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2018-02-04吴坚
吴 坚
(衢州市污染物控制中心 浙江衢州 324000)
引言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随着时代的变化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都有了变化,人们对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重视,关注到环境变化会更人们生活带来的后果,开始人们只关心城市的发展而现如今人们对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对自身外部环境的刺激都会影响到环境的发展,同时环境的变化也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因此应当越来越重视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1 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分析
环境工程包括了环境保护问题、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相关内容,按照环境的保护程度我们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规范,能够通过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环境资源,也是对环境资源的一种保护。进而能够使得人们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
1.1 自然环境的恶化
在如今国家经济处于快速腾飞阶段,工业生产出的大量废气、废物、废水和人类日常生活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都会直接对生活环境造成污染,甚至这种污染是不可逆的,所以给开展环境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环境的污染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同时在影响着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工作,这对于他们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会容易影响到工作者的心态,使他们失去工程建设的耐心。
1.2 人为因素造成影响
环境工程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统一,如果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到位,那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出现边治理边污染的状态。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意识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减少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及时控制和保护周边环境,这样环境工程的开展工作才会更加顺利。
1.3 生产因素造成的影响
工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快速发展时,会对环境造成一系列的的影响和伤害,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小于生产发展的重视,把大量的有害产物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这直接的给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带来了污染。尤其是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较高的依赖工业经济,这样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同时会存在很大的阻力。
2 微生物处理在环境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2.1 通过对微生物检测水质情况
水资源可以通过微生物处理技术来进行检测,而且比传统方法更加高效、准确。目前,我国的饮用水内的细菌较为普遍。例如,大肠杆菌等一些微生物细菌,世界对于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也相当的重视。我国在水质的评价中有着明确的规定,根据水质的情况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大肠杆菌在水内发酵后能够使水质显酸性并产生酸性气体。在对水质的监测中,可以通过微生物检测技术测量水内大肠杆菌的存在比率。从而通过于国家标准的数据对比,通过对大肠杆菌的数据分析水质的安全状况。如果水质存在问题,可以及时的对水质进行处理和保护。因此,微生物处理技术在对于水质的监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2微生物处理水质的方法
利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对工业废水和人类生活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这种技术的应用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容易操作,对水质的净化也非常好。微生物处理水质的方法有:
2.2.1 厌氧处理法
对废水的厌氧处理是是在废水在无氧情况下通过厌氧微生物将废水内各种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或者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水环境无害的物质过程。这个工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水分解阶段,这个阶段中厌氧微生物可以将废水分解转化为简单的可溶解的有机物,例如水内的纤维物质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转变成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小分子产物,这些小分子产物能够溶解于水中。这个阶段比较缓慢。
第二阶段是发酵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水内的有机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电子接受体也可以作为电子提供体,在这个阶段内水内溶解的有机物可以发酵成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的体最后产物。
第三阶段是产乙酸阶段,上一阶段的产物能够在产乙酸菌、产氢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氢气、碳酸等新的物质。
第四阶段是产甲烷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产甲烷细菌可以将乙酸、碳酸、氢气等物质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2.2.2 好氧处理法
好氧处理法就是将好氧微生物投放到用有充足的氧环境中,这样好氧微生物能够快速繁殖,好氧微生物成长的越快,无水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的程度就越高,从而将废水内的有机物转化成水、硝酸盐、二氧化碳等物质,这样废水的净化程度就越高。好氧处理法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因为使用有着灵活性、方便简单的特点。例如废水处理应用的方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转盘法。
3 微生物对废气的处理
微生物对废气的净化首先要对废气转换成液相,然后放置微生物,使废气得到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可以进入液相环境内,一部分作为物质转化的能源,一部分能够变成二氧化碳等物质被排出。
结语
微生物处理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环境治理保护工程建设能够更好,进而能够保护自然环境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
[1]周东群.污水治理专用微生物制剂的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2]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