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垃圾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
2018-02-04张晓亮
张晓亮
(新疆清风朗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
引言
电子产品的应用领域扩大随之带来了电子垃圾的污染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及时给出解决办法,遏制电子垃圾的大量污染,并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在安全处理的基础上积极做到有效的回收利用,从节约、环保角度出发落实各项实施政策,尽量降低电子产品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1 我国电子垃圾的产生情况
科学技术及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使得电子产品走入人们的生活,电气产品的应用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及生活效率,同时为人们提供方便及娱乐活动,能够为社会创造较大的财富,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由于使用周期的限制而必须进行报废,这时便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现阶段电子垃圾是国内增长最为迅速的“废物流”,并且已经超出社会及人类生活所能承受的范围,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以手机为例,1991年我国手机用户只有100万户,至2004年3月达2.5亿户,2011年已达7亿户。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提升其重视程度,进行立法规范,并给出实际的处理方案,从而促进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
2 我国电子垃圾安全处置及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处置及综合利用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处理报废电子产品的途径主要是进行买卖,从而得到一些经济利益,根据现阶段的电子垃圾处理现状,实施回收付费制还比较困难。大部分的电子垃圾会由小贩低价回收,其中的一部分会得到翻新作为二手产品出售,而另一部分则被拆分处理,取走有用的资源,剩余部分则被丢弃,从而造成二次污染。在实际处理环节,由于报废零件的翻新及制作成本较高,相关技术也不成熟,因此其作为并不大。
2.2 国外电子垃圾大量涌入中国
1992年签署的《巴塞尔公约》明确规定,各国产生的有害物资必须在境内处理,不能以任何理由向国外转移。然而,一些国家并未履行该公约。例如,美国只有5%~15%的有害物资被回收,大部分被运往亚洲国家,其中90%被输入中国。
2.3 政策扶持和引导不够
针对电子垃圾的安全处置及综合利用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投入,造成其生产成本提高,因此没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往往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由于电子产品在国内应用起步较晚,针对电力垃圾安全处理及综合利用方面的意识在存在欠缺,因此政府对电子废弃物处理这块还需要加大特殊扶持力度及引导,使得生产企业及个人都能够了解到电子垃圾处理不当的坏处。
3 我国电子垃圾安全处置及综合利用的相关立法
目前,我国和电子垃圾管理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主要有:2003年出台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7年出台实施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2009年颁布实施的《废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通用技术要求》、2010年出台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以及2011年颁布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
4 我国电子垃圾安全处置及综合利用对策
4.1 明确电子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
电子垃圾的安全处理关系到环境及人们的健康问题,而综合利用则关系到资源节约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电子垃圾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各个环节进行约束,明确其中参与主体的责任。在国内应结合实际生产、使用及报废后的流向而制定具体的责任体制,从而做到对生产者、销售者及消费者的多方约束,对这些环节都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对于电子垃圾回收企业进行鼓励,政府制定长期有效的共同责任承担机制,并在进行积极的落实。
4.2 对电子垃圾安全处理及综合利用工作进行教育
对于电子垃圾的处理,不能单单靠政府或者企业的力量,还应好找民众共同参与到电子垃圾的处理及利用工作中,提升民众对电子垃圾危害的认识,以宣传板、宣传手册、小型活动及视频教育等方式将相关知识传递给大众,并且要注意将知识化繁为简,让大家都能够很好地理解。
4.3 多方合作治理电子垃圾
电子垃圾的安全处理及综合利用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而且涉及的处理技术比较复杂,需要相关行业一同研制,比如对稀有金属的回收保管,这就需要相关技术行业组成技术小组,建立合作协议,分配资金及人力对稀有金属进行提炼进保存,从而做到对回收物进行有效的管理。
4.4 研发便于回收的电子材料
由于电子产品属于高端技术产品,其研发及生产过程会使用大量的稀有资源,后期电子产品报废后很难将这些稀有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从而使得整个生产环节造成量大的浪费现象。因此可以从源头入手,在研发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就运用新型材料,可以是可降解的、节能绿色的以及便于回收的材料。这就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将后期需要处理废品的资金先运用到前期的研发环节,以更好的保护环境及人类健康。
结语
电子产品的应用领域扩大随之带来了电子垃圾的污染问题,只有相关部门及时给出解决办法,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在安全处理的基础上积极做到有效的回收利用,从节约、环保角度出发落实各项实施政策,才能尽量降低电子产品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1]沈林华,于翔,韩久凤.我国电子垃圾的现状及其资源化综合利用[J].中华民居旬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