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验主义视角下的《走出非洲》

2018-02-04穆育枫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凯伦庄园非洲

穆育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1

一、前言

《走出非洲》于1937年出版,是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又译卡伦·布里克森,笔名“伊萨克·迪内森”)的同名自传體散文集。鉴于这部作品问世后即获巨大成功,布里克森声名鹊起,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与童话大师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由原著改编的好莱坞同名电影《走出非洲》由美国环球影业公司制作,于1985年上映,并于1986年一举斩获奥斯卡七项大奖。

鉴于女主人公的殖民者与基督徒的双重身份,一直以来对于这部作品的评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其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内核上,此外其他的评论角度还有非洲宗教、异文化书写、叙事风格、隐喻等。本文拟以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为切入点,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解读。

二、超验主义视角下的《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记录了作者在东非肯尼亚生活18年的点点滴滴、苦辣酸甜,以她经营的咖啡种植园为基点,她描述了这片广袤大陆上的各色人等、各种事件、与五味杂陈的各类情愫,散发着浓郁的非洲风情。这是一部文体与结构都非常独特的作品,整本书几乎没有统一连贯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全书更像是一部随笔短文合集,大致根据时间与主题的线索由五个部分松散地组成,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为“卡曼坦与鲁鲁”、“庄园枪祸”、“庄园来客”、“一个移民的札记”、“告别庄园”。每个部分包含数目不等、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这些文章就像一颗颗淡雅精美的珍珠一样,被匠心独具的作者精心打磨,再巧妙地串起来成为一条巧夺天工的项链。这些文章既彼此相对独立成章,又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和谐艺术整体。

1、远离尘嚣,亲近自然

超验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推崇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在自然的宁静中寻求一种纯真与诗意的理想生活状态。爱默生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而在梭罗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他的亲密朋友,也是精神力量的源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凯伦曾经奉命完成一些运送粮食、弹药等军需补给物资、收拾仓库、传送信件等任务。那几个月她离开庄园,基本每天都在野外奔波,虽然很辛苦,但是当整日在草原上穿越的时候,呼吸着清新芳香的空气,她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野外乐趣。虽然之前她也曾外出打猎,但只有这次军旅远征才是单独一人与非洲人在旷野里出行。日薄西山的时候,他们在马赛自然保护区里,夜幕渐渐低垂,空气沁人心脾,山野中满是滴着清凉露珠的野草,草中四处潜伏的蟋蟀在欢快地齐声鸣唱,——“这青草是我,这空气、这远处隐隐的群山是我,这疲乏的牛群也是我。我吸进荆棘树间的阵阵清风”。

在凯伦的眼中,大自然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而不是呆板的背景存在。由于蝗灾、旱灾、火灾和咖啡价格下跌等种种原因,咖啡种植园一直在亏损,即使她想尽各种办法最终再也难以维持。凯伦不得不接受破产的现实,她只得把庄园出手,变卖家当,为返回欧洲做着准备。临别前一段时间,凯伦对这片热土无比眷恋,对一切都依依不舍,她眼中的山川河流都有了即将离别的伤感之情。

2、亲力亲为,辛勤劳作

凯伦的庄园由于海拔地势太高,其实不太适合种植咖啡豆,但她还是想尽各种办法经营种植园,每天都和仆人一起,付出艰辛的劳动。她和仆人一起垦荒拓地,然后悉心种植、照料、修枝、摘果,还亲自规划建设了咖啡豆加工厂,进行加工、去壳、定级、分类、包装各项工作。最后再装上牛车运送到内罗毕火车站,在一两天内送往港口海运出去,企望咖啡豆在伦敦的大拍卖市场上卖得出去。

除此之外,书里也大量描写了庄园里土著基库尤人劳动的场景。土著人每家在白人庄园里分得几英亩土地,然后每年为庄园无偿劳动一段时间,作为回报。不论什么时候,当你穿行在他们的农田上,总是能看到勤劳的非洲妇女弯腰翻地的背景,这种大家一起劳动的场景忙碌而温馨。

3、勤于思考,考量内心

凯伦自幼便有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天分,后来更收到家庭环境的强烈熏陶。她热爱阅读、写作、与思考,这几件事成为她每天必做的功课。在非洲的田园生活更是让她远离尘嚣,过着自由宁静、云淡风轻的日子。尤其在非洲文化生活匮乏,书籍就像干涸沙漠中的一弯绿洲,作用就更为凸显了,不仅仅是滋养人的心灵,而且已经成为支撑整个生命的力量。凯伦每天习惯于临睡前在灯下打开一本书看。

后来凯伦开始在早晨和夜晚写小说、神话和爱情故事,这能使她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放飞想象,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另一些年代、另一些国度,在那里,她是最为自由自在的。即使是在和丹尼斯外出打猎的时候,她也会即兴作诗。在田间和土著一起劳动的时候,为了逗乐,她给他们朗诵斯瓦西里歌谣。

对于非洲的人们,凯伦怀有真挚的同情和眷恋,她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尊重,从不把那些不一样的行为定义为野蛮。同时她也对他们有密切的关注和深深的思考,对于非洲人和非洲文化有自己的看法。在她的笔下,非洲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是自然中的一员,而不是凌驾之上的统治者。再比如白人往往会趋利避害,尽力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凶险之事;而非洲人则惯于乐天知命,接受命运的一切安排,对意外变故泰然处之,对一切事物都抱着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

三、结语

初到非洲的凯伦,还略有一些虚荣和脆弱,然而这片神奇的土地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她。渐渐地,她开始了解这片土地与这里的人们,开始爱上这里的动草原、山峦、河流、落日、云霞、羚羊、狮子、雄鹰……《走出非洲》整本书语言云淡风轻,然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作者对非洲大陆浓烈而深沉的挚爱。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非洲的自然环境改变了她的自我,使她成为自然中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存。

猜你喜欢

凯伦庄园非洲
Space- starved SingaporeWill End 180 YearsOf horse Racing To MakeWay For Housing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慢屋·青麦庄园
完形填空题汇编
在皇后山的茶庄园
阅读理解题汇编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动物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