显不足,研究主体虽多元化,但持续性、深入性研究较少,高水平、学术性研究论文偏少,国际影响力有限,尚未建立生态文明研究的完善理论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文明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等领域,围绕这个主题发表的文献十分庞杂,既有宏观性和一般性论述“生态文明”内涵和理论的文章,也有讨论具体建设实践、内容、评价指标的文章,既有从全国层面探讨实施路径和模式的文章,也有具体到省市县域层面介绍实践案例的文章。因此,试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生态文明”研究进展的全貌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尽可能全面检索生态文明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计量分析和文本挖掘,分别从宏观、中微观层面对生态文明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系统梳理生态文明研究二十年来的发展脉络,揭示此主题研究的重要节点和最新进展,以期抛砖引玉,为相关领域学者继续深入开展研究提供借鉴。
一、生态文明研究基本态势
本文分别选择了两个典型的中文和英文数据库,进行数据集构建。中文数据库为清华同方知网(CNKI),英文数据库是科睿维安出品的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以“生态文明”作为主题词,检索时间为2018年6月。在上述两个数据库中检索数据发现,在CNKI中获得核心期刊论文7554篇 ,在WOS数据库中获得论文260篇 。采用文献计量、文本挖掘和主题聚类的方法,对上述检索出来的论文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分析工具分别为TDA、VOSViewer、EXCEL等软件。
(一)论文数量分布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生态文明研究经历了起步萌芽期、暴发增长期、平台期三种状态。1992-2006年间属于研究萌芽期,仅有少量学者探讨了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关系等,年度研究论文数量低于100篇;2007-2018年的十年间,生态文明研究分别经历了两个暴发增长期和两个平台期。2008年,研究论文跃升到518篇,随后5年时间,论文数量稳中有降;但在2013年再次发生明显的突破性增长,论文数量从396篇跃升到997篇,之后的发展趋势与前一个5年类似,进入了相对稳定期。显然,两次暴发性增长点均与我国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关系密切,随着党的十七大(2007年)、十八大(2012年)对生态文明战略的定位逐步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阐述日渐明晰,促使学术研究活跃,产出大量研究成果。
图 1 基于CNKI和WOS的生态文明发文数量变化
从WOS的相关数据来看,2007年以前,生态文明研究局限于国内,2007年以后,我国学者的生态文明研究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在国际会议或国外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明显上升,有少量国外高校学者研究中国的生态文明。但总体上看,生态文明研究仍以国内学者和国内发表为主,国际影响力十分有限。
表 1 基于CNKI的生态文明研究Top20机构
图 2 生态文明发文机构类型百分比
(二)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国内有超过2000家机构开展了生态文明相关主题研究。这些机构涉及政府部门、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少量其他单位,高校基于数量庞大的研究群体,占比超过50%,发文量占所有机构的74.1%;其次为政府部门,机构数量占19.9%,发文数量占11.8%,主要涉及国务院、国家相关部委如环保部、发改委等、各级政府人大等机构,体现了生态文明研究较强的政治背景和政府意志;研究院所数量和发文量均低于政府部门,分别为11.3%和9.3%,以社科院系统和中科院系统单位为主;一些学(协)会、企业等机构也发表了少量论文(如图2、图3所示)。可以看出,在国家的战略思想和布局下,生态文明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吸引了多种类型机构参与研究。
表1展示了国内生态文明发文Top20的机构名称,Top20机构中以高校为主,另外包括两个研究院所(中科院和社科院)和一个政府部门(原环境保护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以162篇论文居首,其次是社科院,发文161篇,环保部158篇,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别以120篇和114篇位于第四和第五位。尽管政府部门机构数量高于研究院所,但单个政府部门发文数量偏少,大多数省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发文数量在10篇以内,以一般性、舆论性、引导性文章为主,高水平学术性文章偏少,研究深入性和持续性不强。
图 3 各机构类型生态文明发文数量百分比
二、基于CNKI的生态文明研究核心期刊分布
国内生态文明研究Top20期刊分布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研究方向十分庞杂,发表期刊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资源环境、农业、林业等,以及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哲学、人文以及商业等。其中以哲学、人文类期刊居多,例如《前沿》《求是》《理论月刊》《理论导刊》等。表明生态文明研究中理论探索占据主流位置,侧重生态文明概念辨析、理论渊源、哲学基础、人文关系等方面,建设领域和实践研究尚需进一步发力。领域的研究前三位期刊均属于社科类,发文超过200篇以上。《环境保护》刊发464篇文章,位列第一位,其次是《生态经济》和《人民论坛》,分别发文287篇和206篇。
表 2 国内生态文明研究核心期刊分布
三、生态文明研究热点主题
从发文量趋势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研究受国家政策驱动明显。为清晰展现生态文明研究脉络及在各主要时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生态文明研究主题数据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7年;第二阶段2008-2012年;第三阶段,2013年以来(表3)。利用VOSViewer软件对每个时间段论文进行关键词清洗,剔除词频数量突出的“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无实际意义的主题词,针对清洗合并后的关键词进行聚类,聚类结果分别如图4、图5、图6所示。
(一)2002-2007年生态文明主题聚类分析
这一时间段论文数量为409篇,由图4可以看出,关键词聚类获得5个簇,其中较大的一个簇是以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相关高频关键词涉及 “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工业文明”“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绿色中国”等。这一聚类主要研究生态文明概念的起源、演进、本质内涵与特征,并初步探索了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绿色中国的关系。重要观点包括: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文明的哲学起源,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的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继工业文明以后的新的文明观,“工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精神和物质基础;另外四个聚类分别是“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化、小康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省、新农村建设”。重要观点包括: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省、新农村。
