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传播下的“公共新闻学”取向分析
2018-02-03岳慧娇
岳慧娇
摘 要:现代化进程具有自反性特点,媒体传播的语境是由风险社会构成的。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能够将风险逐步的凸显出来。正是由于风险的不断传播,才使得社会更加能够接受有关风险的争议,并从中体现出民主对话精神。从新闻的传播角度来看,这主要体现为公共新闻学的取向。本文通过探讨风险传播的界定,以及从沟通与参与、“公共新闻学”理念的角度对风险传播进行重构,对风险传播下的“公共新闻学”取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风险传播;公共新闻学;取向
在人与科技的互动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各种风险,所以当人们对现代秩序及意义进行思考时,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大众传播需要依赖于一定的传播媒介,所以在媒体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科学与文化、理性与诠释等方面寻求一种平衡,从而在风险话语中对现代性进行反思。
1 对风险传播的界定和研究
1.1 风险传播的界定
随着特殊科学传播领域的不断扩大,一些新的内容出现在该领域中,风险传播就是其中的一项新内容。关于风险传播的界定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风险传播是一种互动过程,互动的双方为个体、团体和机构,互动的内容为各类信息和意见。另一种说法认为,风险传播是针对信息进行的有目的交换,交换的双方为利益团体,而信息内容则主要与健康或环境有关。媒体是利益团体的一种类型,对与健康和环境风险有关的信息进行传播或传送。由此可见,信息交换是风险传播的主要功能之一,在第一种说法中更加强调交流的内容不止包括信息,还包括有意见的互动。同时,有学者认为第二种说法具有局限性,认为不应该将风险完全局限于健康或环境风险信息中。以此为基础,有学者将风险沟通置于风险情境中对其进行考察,认为风险信息是由文化决定的。也就是說,风险信息不具有中立性特点,文化会对风险信息进行制约,所以,风险信息产生于社会和政治情境中。
1.2 风险传播的研究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者开始对风险传播进行研究,对于风险传播的取向,有两种研究模式。第一,风险传播是一种公关策略,公关策略的实施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者机构。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媒体进行自我宣传,也就是通过适当的传播修辞来说服大众,对自身的形象进行维护。第二,风险传播重点关注专家对非专家的传播问题,也就是说,有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较丰富,有的人掌握的信息则很少,前者对后者的教育是自上而下的。其中,传播者扮演行动主体的角色,其掌握的信息比较多,公众所扮演的角色是行动客体,处于被动地位,不拥有信息。在两种研究模式中,对专家知识和专业的权威性都比较关注,研究的内容为相关组织如何将风险告知民众,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但是,在研究中对于公众的风险认知,以及公众的民主参与,却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于是,这两项内容就成为近年来风险传播研究的重点。
2 从沟通与参与的角度对风险传播进行重构
媒体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向民众告知风险、倾听及影响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实现民众的自我重构,也能对集体社会学习进行重构。风险与民主之间存在着勾连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通过风险的开放性社会建设来体现的。风险社会使得在民主和自主选择之间建立联系成为可能。研究者认为,良好的风险传播应将以下功能体现出来:第一,启蒙功能,也就是要能够通过风险传播使相互之间更加了解,从而更加有效的解决相关问题。第二,知情权功能,将有关风险的信息提前告知潜在的利益主体,使其能够及时的寻求解决风险的对策。第三,态度改变功能,风险传播要能够使制造风险的人,以及承受风险的人,在态度上发生改变,并对风险的接纳度进行调整。第四,合法性功能,风险传播要能够促使风险管理的合法化,要能够对信任与公平进行重塑。此外,良好的风险传播还应具备降低风险、改变行为、公共涉入和参与等功能。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风险传播在科技与社会理性对话中,仍然缺乏相对完善的机制和比较民主的程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风险传播还没有达到应有的信息透明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的现实需要,使得某些风险话语被遮蔽。其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技与社会沟通机制。如果社会中不存在理性的批判系统,媒体就会对相关的风险议题进行选择性报道,而直接将其中的某些风险背景知识省略,并采用其他的议题对未竟的风险进行报道。在这样的情形下,公众的意见就会被忽略,从而使理性的声音和批判的声音被隐瞒,使得一些将某种利益作为导向的支配性风险话语得以产生。
3 从“公共新闻学”理念的角度对风险进行重构
“公共新闻”是一种新闻思潮,兴起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延续性的发展。“公共新闻”主张由公众对媒体的议程进行设定,而记者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通过媒体给予公众相关的帮助,使其能够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新闻”的模式便开始发生改变,原来的模式是通过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并与公众共同探寻有效的方法解决公共问题,而新的模式则支持公众自主的发表观点,公众可对舆论进行组织,从而对媒体和公共事务的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受模式转变的影响,“公共新闻”与“参与式新闻”逐渐融合,并形成新的的新闻形式,即“公共与参与式新闻”。
“公共新闻”的理念对风险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风险传播的重构中,将“公共新闻”作为其重构的策略。而公众在权利进行分享时,则将风险传播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从风险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风险传播则是达成健康与安全任务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两者在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沟通方面就会受到些许阻碍。于是,有研究者提出“公众参与”的模式,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这种模式则体现为“公共新闻学”的取向。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风险传播的“公共新闻”取向则是通过强调社会介入和正义来体现的。风险传播与民主对话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各类主体的民主对话才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专家、民众、记者等。无论是记者还是专家,都需要将专业知识与公共知识进行深度的融合,使之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如果仅仅依靠专家或者记者的力量,基本不太可能将事实转变成公共的真实。因此,记者需要将自己的公共知识进行分子化,才可能真正的对社会情况进行预警。同时,在公众对环境与健康的风险进行认知时,也需要借助自身的科技素养,通过媒介的素养和大众传媒,对风险议题进行评论。在媒体实现公众性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现实的公众,又要造就未来的观众。所以,在科学与民众的对话过程中,传媒应为其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并为其提供意见的论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在媒体上不一定能够表现出统一的共识,但在民主的争论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理性的出现。以“反思现代性”理论为基础,媒体通过协商式的民主,或者对“公共新闻学”的精神进行借鉴,并利用相对合理的版面或者时段,表达与媒体有关的公共事务意见,从而在风险的决策过程中,使社会能够与之形成统一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厉国刚.风险传播中媒介正义的实现路径[J].新闻知识,2013,(9):6-7,5.
[2]黄月琴.风险传播、政治沟通与公共决策的变迁——对两个石化项目迁址案例的分析[J].当代传播,2011,(6):16-20.
[3]汤天甜,李杰.传播偏向、群体极化与风险放大——城管污名化的路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5):22-29.
[4]张霖枫,张蔚林.风险社会下新闻报道的污名化现象探析[J].新闻前哨,2016,(7):35-37.
[5]武鸿鸣.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取向与引导[J].新闻爱好者,2014,(4):35-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