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学视角进行课堂观察有感
2018-02-03安子龙
摘 要:笔者通过对临汾七中高中部的课堂观察,发现了许多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以社会学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课堂观察;传统课堂
前段时间我们有幸前往临汾七中高中部班级进行课堂观察。笔者现将一些观察体会和思考所得整理如下。第一方面是观察体会,第二方面是思考所得。
第一方面,经观察发现,七中班级环境与传统班级差别很大,现分类描述其差异。
1. 异于传统班级“秧田型”课桌排列方式,七中班级的课桌排列多为“分组型”(六人或八人一组,班级人数50人左右)。2. 异于传统班级有前后两面黑板,且教学主要以前面黑板为主进行,七中班级有三面黑板(靠窗一侧无黑板),且教学所用黑板并无明显偏重。3. 七中班级无讲台。4. 传统班级上课时老师多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多坐在位置上听。七中班级上课时老师多站在教室中央指导学生,每组学生轮流派代表到不同黑板前讲课,其余学生随意找合适位置,或坐或站,认真听课。
第二方面,以社会学视角分析这两种课堂模式,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不同,现分类叙述如下。
一、 教室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1. 课堂权威中心的变化。传统课堂有三大权威中心:老师、讲台、前面的黑板,在位置上三者常共同处于课堂前部,这导致课堂权威中心在位置上是集中且固化的。而七中课堂的权威中心是分散的:老师和三面黑板,在位置上也不一致,且最主要的权威,也就是老师,在教室的位置并不固定,这导致课堂权威中心在位置上是分散且变化的。
2. 不同座位优劣分化程度变化。传统课堂座位排列方式必然形成前后位置差异、中心边缘位置差异。这几乎必然导致前排座位优于后排座位,中心座位优于边缘座位,以至于许多家长千方百计求老师把自己的孩子从后排调到前排,或者从边缘调到中心。而七中课堂的“分组型”座位排列方式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课堂权威中心的分散且易变化,各个位置在听讲效果、受老师关注程度上趋于一致,比如靠墙一侧的座位在传统课堂中是边缘座位,但在七中课堂上由于靠近一侧黑板而成为前排座位。故而笔者认为七中班级不同座位优劣分化程度极低。
3. 学生视野范围的变化。在传统班级中,每个学生都可以看见老师,第二排学生还可以看见第一排学生的后背,第三排学生可以看见第一、二排学生的后背,以此类推。实际上,除了同桌,其他人是不易看到某个学生的小动作的,故而单个学生的行为动作会较少受到其他人的监督。在七中的课堂上,个人受到的目光关注极多,并且他的每一个同学都可以随时看到他正在做什么事情,甚至连小动作都会被人看得一清二楚。这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会规范学生的肢体动作,因此在七中的课堂上几乎不会出现睡觉、玩手机、打闹等情形。此外,在自习时,学生能看见其他五位或七位同学的教材、笔记、作业本、思考习惯、做题速度与过程等,这有助于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借鉴他人的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进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4. 对学生身体束缚程度的差异。传统课堂要求学生正襟危坐,除了被动听讲,学生并不明确自己的其他任务。七中课堂鼓励学生或坐或站,自由寻找合适位置,他们在课堂上也是要完成其明确的分工任务的。关于这些差异的影响,我们可以借鉴夸美纽斯的话:“如果学生只是安静,即使你心力交瘁,你也不能成功地使他专心致志,更谈不上精通了。事实上,你愈是强迫他静听,你就愈是扼杀了他的兴趣。……他们的兴趣趋向于漫游。但是,如果你给些事让孩子做,你就会迅速激起并抓住他的兴趣,这样你就会使他积极投身到功课中去。”
二、 对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1. 机械分组与有机分组的区别。笔者有一个基本判断:传统班级分组为机械分组,七中班级分组为有机分组。所谓机械与有机的区分,主要在于小组成员相互之间是否有充分沟通、相互信任与支持。传统班级的分组无法有效刺激小组成员之间增加沟通,因为课堂过程不要求他们进行充分合作,也无所谓互相信任与支持。反之,很明显七中的小组成员每天朝夕相处,面对面坐着极易进行沟通。并且他们的备课是由全组成员完成,讲课只有一人,这要求他们之间必须讲究信任与支持。
2. 机械分组与有机分组的区别会导致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差异。众所周知,在高中生社会化进程中,同辈群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辈群体内部人员的数量与亲密程度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高中生个人的社会化水平,而七中班级的有机分组明显在这个方面强于传统班级的机械分组。所以,在七中班级长期学习的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应该比传统班级更高。
3. 班级凝聚力的差异。课间休息时,传统班级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难以融入交流玩耍群体,从而在自己座位上无所事事。七中班级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课间交流水平也比较高,因为他们独特的分组座位模式天然地有利于交流沟通,它天然地给每一位成员提供了参与话题的平等的机会。我们也可以想到,当某个学生介入其他小组的谈话时,他展示的对象不是单个人而是整个小组。这意味着他在单位时间内被整个小组而不仅是一个人所了解。上述情形都意味着七中班级的学生相互之间更为了解,进而更为包容,整体更有凝聚力。
三、 轮流讲课模式的影响
七中独特的学生分组轮流讲课模式,会让每一位学生经常地为班级讲课,这导致了多方面的影响。第一,学生讲课的过程也是展示自己多方面特征的过程,多次展示会让师生之间充分了解,增进师生、生生关系。第二,要讲课就要先备课,学生必然会养成课前预习及自主探索、合作探索的好习惯。第三,有些教师过早地干涉学生学习,会让学生形成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如果我们匆匆忙忙对这些孩子解释这些印刷符号,我们就可能扼杀他们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力。”七中班级有效地规避了这一点。第四,学生必然会对他所讲的内容印象深刻,在向同学解释知识时,也有助于他自身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第五,学生多讲意味着教师少讲,所以教师可以只讲重难点,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也会更集中精神,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第六,学生频繁体验教师工作,易对教师产生角色认同感,会体验到教师的辛苦,在心理上真正理解教师。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安子龙,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endprint