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中人性和宗教的冲突分析

2018-02-04孙伟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宗教人性

孙伟

摘  要:《恋情的终结》是格林的宗教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身为公务员的丈夫、妻子及其小说家情人之间的三角关系,充分刻画了丈夫的愚蠢、妻子的犹豫与情人的嫉妒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段纠结的恋情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性与宗教的冲突。

关键词:《恋情的终结》;人性;宗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1

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一生写出了较多的著作,时代特点鲜明,文学价值较高。其中,《恋情的终结》是其自传性很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地位,被威廉·福克纳称为“我这个时代里最真实也最感人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对丈夫、情人和妻子在爱情里面的真实状况进行了描述,也对爱自己、爱他人以及爱信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将人性和宗教之间的冲突充分刻画了出来。

1、亨利爱情观和宗教观中人性与宗教的冲突

小说成功描绘了亨利这个公务员角色。他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温文尔雅,有着不错且稳定的收入,喜欢安逸的生活,对别人的好客之举并不轻易接受。乘坐计程车时,别人还在动摸西摸,他早就在手心里攥紧了车钱,这正是他长期养成的习惯。他渴望婚姻,婚姻能够带给他安全,因为有人能陪伴在他的左右。面对本德里克斯和萨拉,他的性格让其想要成全,但是这种性格却遭受到了本德里克斯的憎恨。他的这种性格,让他遭受欺骗的几率增大,同时也对妻子的不忠进行了縱容。当他认为自己已经不被萨拉信任时,他显得十分担忧和沮丧,不安全感日趋严重。他对萨拉亲口承认自己没有做好一个丈夫,且无法带给萨拉快乐。而萨拉在床上死掉时,他依然满不在乎,甚至已经开始遗忘萨拉,也忘了他曾经讲过的誓言。本部作品中所描绘的亨利,与作家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人凯瑟琳的丈夫十分相似,虽然乏味无趣,但是却理解和包容凯瑟琳的一切,且他对婚姻的要求也最终得到了满足。在爱情和信仰方面,本德里克斯想要疯狂折磨萨拉,认为爱情是永远持续的;但亨利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说这不符合人性。他想要一种别人看起来单调乏味却平静的生活,并不关注人性和信仰的问题。

2、本德里克斯爱情观和宗教观中人性与宗教的冲突

本德里克斯本职是小说家,为了创作出一篇故事,与政府部门工作的亨利的妻子萨拉所相识,且产生了恋爱关系。这段故事发生在战争时期,法西斯时刻摧残着伦敦街头,所以两人的生命随时都有失去的可能。如同世间所有的恋人,他们找到机会就会厮守在公寓里,发发誓言,闹闹脾气,爱情似乎非常完美。但是,在一次空袭中,本德里克斯差点失去生命,萨拉就此离开了。本德里克斯沉浸在嫉妒和痛苦之中,为了找出事实原因,他雇佣了私家侦探,对萨拉进行跟踪。

从本质上来讲,本德里克斯并不是合格的情人,其有着十分强烈的感情要求,可以用自私来描述。他想要完全占有对方的身体和心灵,终生厮守。嫉妒和怨恨一直占据着他的脑海,时不时会出现烦恼和不安。在相爱的时期内,他也没有感到满足,而是认为萨拉一定有很多男人,自己只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因此,他总是神经质的和萨拉争吵。不理解的心态下,他认为一定是有了新情人,才导致了萨拉的离开。即便分开两年之后,他的心头怨恨依然没有消失。相较于萨拉,他更爱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让萨拉不顾危险独自回家。

本德里克斯不相信天主,当他在萨拉的日记中发现两人分开的原因只是因为萨拉当时认为他死了,就非常开心。他依然想要对萨拉进行劝说,和自己厮守在一起。他始终认为天主是不存在的,靠自己的力量才行。但是萨拉已经对天主许下了诺言,萨拉宁愿病死。等到萨拉去世之后,他建议火葬处理,而反对天主教徒的入葬方式,以此来挑战天主。本德里克斯认为对天主和爱情是相悖的,萨拉因为太过于爱天主,不爱自己,所以才导致了分手。

3、萨拉爱情观和价值观中人性与宗教的冲突

萨拉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女人,她十分爱自己的丈夫,也想给他安全感。但是,亨利却没有对她产生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因为这个原因,她与本德里克斯相爱了。在这四年的时间内,她忍受了本德里克斯的坏脾气,给予了对方很多快乐,自己获得的欢乐却很少。热恋时,她说要从自己的世界中清除掉天主;而当她以为本德里克在空袭中死亡时,她又祈祷天主,用自己一辈子的信奉,换取情人的生命。当她发现本德里克斯没有死时,她虽然内心十分挣扎,但是面对自己的诺言,她想要故意毁掉自己,追寻自己的信仰。萨拉一直挣扎于内心真实自我和外在虚假自我之间,她皈依天主,从本质上来讲,既是绝望之下的自我逃避,也是认清了生活真相之后的救赎。在萨拉的心中,可以同时存在爱情和信仰,但是与人性要求却又呈现出较大的矛盾。

4、结语

综上所述,《恋情的终结》通过描绘情人、妻子、丈夫三者之间的爱情关系,深刻诠释了人性和宗教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在面对残酷生活时,宗教给予了其斗争的力量,但是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冯茹.爱,永不止息——论《恋情的终结》中的自我救赎[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7,4(10):123-125.

[2]穆海波.解读格雷厄姆·格林《人性的因素》中的非人性因素[J].美与时代,2017,4(11):55-57.

[3]罗斯密.《问题的核心》中斯考比的身份危机[J].世界文学评论,2016,3(13):44-46.

猜你喜欢

宗教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功能与人性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