表 3 三个时间段标志性事件及论文数量
图 4 2002-2007年生态文明领域关键词共现图
2002-2007年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五年发展时期。十六大首次提出“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生态文明”这一术语正式被纳入官方话语体系是在2003年6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出要“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这是“生态文明”第一次进入国家政治文件。因此,在这五年期间,围绕生态文明的研究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主要是对生态文明的起源、内涵、特征开展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哲学起源和理论基础,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生态文明观可以促进人的自身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2008-2012年生态文明主题聚类分析
这一时间段论文数量为2597篇,关键词聚类结果为6个簇。与上一时间段相比,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仍然是高频关键词。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学者们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内涵和本质特征的研究。相对于上一个五年萌芽阶段的探讨,这一时间段的研究扩展了很多内容。例如围绕可持续发展,新增了“林业”“绿色消费”“生态产业”等关键词,围绕“人与自然”,新增了“创新”“产业”“污染减排”,体现出生态文明理念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和探讨,生态文明研究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持续受到关注。
除了上述4个聚类,另外新增的两个分别是“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以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持续深入,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研究成为热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内涵,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生态危机。重要观点包括:马克思主义蕴涵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其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更深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数量较大的关键词。学者们探讨了以生态文明观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路径,生态文明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等。此外,随着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的应用,生态文明评价特别是城市生态文明、森林、海洋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逐步开展。
2009年11月,党的十七大召开,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对生态文明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研究均提升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研究内容从本质特征的探索向更深入的内涵、理论渊源、建设实践扩展,研究的角度不再局限于哲学和社会科学范畴,逐步延伸到自然科学中的污染减排、评价指标等,清晰界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内涵,同时还有力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
(三)2013-2018年生态文明主题聚类分析
在这一时间段,生态文明研究论文数量为4598篇,通过关键词聚类获得7个簇。生态文明研究继续向纵深、多元发展。从聚类结果上可以看出较明显的时代特色,“绿色发展”“美丽中国”“习近平”“可持续发展”成为词频靠前的四个关键词。“中国梦”“五位一体”“新时代”出现在高频词中。在7个簇中,“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意识”基本上延续上一个五年的研究内容,理论上进一步研究生态文明与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并开始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建设及评价指标”研究进一步个性化和系统化,例如出现了高频词“长江经济带”“美丽乡村”。新增的研究方向包括“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时,“生态环境”“生态治理”“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等高频词的出现,标志着生态文明从理论研究转向以实践研究为主。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是这一时间段研究的亮点和重点。在宏观和理论层面,学者对生态文明制度目标和实现路径的研究、制度体系创新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实践建设层面,学者把目光投向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对应的领域,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各个领域建设相结合。国务院各部委也结合自身业务范围,研究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些还建立了目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等,例如农业、林业、水、海洋等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及保障机制的研究,城市、区域以及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评价;从制度制定和实施角度研究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公园体制、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
图 5 2008-2012年生态文明领域关键词共现图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和制度进行了阐述;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上述关于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极大促进了生态文明学术研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领域、实施路径、建设评价等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
四、基于WOS的国际生态文明研究态势
除了中国学者在WOS收录的期刊中发文以外,还有16个国家的学者开展了生态文明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或专著36篇(部),包括专著或专著章节11部,论文25篇。其中英国和美国各贡献了19篇和13篇,接下来分别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家(见图7)。国外的研究集中在高校或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研究所,也有少量环境相关的政府、学协会、基金会部门,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英国鸟类保护协会、英国鸟类基金会等。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态文明战略在中国国际关系中的角色
加州大学Monterey Bay分校的Harris研究了中国寻求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建立长期经济政治合作的关系,特别是中国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发展带来的变化,提供更多机会向中国出口更多商品,并将促进中国对上述地区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世界自然基金会Tracy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通过采用新的绿色技术和更高的环境标准,大幅改善环境法规,减少污染,改造工业。研究了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一带一路实施对欧亚大陆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风险,特别是在那些环境基础较差的国家。
(二)研究生态文明的理论框架、哲学和文化基础
澳大利亚Swinburne 大学Gare研究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并出版了专著;法国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Heurtebise介绍了中国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分析了概念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主义假设;美国佛蒙特大学Magdoff研究了从生态系统特征角度构建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框架,认为生态文明与资本主义不相容,生态文明的关键特征包括自我规范、多样性、高效的自然循环、自给自足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他认为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和谐文明。
(三)研究生态文明实践中的政府角色
挪威可持续发展研究所Naustdalslid研究了中国2002年以来循环经济战略和生态文明实施的问题与挑战,讨论了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实施自上而下的官方意志与缺乏民间参与的挑战。
新加坡国立大学Pow以天津生态城建设为例探讨了构建中国生态文明项目的政府逻辑和规划认识论的转变。在这个程度上,文章勾勒出中国(生态)审美城市体制的新兴轮廓,这种体系越来越多地将美学原则纳入政府实践和城市规划。澳门大学、英国全球法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Simoes探讨了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政府与个人的关系,认为个人越来越成为环境问题的根源,行为科学有助于理解个人在生态文明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五、结论与展望
在研究上,早期的论文主要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阐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等,并从生态文明制度、理论、实践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这一理念。研究论文多以思想溯源、概念辨析、理论关系探索为主,舆论性、引导性文章居多。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体制架构初步建立,建设路径逐渐清晰,学者研究的角度和内容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从理论探索逐渐转向实践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深入探讨环境、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建设应用生态文明思想的体制机制、可行性、路径选择、评价体系等问题。同时,研究主体进一步扩大,除了政府、高校相关部门,依托部委、高校等还形成了若干生态文明智库,例如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许多省市也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立了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等,极大促进了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进步。但从机构分布、期刊分布以及研究的内容角度,同时也看到,我国生态文明研究中高水平学术性文章偏少,特别是针对重大议题的持续性、深入性研究有限。
生态文明的概念虽然出自中国,但与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前的研究以国内学者为主,但近五年我国学者也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提升我国生态文明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生态文明的哲学、文化渊源、国际关系、政府角色角度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对比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出发点大多从政府职能、国际关系、地缘政治角度,对我国学者局限于国内和本国国情的研究形成互补。虽然观点不乏质疑性,但客观上对我国生态文明研究和实践仍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目前,生态文明已从理念探讨到全面行动,并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相对于其快速的发展和影响力来看,学术界应加快研究的步伐,应继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丰富,形成完善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的实践建设;在实践方面,加强对具体领域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改革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创新,需要理顺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关系,加强在重大议题和具体问题上的深入探讨;在研究角度上,中外学者研究的视角有差别,中国学者应持续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积极地建设型的研究成果传播出去,同时加强与国外学者合作研究和共同对话,建立科学的、积极的生态文明国际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